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稅對房價的影響是很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

一 房價為什麼上漲了?

今年來樓市進入了最嚴厲調控階段,但效果如何?從這幾個月的數據看,7月,8月房價是同比上漲1.7%,從成交量看創下了近三年來最高紀錄。

什麼因素讓房價上漲?答案是對房子的需求非常強烈,需求從哪裡來?因為買房就意味著賺到,看看下面的邏輯:

樓市調控——新房限價令——新房價格低於二手房——價格差讓老百姓排隊買房——價格上漲

1 在調控背景下,開發商新樓盤開售需要申請價格,只有在當地得到審批後才能拿到售樓許可證,而當地審批新房價格的硬性要求是新房的價格不高於二手房的價格。

2 買新房有各種限制,比如貸款比例,利率,社保等等,很多人滿足不了只能轉向買二手房,而二手房是分散的, 在巨大需求的推動下二手房一路上漲

3 於是形成了獨特的現象,二手房比新房貴,價格倒掛導致老百姓買到即賺到,於是排隊買房。

比如杭州:

杭州濱江和城毛坯房備案價格7000元,而周邊同樣的二手毛坯均價已經是2萬了,推出1000套房子,3萬人排隊搶購

海昌天闌推出300套房子,萬人排隊搶購

蜀南春郡推出350套房子,2萬人搶

這證明影響房價的第一個因素是需求,需求是打不死的小強,而且往往是越壓制就越強烈,這是人性決定的,人們總是對難以得到的東西充滿了渴望,立馬就能得到的利潤讓人趨之若鶩。

決定房價的第一個因素是人們的需求,而需求與人們的預期有關,如果能改變人們的預期就能改變需求,那房地產稅會多大程度影響人們的預期?關鍵是怎麼徵以及徵收的力度。

房地產稅對房價的影響是很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

二 土地供給與房價

上面談了需求,現在聊聊土地供給。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對房子的需求是巨大的,但假設有足夠多的房子可以供應,那麼房價會漲嗎?

從1998年到2004年我國的土地成交面積年平均增長34%,但是從2005年到2013年土地成交面積卻變成了-3%,發生了什麼?

2004年3月國土資本部下發了《關於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出讓情況執法監察通知》,要求所有經營性土地一律公開招拍掛,這讓政府成為了唯一的土地供應方,所以土地供應量變成了負增長,相應的城市房屋完工面積從年均增長19%下滑到通知後的8%。

以北京為例,2005年房屋完工3000萬平方米,但之後一路下滑,近幾年在1500萬平方米左右。

土地和房屋的供給量大幅度下降,土地的價格自然上漲,房價自然上漲;

同時價格越上漲人們基於投資賺錢的目的對房子的需求越強烈,於是價格越上漲,形成完美的正向循環反饋機制。

房地產稅對房價的影響是很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

三 房地產稅的影響

從以上二個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決定房價的根本性因素還是需求,供給以及人們對房價的預期。

所以關鍵問題是房地產稅在多大程度上能影響供給和房價預期。

房地產稅能影響人們持有房子的成本,現在明確規定了按照房屋價值來徵收,以北京為例,均價為5.4萬一個平方,一個100平方的房子價值是540萬,如果按照1%徵收一年5.4萬元。

在這個情況下房子可能不會再給房主帶來收益,反而要從口袋裡掏錢養房子,目前狀況下房租肯定不足以還房貸,如果再加一個房產稅壓力會更大,所以人們會把房子賣掉,這必然會增加二手房的供給。

這就是房地產稅對房價影響的邏輯,但是具體有多大的影響力要看怎麼徵以及徵收的力度,如果力度非常大,比如徵2%那麼人們賣房的慾望就更強。如果對所有的房子都徵稅,那麼影響面肯定比只對三套房以上徵稅力度就更大一點。

房地產稅對房價的影響是很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

房子的供應量大增後必然房價下跌。

但是必須要清楚的看到有一個底線,那就是成本,而房價成本是由土地成本決定的,所以土地價格比房地產稅對房價的影響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