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 佛系白居易和中二劉禹錫的不同人生觀

前言

前兩天遇到的問題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形容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這句詩來自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作品,劉禹錫與白居易都是中唐第一流的詩人,時稱“劉白”。從兩首詩的言語和立意能看出劉禹錫與白居易的不同之處。兩個人的詩都比較通俗易懂,流暢上口,但是反映出兩個人的對於人生的態度卻大有不同。

一、同齡好友白居易的贈詩

1、好友重逢

白居易和劉禹錫是多年好友,在829年的《劉白唱和集解》中,稱讚劉禹錫:"彭城劉夢得,詩豪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劉禹錫詩豪的名稱就來自於白居易。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劉禹錫(772-842)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這時白居易(772年-846年)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兩個人是多年好友,而且同年生人,這一年都是六十四歲,重聚在一起少不了詩歌唱酬。

2、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是一首標準的五言排律,白居易詩的特點是“老嫗能解”,這一首就是如此,用字用事,即使對於讀者來說,閱讀和理解也沒有什麼障礙。但是劉禹錫的那一首詩就需要琢磨琢磨。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佛系白居易和中二劉禹錫的不同人生觀

二、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

1、下面是劉禹錫酬和白居易的贈詩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2、這也是一首標準的五言排律

這首詩和白居易的贈詩一樣,是標準的五言排律。韻部是平水韻的【下平一先】,平水韻的一先是合併了《唐韻》的先、仙二部。對仗粘連無誤。

3、詩中的部分典故

  • 身瘦帶頻減

語本《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損。 辛棄疾 《木蘭花慢》詞寫過:“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這個典故和沈約的典故相似,《梁書·沈約傳》載: 沈約與徐勉 素善,遂以書陳情於 勉 ,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後因以“沈腰”作為腰圍瘦減的代稱。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佛系白居易和中二劉禹錫的不同人生觀

  • 廢書緣惜眼。

廢書來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序》:"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這個詞原有憂國之意,只說是“惜眼”,有一點點表明自已遠離政治的意思。當時宦官當權,詩人已經不是當初“盡是劉郎去後栽”劉禹錫了,這時下筆很小心。

寫這首詩的前一年,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 閱人如閱川:

意謂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語出陸機《嘆逝賦》:“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

瞭解劉禹錫的宦海沉浮,自然對“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有所感懷。下此, 領悟或者解決“憂老”之意。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佛系白居易和中二劉禹錫的不同人生觀

三、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桑榆: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 《太平御覽》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不要說夕陽已晚,黃昏時依舊可以漫天鋪就美麗的雲霞。

詩文講究起承轉合,轉的一筆,很多詩放在倒數第二句,這裡就是“莫道桑榆晚”,以否定詞轉接收尾之句:為霞尚滿天。

這首前面用賦筆寫出“顧慮年老”的心境,中間“經事....便翛然”是一種平淡。但是後來一轉,結尾振起,用”為霞尚滿天“表示了不服老的詩人意氣。這是對白居易的”自問老何如“的勸勉。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佛系白居易和中二劉禹錫的不同人生觀

四、兩人的不同之處

劉白二人年輕時,都有匡國救民之宏志。遇到挫折後,白樂天開始信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但劉禹錫則屢經坎坷而不屈不撓,直至老而不休。從劉禹錫的兩首《遊玄都觀》就能看出來。815年, 八司馬事件後好容易回到京城,卻嘲笑人家“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結果又被貶黜。

同一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結果又遭誹謗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那一年兩個人43歲。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人生觀的轉折點, 他以“兼濟”為志漸漸轉向了“獨善其身”。

十四年後,公元828年,劉禹錫又回到長安,還是不服氣,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雖然已過天命之年,但老頭子頗有幾分中二青年的氣度。

當時的白居易在長安任任刑部侍郎,但是不久因病改授與太子賓客,躲到了洛陽,遠離政治漩渦,避開了甘露之禍。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閒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 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詩,講的是佛系生活,“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平日裡閒聊天還是挺有興致的,“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從劉禹錫的最後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可以看出劉白二人的不同,劉禹錫依然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 這兩句既是劉禹錫的自我剖白,又是對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劉白二人萬劫餘生,都享受到古稀高壽,也算是詩人中的幸運之人 。

............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