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牛「圈錢」,起底幣圈騙術

近日,火牛視頻團隊圈錢跑路的消息被廣泛熱議。火牛曾被稱為YouTube和抖音的結合,創始人還是背景閃亮的清華高材生,有多位幣圈大佬背書,收穫了許多投資客。


從火牛“圈錢”,起底幣圈騙術


據火牛原版白皮書,他們發行了100億火鑽(又稱FB),用戶可以通過互動獲取FB,其中最主要的兩種方式是:第一種模式是拉人頭,目前每拉一個新用戶可以獲得約20個FB,10000FB每天可獲100元現金分紅;而第二種是以100鑽=1塊的每日分紅來吸引投資人,並且還推出過連續3天發佈充值打賞1比1返還火鑽的超級活動。這種裂變手段迅速吸引了大量資金湧入,10天用戶破300萬,兩個月約1400萬用戶,截止目前,火鑽流通總量超82億。

9月22日晚間,有用戶發現,火牛視頻官網上的白皮書已遭修改,新版白皮書中團隊和顧問的信息已被全部去掉,同時平臺的火鑽“分紅”兩個字被改成了“回饋”;23日,用戶反映平臺的分紅比例下降了90%;24日,平臺分紅比例再次比前一日下降了90%。火牛視頻涉嫌高額返利誘導用戶充值,而後降低分紅圈錢。

事實上,資金盤成為近期的一股歪風,光是團隊作祟行騙的案例就不少,每一次項目方都賺得盆滿缽滿。例如號稱歐美精英團隊打造的SuperCard,以拉人頭分紅為噱頭,這款卡牌遊戲的粗劣海報竟如病毒一般,席捲微商圈、代購圈、幣圈、鏈圈,甚至傳銷圈,一度成為以太坊Dapps第二名;而Fomo3D的中國版Last Winner則14小時吸金2000萬人民幣,3天吸金1億元。這些資金盤遊戲玩法一致,但利用了人性貪婪這一弱點,屢試不爽。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項目方、交易所“割韭菜”的套路。

項目方割散戶


1. 包裝項目

日前,有媒體獲得一份區塊鏈項目的市值管理方案。方案的第一階段,是通過一系列行為為項目引流。列出了相應指標,媒體宣發,線上直播,線下路演交流,KOL(意見領袖)發聲,建立數萬人規模電報群,數千人的微信群,無KPI要求的社群合作,戰略合作若干家;與代幣持有量排名前20的私募方簽訂一致行動協議等。

一家區塊鏈媒體負責人稱,“發一篇軟文就能免費獲得許多項目代幣。且幣圈做媒體成本極低,人員不需要太多,甚至一兩個就行。”今年春節期間,“3點鐘無眠區塊鏈”社群的火爆帶動了大批區塊鏈媒體出現。在那陣子,區塊鏈媒體融資很容易,幾家頭部媒體均獲得了不菲的估值。僅2018年一季度就有15家區塊鏈媒體獲得融資,包括巴比特、幣世界、深鏈財經等知名大號,融資總額達2.45億元。其中,巴比特於3月份獲得1億元A輪融資。很多區塊鏈媒體背後其實是項目方,既可以替自己的項目宣傳,同時可以通過發軟文實現盈利。

區塊鏈媒體將投資者引流至社群運營方。分析師進行“診幣”,分析代幣的市場行情。分析師多數來自期貨、股票交易市場,並非區塊鏈專業人士。

線下路演和請“大V”站臺是不可或缺的步驟。全國各地做飛行路演,現場代投方可以拉來很多投資者。投資者看不懂項目的技術和應用,大多衝著大V站臺。

在項目方的微信群和telegram電報群內,有專人向投資者反覆灌輸這個幣將成為百倍幣或千倍幣,並在群裡隨機發一些交易截圖進行造勢。為了提高活躍度,項目方還會贈送代幣。社群不光在項目的前期預熱起作用,後期會有助項目方“維持秩序”。當幣價狂跌時,忽悠投資者不要拋,稱後邊會有利好。

2.交易所上幣

上述市值管理方案的第二個階段為上交易所第一個月,要實現代幣價格數倍增值,項目方銷售自身控制代幣數量的10%左右。此階段仍需要引流,保持熱度,維持KPI。項目上交易所首日,代幣價格為私募價格的1.5倍。私募價格定義為P,第一週價格在1.5P-2P之間波動。預計此時部分未籤協議私募方、空投會拋售,而引流來的散戶會消化此波段。而量化團隊將價格維持在1.5P-2P之間,交易量維持在該交易所上的項目前三名;第二週價格在1P-2.5P間波動;第三週價格在0.75P-2.5P間波動;第四周價格在0.75P-2P間波動;第五週價格1.5P-3P之間波動。

第三階段為上交易所第2個月,主要目標是再上1個交易所,2個小交易所,價格在0.5P-2P之間波動。此階段允許簽約的私募方出貨,然後平均以略低私募價格的價格吸貨。

3.拉盤收割

第四階段為上交易所第3個月,吸貨已大致完成,發佈一系列利好,配合公關、社群、戰略合作方,開始拉昇,價格在1P-5P波動。出貨約數億代幣,出貨均價為3P。

項目方在代幣上交易所前都會聘請市值管理團隊。首先需要付兩百萬元到一千萬元不等的等值ETH,並承諾保底費用,以及收益分賬,三七、五五分成都有。一個項目如果沒有市值管理團隊,幣價會遭遇砸盤。市值管理普遍採取量化策略,團隊根據盤面相應指標做出買入賣出動作。

一到晚上散戶睡覺了,莊家開始拉盤。散戶早上起來看到漲了如果跟進,莊家見勢就割。還有一種玩法是把幣值砸到兩分後,私募和機構持續將手中的籌碼拋掉。在低位不斷吸籌,完全控盤後開始拉昇,拉高以後吸引散戶進來,在高位收割,反反覆覆。

項目方割投資機構

目前數字貨幣市場處於熊市,眾多代幣價格持續下挫,投資者大量離場,此時私募機構成了項目方的“獵物”。

“先編一個故事,忽悠機構入場。融資一般天使輪是3+3,私募是3+6。比如,發行一個億的代幣,其中30%是用在基石輪和私募輪融資,基石輪佔10%,打三折就是300萬元,私募輪20%,打六折是1200萬元,等於在機構身上就能賺到1500萬元。”業內人士稱,項目方一上市就選擇“跑路”,導致市面上很多幣破發。

“3+3”的3意思是掛板後不能賣出,3個月後可以賣出50%,過6個月後賣掉剩下的50%。也有“3*4”即每三個月各賣出25%。私募有鎖定期,項目方一上來就拋售,砸到兩分,基本上投資方打了水漂。假如發行一億幣,其中20%是歸我,這2000萬分四年解鎖,一上市解鎖10%就是200萬。要是砸盤的話,直接能把幣價打到2分,到時私募、交易所及散戶都會跟著跑,幣值也就歸零。”

業內人士介紹,製作白皮書的價格在5000元以內,一般一週左右製作完成。而包裝一套完整的ICO項目,最少僅需4萬元。

對於項目方發幣亂象,監管機構去年94出重拳進行了打擊,一定程度遏制了代幣發行的泛濫局面。但發幣方改頭換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一位資深幣圈觀察者稱,曾在北京的望京地區參加一場幣圈的閉門會上目睹,項目方成員基本清一色擁有外籍身份,在當天會議結束時要形成一份會議紀要,但上述人士均不同意簽署名字,最後爭執之下找了一位年齡最輕的人士出面簽署,他們在細節上處處規避法律上的風險。

此外,眾多項目方在官網和白皮書均設計了中英文雙語頁面以顯示其為國際項目。項目主體均以基金會的名義選擇放在海外註冊。部分項目還煞有介事地提示了購幣者限制,不接受任何來自中國大陸區域、美國和其他禁止1CO的國家或區域公民參與,不承擔任何因此引起的法律責任。儘管如此,項目官網和白皮書均有中文版本,且購幣限制提示以中文形式呈現。

交易所割所有人

業內人士指出,相比於項目方的操盤路數,幣圈最大的莊家則為交易所。由於交易所背後均為私人性質,在項目上幣、交易數據真實性等層面存在諸多問題。

交易所原本僅靠手續費來運營,但開交易所的越來越多,競爭激烈之下,手續費盈利模式難以為繼。交易所便開始“收割”項目方與投資者。

很多交易所只要收了上幣費就可以,項目真實性審核極其草率,造成“空氣幣”大量湧現。

交易所還會挪用用戶數字資產。用戶充值的資產並沒有真實趴在賬上,交易所為了週轉不會讓用戶輕易提幣。交易所出了被盜事件,很多是監守自盜,挪走用戶的資產做其他事情。為了防止擠兌,交易所會稱發生被盜暫停充提行為。

交易所的數據被指嚴重“摻水”。有業內人士稱,某家頭部交易所很多交易量是量化機器人操作的結果。

監管收緊

對於目前的行業亂象,監管部門逐步加強監管。今年7月以來,央行持續清理整頓境內加密貨幣交易場所和首次代幣發行融資(1CO)活動,採取措施包括組織屏蔽“出海”加密貨幣交易平臺。

8月下旬,北京市朝陽區要求各商場、酒店、賓館、寫字樓等地不得承辦任何形式的加密貨幣推介宣講等活動。

8月21日,多家區塊鏈自媒體微信公號被封。

8月24日,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

隨著數字貨幣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美國推出數字穩定幣GUSD之後,對於通證經濟的態度已經不是“該不該”放開,而是如何監管了。


CoinPhD全球化智能數據監控提醒您:

此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買賣依據。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想要更瞭解區塊鏈相關知識,

歡迎在以下平臺搜索“CoinPhD”關注我們哦。

從火牛“圈錢”,起底幣圈騙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