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閱讀理解方法總結 學會閱讀,掌握語文通關捷徑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方法總結 學會閱讀,掌握語文通關捷徑

最近很多家長和同學在問:怎麼閱讀這個問題。好方法還是有的,今天就再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去閱讀的方法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方法總結 學會閱讀,掌握語文通關捷徑

一、七步自讀法

所謂七步自讀法,就是通過寫讀書筆記的七個步驟,要求來達到閱讀課文目的的一種方法。這是傳統的自讀法,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之說,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稱之為“讀書筆記式的作文”。

讀書筆記自讀法,一般適用於課外自讀課文。讀書筆記要求包括以下內容:

(1)通讀課文,借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正音、正形、詞語註釋;

(2)通讀課文,分析課文結構,分段分層,歸結大意;

(3)理解課文,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積累詞彙;

(5)語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寫批語,或練習自擬小標題;

(6)分析寫作特色;

(7)寫讀後感,讀書評論或摹仿作文。

這種自讀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大有裨益。

二、置疑解疑自讀法

這種自讀法極其有用。學生不能一輩子跟在老師後面聽課、讀書。因此,培養質疑解疑能力,對今後學生獨立讀書,從事研究十分有用。

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張載說:“於是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也說:“讀書要懂。“可見讀書時學會質疑解疑的重要。

學生讀書時,常常自問一個“為什麼”?例如,一段文字中四個句子,次序先後能顛倒嗎?又如,一個句子中的某個詞語能去掉嗎?能換成其它詞語嗎?再如,這個段落去掉行嗎?如此等等,讓學生在自讀中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點,提出質問,這是第一步。

自讀中發現疑問,提出質問,實際上是初具自讀能力的一種表現。這還不夠,還要解疑,這才是真正的目的。解疑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採用的方法是,對於帶有普遍性的疑問,進行集體討論,教師講評歸納;對於個別的疑問,或在小組內討論解決,或由教師講解解決。總之發現疑問是重要的,解決疑問更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在自讀筆記本上都能把質疑的問題提出來,並自己作答。

常用置疑方法,有如下幾種:

1.總體性設疑

總體性設疑當在閱讀課文之初提出,意在瞭解課文的全貌,究竟寫了些什麼。如讀《雨中登泰山》,就可提出如下問題:哪些人雨中登泰山?為什麼要寫在雨中登泰山?在雨中怎樣登泰山?登了泰山哪些地方?然後帶著這幾個疑點去讀書。書讀完之後,一定會有較深的印象,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的結構層次的劃分,定會有幫助。

2.思考性設疑

思考性設疑,一般在課文讀完之後,為了深入理解課文,探究課文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往往需要提出一些問題來思考。如讀朱自清《荷塘月色》,就可能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篇文章是怎樣構思的?經過進一步深入學習之後,就會發現:《荷塘月色》以作者行蹤為順序,以欣賞荷塘月色前後心情的變化為經,以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為緯來構思文章。

3.尋根性設疑

尋根性設疑,多在探尋作者寫作的目的和背景。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與《綠》,同出一個作者筆下,同寫於一個時代,為何情調和色調迥異?《荷塘月色》雖寫出了談談的喜悅,卻夾雜著淡淡的哀愁,感情低沉,情調隱曲、含蓄,色調素淡、朦朧;《綠》卻透露出脈脈的溫表,感情積極向上,生氣勃勃,情調明朗奔放,色彩濃麗明亮。這不同在於:《綠》寫於1924年,那時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在作者身上激起的感情波濤還沒有消失;而《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作者對黑暗現實極為不滿,一直處在彷徨、苦悶、煩躁、憤懣之中。他為了尋求解脫,追求美好的事物,憧憬理想的生活,寫了《荷塘月色》。然而由於他的心情所限,又處在那樣一個環境下,所以在《荷塘月色》中儘管得到了淡淡的喜悅,然而始終擺脫不了淡淡的哀愁。

4.賞析性設疑

對某些名篇佳作進行欣賞、品評,分析它妙在何處,巧在哪裡,從而加深對它的認識和理解,學習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欣賞能力。比如朱自清對《綠》中的“綠”的描寫,讀起來為什麼那麼有吸引力?帶著這個疑問去鑽研文章,便會發現:作者寫“綠”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而且融情於景,傾愛於“綠”,使情景交融,使感情得到了淨化,使思想得到了昇華,使景物顯得更加嫵媚多情,使梅雨潭的“綠”更加令人喜愛。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方法總結 學會閱讀,掌握語文通關捷徑

三、擴展閱讀七法

為了開闊視野,豐富語文知識和擴大知識範圍,讀課文或課外讀物時,可對所讀文章加以擴展。擴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從作品自身去擴展

從作品自身去擴展,是指認真閱讀放在作品前後的序、跋以及文中的註解說明,課後練習上的有關介紹、論述和要求。這對了解作品的寫作過程、寫作動機,對作品的基本評價,讀作品應注意的事項,應著重鑽研的問題,都有幫助;對解決文中的某些疑難、文字障礙,也是有益的。同時,它還能為進一步擴展提供線索。

2.對歷史背景的擴展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都是作者對一定社會生活環境的理解的反映。因此,根據作品的創作年代查閱有關歷史資料和文學史料,作者評傳,無疑會對理解作品有好處,對分析作品有所幫助。

3.對有關典籍的擴展

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要讀懂文章,就應弄清這些典故的含義。如魯迅的《自題小像》,短短四句話,就用了《莊子》(“靈臺”)、《楚辭》(“荃”)、希臘古代神話(“神矢”)、中國古代傳說(“軒轅”)等典故,弄不清這些典故的含義,是無法瞭解全詩的。

4.從相關文章去擴展

讀蘇洵的《六國論》,瞭解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為了對文章作進一步認識,還可以讀蘇轍寫的《六國論》和清代李楨所作的《六國論》。這三篇《六國論》都對舊中國時代的魏、韓、趙、燕、楚、齊六國被秦所滅的原因進行論證。但讀過這三篇文章後,你會發現,他們所持論點並不相同。蘇洵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他意在借古諷今,以此來批評北宋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賄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說六國破滅的原因只是“略秦”,則不夠全面。蘇轍認為天下所重在於韓、魏,其它四國不助韓、魏,而招致滅亡,此論也有片面的地方。李楨卻不同於“二蘇”之見,他一方面說稱霸天下之心六國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說秦國稱霸是因為“得天助”,六國的失敗是因為“失天助”。由此可知,李楨之言說得更玄。

5.從自我認識去擴展

如有位同學論《六國論》,並不受蘇洵觀點所囿,而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六國之所以徹底覆滅,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論,而古人大都只看到了事物的外因。他認為秦能統一六國,是由於它具備了客觀上與主觀上的必要條件。

這位同學著重議了六國變革不徹底,秦國進行了長期的徹底的改革,所以使秦國在經濟上、軍事上都強盛起來了,位居七國之首。這些都為秦國統一創建了有利條件。這位同學還進行了聯想,把從學《六國論》得到的啟示擴展到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來。他認為:我們中國要振興,要騰飛,就必須要進行一場深刻的改革,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6.對有關工具書的擴展

對作品中字、詞的障礙,除了查找工具書中有關部分加以克服外,還可以對工具書中所查字、詞的其它義項瀏覽一下,以便日後不致混淆,同時還可積累若干文字資料。

7.對作品作者擴展

《六國論》的作者蘇洵,課本介紹他生活於1409—1066年間,字明允,宋朝遐山人,散文家,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也以文學著名。後人並稱他們為“三蘇”。除此外,我們查尋資料,可能瞭解到蘇洵其它的情況。比如蘇洵27歲時,曾應進士考試,未考中,因此回家用功讀書,後通六經百家,下筆頃刻數千言。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間,蘇洵到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把他的文章22篇上給皇帝看。一時許多學者模仿他的文章。宰相韓琦看到蘇洵的文章,也認為寫得好,奏於朝廷;召試舍人院,他託辭有病,未去應試。於是朝廷派他作秘書省的校書郎。後來又參與修禮書,寫成《太常因草禮》一百卷。蘇洵還作過霸州文安縣主簿。有《嘉佑集》。

這樣一擴展,就能讓我們瞭解更多的文學史知識。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方法總結 學會閱讀,掌握語文通關捷徑

四、課文自讀方法

就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朗讀和默讀的種種方法,而且要能夠根據自讀的目的和自讀的內容選用不同的自讀方法。

1.朗讀

朗讀就是出聲的讀書,這是眼、口、耳、腦並用的一種讀書方法。不僅有利於理解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於培養語言感受能力。

掌握朗讀的方法,須經依次遞進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正確清楚的朗讀。首先是讀準字音,分清平、翹舌音,前、後鼻韻,多音多義字等。其次是口齒清楚,在朗讀時不漏字、不添字、不重複、不顛倒、不讀破句。第二階段是準確流暢的朗讀。一是正確處理重音,準確地表達大小、強弱、輕重、褒貶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頓恰當,停頓的位置和停頓的時間都要符合文章原義;三是讀準“降抑、昂上、平直、彎曲”四類語調。朗讀時語速要適宜,順利流暢,無斷斷續續的現象。第三階段是傳情達意的朗讀。在理解文章各個部分及其銜接和過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語言環境、把握作者流露的愛憎感情的基礎上,準確地安排朗讀基調的抑揚、節奏的快慢、氣氛的強弱,達到既強烈鮮明又恰如其分地表達主題的境界。

2.默讀

默讀是不出聲的讀書。由於閱讀的目的不同,默讀時往往採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讀、略讀、速讀、跳讀四種,分述如下:

(1)精讀。精讀是培養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凡是從語言到內容都必須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讀,如教科書和一部分堪稱語言運用典範的文章。

(2)略讀。略讀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領。因此在閱讀中,對某些難點,只要不影響對總體的把握,可採用“以繞為進”、“以避為進”的辦法,不在一處多耗時間。對於長句,要善於抓住主幹;遇到難詞,要善於根據詞的排列組合和上下文的聯繫,推斷它的含義;碰到生字,只要不影響對大意的理解,可以跳過去,以免影響進度,當然,如果幾次碰到它,說明它常用,就應該查閱工具書,省去以後的麻煩。

(3)速讀。速讀即快速讀書的方法。它的特點是快,要求讀得快,理解得快,用盡量少的時間獲取儘量多的信息,但這並不意味著降低閱讀質量。速讀允許略,不容許錯。

研究表明:人的閱讀大致有三種類型,即點式閱讀、線式閱讀和麵式閱讀。提高閱讀速度的途徑就是從“點式”提高到“線式”,再由“線式”提高到“面式”。因此,在速讀時應注意:

①克服唇動喉誦的毛病。在目光移動的同時讀出聲音來是點式閱讀的特點,閱讀時不克服唇動喉誦的毛病,速度就無法提高,這是因為點式閱讀思維流程長,由視覺中心→語言中心→說話中心→聽覺中心→閱讀中心。速讀必須眼腦直映,即由視覺中心→大腦閱讀中心,文字直接作為意義的符號,在大腦中解碼成為信息。

②擴大視幅,加速眼的活動。速讀時,應儘量擴大視幅,採用整體辨認法,達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閱讀水平。同時要自覺加速眼的活動,減少眼停次數,這樣既可以加強大腦皮層上視覺神經的興奮,又可抑制發音動覺神經的興奮,排除下意識的發音活動。

(4)跳讀。跳讀就是不通讀讀物,有所捨棄,擇其所需而讀。

掌握跳讀方法的關鍵是鍛鍊視讀的捕捉力和大腦的選擇判斷力。跳讀時目光只反描最關鍵的詞句,一眼望去,無關的通通拋開,只取所需。此外,掌握一些規律對跳讀大有幫助。如議論文,總論點一般放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分論點一般放在段落的開頭和結尾。當然也有少數例外,這往往是開頭一段交代背景,最後一段說說怎麼辦,社論常常這樣寫。懂得這些常識,有助於議論文的跳讀。

上述各種讀書方法——朗讀、粗讀、略讀、速讀、跳讀等,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用處。以精讀為基礎,同時學會運用其它讀書方法,無疑會大大提高讀書效率。

五、四步課文精讀法

第一步,預讀來源

閱讀標題及有關注釋,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詞語的意義,在初步明確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間相互關係的基礎上,劃分出文章的層次。

第二步,通讀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斷並準確地理解關鍵詞語,理解語法結構比較複雜的長句的含義;對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詞、句,則要根據上下文的相關意義來進行分析和推斷,以準確地理解其特定含義;能夠準確地判斷重點句和重點段,領會文章的主題。

第三步,回讀來源

採用跳讀的方法對文章進行再次閱讀,把握全文及各個層次的主要內容,並對文章中所寫的具體現象或具體事實進行概括,對文中的抽象內容作出闡釋,理解文句中隱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在這一階段,也可適當合上書本,回憶並複述每個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識點的主要內容,檢查記憶效果,初步鞏固已經獲得的知識。

第四步,賞析

在記憶、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感情以及遣詞、造句、謀篇、佈局、表達方式等各個方面來作出分析和評價,鑑別其正確與錯誤,好與壞以及為什麼好和為什麼壞。在賞析藝術作品時,需要運用聯想和想象,也需要進行判斷和思考,即在正確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礎上,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以獲得具有創造性的認識。

六、散文閱讀四要決

1、理清材料

正因為散文取材自由廣泛,古今中外、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各種人物及自然現象等等,無不是散文擷取的對象,所以,閱讀散文時,就要知道一篇散文所寫的是哪些具體材料,懂得作者怎樣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所要表達的內容。比如,有的散文寫人和事,閱讀時要注意理清它所敘述的是怎樣的人和物,然後再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有的散文是寫景的,閱讀這類文章就要弄清文中寫的是什麼景,哪些景,然後再綜合考慮作者抒發的是什麼感情。例如魯彥的《聽潮》一文,作者緊緊抓住海潮的音響和大海景物變化的特徵來描述景物,形象地勾畫出三幅氣象萬千、波濤壯闊、氣勢磅礴的海潮圖,構成了大海獨特而完整的形象,通過對大海的描繪,抒發了作者對大海偉大力量的讚美之情。

2、找出線索

一篇散文寫了許多材料,怎樣才能有機地把它們聯結在一起呢?這主要靠線索。有人把材料比作珍珠,把線索比作一條紅線,散文就是用紅線串起珍珠,這一比喻十分恰當。閱讀一篇散文,在理清材料後,就要考慮它怎樣井井有條地表現文章的內容,這就要找出文章的線索。例如,楊朔的散文《荔枝蜜》寫了五件事,從內容上看,不盡是寫蜜蜂,還寫到農民;從感情上看,文章開頭說不喜歡蜜蜂,後來又說喜歡,乍看起來,似乎文章的前後有矛盾,中間又相隔四、五十年,五件事難以綴合,可是,讀完全文之後再細細體會,就覺得珠聯璧合。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作者巧用了線索。這篇文章正是以感情為線索連貫了全文。但必須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或用物、或用時間的推移、或用空間的轉換作為線索,形式不一,閱讀時應該加以辨別。所以,必須明確一點:散文貴“散”,但又忌“散”。

3、找到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最能幫助讀者理解作品內容的關鍵性的語句,它是散文“形不散”的具體表現。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的內容較多,閱讀時難以把握,僅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有8段,但這部分中起總攬作用的第一句話是“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這句話就是這篇散文的“文眼”。找到文眼,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為何運用那麼多的筆墨去描寫許多植物和動物,又為什麼詳寫夏夜聽故事,冬天雪地捕鳥等細物瑣事,目的在於說明那裡是作者兒時的“樂園”。“文眼”不一定都在文章的開頭,有的在篇末,有的文章的標題就是,有的不在一處而在多處,閱讀時要靠自己去體會、去歸納。

4、品味語言

散文語言的一大特點就是語言優美凝練。優美是指語言清新明快,生動活潑並富於音樂感;凝練是指語言簡潔準確,質樸自然。優美的散文在語言運用上都有獨到之處,閱讀時要善於挖掘體會,細細品味。例如朱自清的《春》中的“鬧”字,用的非常傳神。春天到了各種花兒竟相開放,蜜蜂也趕來“嗡嗡地鬧著”。這“鬧”就是作者的傳神妙筆。通過蜜蜂採蜜時的“鬧”聲,讀者自然而然地覺得春意是何等的濃郁、何等的醉人。

總之,閱讀散文要仔細分析研究,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掌握閱讀的技巧。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方法總結 學會閱讀,掌握語文通關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