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蘭亭八柱

第一根柱子上,刻的是唐初書法家虞世南的臨摹;第二根柱子上,刻的是褚遂良的臨摹;第三根柱子上,刻的是馮承素的臨摹;第四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蘭亭詩”真跡;第五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原本;第六根柱子上,刻的是清乾隆進士于敏中補修柳公權所寫的蘭亭闕筆;第七根柱子上,刻有明書畫家董其昌仿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第八根柱子上,刻的是乾隆皇帝臨摹董其昌仿柳公權所寫的“蘭亭詩”。

蘭亭八柱及蘭亭碑皆為圓明園“坐石臨流”亭之舊物,今為中山公園內“景自天成”亭重要組成部分。

【蘭亭序八柱第一虞世南】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虞摹蘭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紙本,行書,縱24.8cm,橫57.7cm。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蘭亭序八柱第二褚遂良】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蘭亭序八柱第三馮承素】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褚遂良臨黃絹本】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定武蘭亭序1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定武蘭亭序吳炳舊藏本》墨拓 縱26.0釐米 橫66.0 釐米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定武蘭亭序2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定武蘭亭序(宋拓定武柯九思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6種高清版《蘭亭序》,你更喜歡哪種?

《蘭亭》由隱而彰,天下貴為法書名跡,功在唐太宗李世民。《蘭亭》真跡葬進昭陵,真跡永絕,則是其過。當年太宗下令複製《蘭亭》,賜給皇太子、諸王,還有近臣房玄齡等八人,算來十數本,幸有摹本傳出宮廷,傳摹不絕,我們今天還能看到《蘭亭》面貌。

有人說,只要發掘昭陵,《蘭亭》真跡可以重見天日。但昭陵在公元10世紀初已遭盜掘,《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盜人出身的後梁鎮將溫韜進入陵寢,見正寢兩邊東西廂列有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繇)、王(羲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歐陽修說,溫韜只重財,將昭陵“所藏書畫皆剔取其裝軸金玉而棄之”,一部分被宋太宗趙光義購募,刻進法帖,傳於人間,“獨《蘭亭》真本亡矣”。

太宗曾孫玄宗時代,《蘭亭》已在世間傳開。時人武平一追及源頭:“普徹竊搨以出,故在外傳之。”湯普徹是卑微的宮廷搨書人,膽敢私下多搨賜品外傳,難以置信。但武氏道明瞭一個事實:世間相傳的《蘭亭》來自宮廷摹本。各種古本《蘭亭》,無一例外地保持著28行的款式,行款一致,風格如一。這種現象表明,歷代相傳的《蘭亭》源於共同的祖本。

唐宋兩朝流傳的《蘭亭》,隨著歲月流逝,越來越少。今天所見的《蘭亭》墨跡名本,前三位是虞世南臨本、褚遂良臨本、馮承素摹本,皆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這名次是清朝乾隆皇帝排定,並和其他相關蘭亭的書跡合為八種,分別刻於頤和園“坐石臨流亭”的八根石柱上(20世紀移建於北京中山公園),虞、褚、馮三本依次稱為“蘭亭八柱”第一、第二、第三。《蘭亭》刻本一類,“定武本”最為著名,宋人說是歐陽詢據右軍真跡臨摹上石。這四種《蘭亭》名本,並無書寫者的名款,各自的名頭,都有一段加冕的故事。

虞世南臨本

本幅白麻紙,縱24.8釐米,橫57.5釐米。兩紙拼接,接縫在14行與15行之間,行距勻稱。歷代屢經裝裱,墨色晦暗。本幅末尾下端題“臣張金界奴上進”小字一行,人稱“張金界奴本”。張氏是宛平人,卑名“金界奴”,即僧家奴之意。他總管元朝染織雜造工匠,元文宗時主持奎章閣建築工程。此卷卷首鈐有元文宗“天曆之寶”璽,又稱“天曆蘭亭”。

明朝時,這本《蘭亭》流入民間,晚明歸大收藏家吳廷。吳廷字用卿,號江邨,歙縣(今安徽黃山市徽州區)人,富甲一方,書畫收藏之巨可與明朝大收藏家項元汴(子京)相埒。吳廷廣交文人書家,曾將這本《蘭亭》借與董其昌,萬曆二十六年除夕(1599)索回。董其昌收藏後,約在萬曆四十六年(1618)轉讓給明末儒將茅元儀(止生)。清初為大收藏家梁清標所得,而後進入清朝內府。乾隆帝題跋兩則,其中一則寫於乾隆十二年(1747)。

這本《蘭亭》稱為“虞世南臨本”,緣於董其昌。他割讓茅元儀時寫有題跋,有“此卷似永興所臨”一語。梁清標(蕉林,1620~1691)裝裱時,題了“唐虞永興臨稧帖”的標籤,貼在卷首。“永興”是初唐書家虞世南的封號,乾隆皇帝喜歡這個大名頭,題跋說“董其昌定為虞永興摹”,還為董其昌的說辭找了一條理由,“以其與褚(遂良)法外別有神韻也”。但是鑑定行家並不相信董其昌的信口之言,清朝鑑定家翁方綱(1733~1818)寫過一篇《蘇米齋蘭亭考》,認為“潁上、張金界奴諸本,則皆後人稍知書法筆墨者,別自重摹”。啟功曾經屢觀原卷,贊成翁方綱之說,進而懷疑此本“是宋人依定武本臨寫者”。但學者的“精識”不敵前朝俗說,世人依然稱此本為“虞世南臨本”。

褚遂良臨本

本幅淡黃紙本,縱24釐米,橫88.5釐米。也是兩紙拼接,接縫在19行與20行之間,行距勻稱。後紙有米芾10行題詩,所以又稱“米芾題詩本”。詩曰:“永和九年暮春月,內史山陰幽興發。群賢吟詠無足稱,敘引抽毫縱奇扎。愛之重寫終不如,神助留為萬世法。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似。昭陵竟發不知歸,摹寫典刑猶可秘。彥遠記模不記褚,《要錄》班班紀名氏。後生有得苦求奇,尋購褚模驚一世。寄言好事但賞佳,俗說紛紛那有是。”北宋時,尋購“褚模”《蘭亭》成為風氣,指唐摹本為褚筆之說,流行漸多。米芾題詩譏諷了這種風氣,更沒有說這本《蘭亭》是“褚模”或“褚遂良臨本”。後人未解米詩之意,以為類似褚法,竟題為褚本。

啟功說,這卷《蘭亭》的字跡與後面米芾題詩的筆法相同,紙也一律,“實是米氏自臨自題的”。米芾得益褚書以精於摹古自豪,喜歡顯示自己臨摹亂真的本領,他來臨寫一本也有可能。他在詩中說“寄言好事但賞佳,俗說紛紛那有是”,似乎暗示世間好事者不要上當。

馮承素摹本

本幅白麻紙本,縱24.5釐米,橫69.9釐米。兩紙拼接,前紙13行,行距較松;後紙15行,行距偏緊。帖首前隔水上端有舊題“唐模蘭亭”四字,左邊騎縫處殘留“神龍”小印左半,故稱“神龍本”。此本遞藏於南宋內府、元朝郭天錫、明朝項元汴、清朝內府。全卷鑑藏印多達百數十方,後紙有宋朝李之儀、石蒼舒,元朝趙孟頫、郭天錫、鮮于樞、鄧文原,明朝李廷相、文嘉、項元汴諸家題識觀跋17則。

此卷所見“神龍”印,郭天錫在至元癸巳(1293)的題跋指為唐中宗的年號印。中宗李顯是太宗孫,高宗子,武則天所出,一生兩次登基。第一次在嗣聖元年(684),兩個月就被武后廢為廬陵王。武后當政時期的聖曆元年(698)召回,又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病重之時,張柬之迎李顯監國,逼武則天退位,李顯再次即位,恢復唐朝國號。中宗“復辟”時,襲用武則天“神龍”年號,兩年後改元“景龍”,又三年,被韋后鴆毒而死,年55。

郭天錫把此本《蘭亭》定名為“神龍本”,認為“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榻()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等奉聖旨於《蘭亭》真跡上雙鉤所摹”。他表達謹慎,只說“馮承素等”。因為馮承素之外,唐朝宮廷書人還有趙模、韓道政、諸葛貞、湯普徹等人,郭天錫不能確認究竟出自誰手,只作整體判斷。明朝萬曆五年(1577),項元汴省復為單,題為“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鑿實為馮承素。項元汴還把馮承素和“神龍”年號印聯繫起來,附會成中宗時代人。雙鉤摹搨是精細的活計,費眼力,如果貞觀末年(649)馮承素30歲,即使活到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6),當有87歲,老眼昏花,豈能從事摹搨。

這本《蘭亭》是公認的唐人摹本,比所謂虞臨本、褚臨本的影響大。啟功《蘭亭帖考》說:“這帖的筆法穠纖得體,流美甜潤,迥非其他諸本所能及。破鋒和剝落的痕跡,俱忠實地摹出。”行款前疏後密,行式上保存了王羲之原稿近邊處擠寫的狀態。“從摹本的忠實程度方面來看,神龍本既然這樣精密,可知它距離原本當不甚遠。”但是這本唐摹《蘭亭》過於妍媚,一些學者以此懷疑《蘭亭》的真實性。

定武本

現身宋朝的定武本是《蘭亭》諸多刻本中最著名的一種,有界欄,公認為唐朝刻本。宋人說,朱梁篡唐,原石移置汴都(今河南開封)。契丹破石晉,載石渡河而北,流落定州(今河北定縣)。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被定州士人李學究得到,死後被官府索走,放在定州官庫裡。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薛向守定州,離任時帶走原石。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薛家交還原石,置於汴京宣和殿。這本《蘭亭》石刻在宋朝北疆定武軍發現,宋人習稱“定武本”,還有“定武蘭亭”、“定州本”、“定本”、“定帖”之稱。

宋人喜好傳刻《蘭亭》,特別是南渡之後,“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按複製的對象看,《蘭亭》刻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翻刻定武本。李學究得到定武《蘭亭》未久的慶曆八年(1048),韓琦鎮守定州,李學究獻定武拓本,韓琦索原石,李學究別刻一石上交。李氏死後,其子以原石拓本售人,每本千錢。及宋祁守定州,李氏子欠賦稅,宋祁以公帑換取刻石,藏於公庫。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薛向守定州,其子薛紹彭(後與米芾並稱“米薛”)別刻一石留定州,換走原石,並在原石上鑿損“湍、帶、右、流、天”五字作為記號。自此,拓自原石的定武本遂有“未損本”與“損本”之別。金兵陷汴京,原石亡失,此後翻刻本,率是五字“不損本”。

第二類是傳刻定武本以外的古刻本。徽宗時,米芾父子三人傳刻杜寶成家傳的唐刻本《蘭亭》,“五日模”、“善工十日刻”,號為“三米蘭亭”。徽猷閣學士胡世將在豫章所刻兩本《蘭亭》,其中一本“出於錢氏貞觀本”,估計也是唐刻本。

第三類是傳刻唐人臨摹墨本。南宋紹興元年(1131),高宗在政事堂召見官員,樞密院屬官辛道宗獻出所藏唐人臨本《蘭亭》,說是出自唐朝內府,高宗令人刻於會稽。

《蘭亭》刻本極多,桑世昌《蘭亭帖考》著錄了六十餘種。定武本摹刻精工,聲譽在其他刻本之上,為世所貴。所以,宋人自藏 《蘭亭》刻本,好以定武本自雄;為人題跋《蘭亭》拓本,則以定武本相誇。定武原石出自何人摹勒(何人手筆),臆測之說頗多,有智永、歐陽詢、褚遂良、趙模、懷仁、王承規六家。後以歐陽詢臨摹上石的說法佔據上風,定武本歸到歐陽詢名下了。

宋人推崇定武《蘭亭》,不只因為有了歐陽詢的名頭,南宋藏書家、“四大詩人”之一的尤袤說:“世貴定武本,特因山谷之論。”王安石曾孫王厚之說得具體一些:“自山谷嘉定武本,以為肥不剩肉,瘦不露骨,於是士大夫爭寶之。”黃庭堅這樣評定武本,比較了他所見到的另外兩個刻本。一本“極肥”,傳為唐朝開元時代書家褚庭誨所臨。另一本“極瘦”,出土於地下,宋朝龍圖閣學士張景元所得,字畫輕瘦勁健,說是褚遂良所臨,號為“褚蘭”。這兩個本子,早已不存,黃庭堅的“肥不剩肉,瘦不露骨”卻廣為流傳,成了鑑賞定武本的名言。

定武《蘭亭》刻本,真贗混雜。趙孟頫在定武本《蘭亭十三跋》中感嘆:“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無慮數十百本,而真贗始難別矣。”明朝王世貞不像趙子昂那樣迷茫,他說:“定武本有三,未損本,初拓也;損本,紹彭所留也;不損本,定武再刻也。緣不損本有真贗。而損本的然,故以為貴。”

曾經極為盛行的定武《蘭亭》,清初猶有多本流傳,現在極少,流傳有緒的名本僅有三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兩本,一是吳炳舊藏本,屬不損本。一是獨孤僧本,曾被趙孟收藏,清朝嘉慶年間遭火燒,殘存三小片,卷後有宋元明清人的題跋。

還有一本藏在臺北“故宮”,名為柯九思舊藏本,屬五字損本。卷後有宋至清題跋十餘則,元朝名家鮮于樞、鄧文原、趙孟頫、虞集、康裡子山、袁桷都留下精彩題記。此本墨拓較淡,可以察覺,石面不平,有裂紋。第1行末“會”字缺損,第7行、14行泐損。屢經傳拓,筆鋒漸禿,字口不甚清晰。與馮摹本相比,定武柯九思本字畫渾厚,特別是橫向筆畫,不是那麼側斜,更為古樸。

柯九思本第14行和15行之間,下端有一“僧”字,一般認為是梁朝宮廷鑑書藝人徐僧權的押署。梁內府鑑書藝人還有一位“江僧寶”,其名也有一個“僧”字。劉餗《隋唐嘉話》說及《蘭亭》真跡“梁亂出在外”,表明《蘭亭》曾歸梁朝內府,如果“僧”字是梁朝鑑定人的押署,可以印證劉餗的記載。這個“僧”字在墨跡古本中見不到,或許可以說,“僧”字押署是定武本的一個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