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動向 解決老難題

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聯繫人民群眾的橋樑和紐帶,而且是跨越層級直接聯繫最基層的人民群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群眾通過信訪渠道反映出來的信訪突出問題,既有新動向,也有老難題,但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和諧穩定。”“要高度重視,強化責任擔當,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調解、疏導等辦法,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信訪工作跨層級性、小眾性、問題性、後滯性的特點,決定了對信訪工作者的特殊要求。

善於在質疑中堅定信念。信訪幹部的工作對象是對幹部有意見、對政策有疑問、對現實有不滿、對利益有特殊訴求的信訪群眾。面對錯綜複雜問題,信訪幹部必須堅定信念,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基層的具體執行區分開來,不把執行當中的問題看成是基本政策出了問題;不把少數地方、少數歷史遺留問題、個別環節上的問題,看成是整體環節、普遍面上出了問題;不把少數人的意見不滿和訴求,看成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和要求。這樣無論在什麼環境、什麼情況下,都能“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不迷失方向、不人云亦云、不喪失立場,始終從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出發,始終從黨和政府工作大局出發,積極建議完善政策,改進工作和作風,耐心教育、疏導、調解信訪人,推動合理合法地解決信訪訴求和紛爭。

善於在負氣場中弘揚正能量。信訪工作特點決定了我們每天面對著的是矛盾和問題,時時接觸的是不滿和怨氣,處處碰到的是懷疑和牴觸。如何理順信訪人的情緒,使信訪人以合作的精神、務實的態度理性信訪,使信訪接待更有利於信訪問題協調和解決,就顯得尤為重要。從信訪工作實踐看,信訪幹部需要具備“五心”,即對信訪群眾要有熱心,對群眾困難要有同情心,為他們解決問題要有誠心,解決問題遇到困難和阻力要有決心,處理疑難問題要有恆心。還要具備“四能力”,即要有良好的思想教育疏導能力,拉近與群眾距離的能力,熟悉政策法規、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駕馭複雜局面、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解決信訪問題,弘揚正能量。

善於在不理解中開展信訪督查。在信訪工作中,經常遇見迴避督查、避重就輕、刻意掩飾甚至弄虛作假的情況,使得信訪督查工作困難重重。克服對信訪工作不理解,既要營造有利於信訪督查的大環境,又要求信訪幹部積極有為。一要精準。做到督之有物,查之有據,問題找得準,原因分析得準,措施提得準,使被督查對象消除敷衍心態,做到心服口服。二要較真。督查工作就是抓落實的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應付,要有敢於動真碰硬、不怕得罪人的精神,一督到底,不見成效決不收兵。三要公開。沒有督查結果的公開,督查的效力和成果的運用就會大打折扣,公正性、權威性就無從談起。而是否敢於公開,正是對信訪督查工作是否精準、較真的全方位考驗。四要善意。要從工作出發開展督查,從解決問題出發進行督查,從幫助教育同志出發搞好督查。只有這樣,才能使信訪督查工作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

善於在規則程序中開拓創新。信訪工作是社會性較強的工作,必須適應經濟社會和人們思想觀念的發展變化。因此,信訪工作既要堅持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好做法,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法治思維、綜合手段化解信訪問題上進行創新,把教育、疏導、調解挺在法律途徑之前,貫穿依法解決全過程。在社會化途徑化解信訪問題上開拓創新。社會化途徑可以填補法律手段觸及不到、涵蓋不了的地方,努力探索創新依靠社會化方法化解信訪問題,是信訪幹部可以大展拳腳的地方。在構築網上信訪平臺上開拓創新。把信訪工作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對施行“法治信訪、陽光信訪、精準信訪”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基層信訪工作的機制、方式、制度上開拓創新。要在“楓橋經驗”精神指導下,不斷對基層信訪工作進行創新,夯實信訪工作的基層基礎。信訪工作理論創新的任務也很重,迫切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助推進一步提高信訪工作科學化、規範化水平。

善於在“清水衙門”裡堅守清廉。信訪幹部要在相對清廉的環境里加強廉政建設,堅守精神家園。結合我省實際,主要是做到四“不”:一是不羨。也就是說,不為慾望所動,不為物質所誘。不要去羨慕別人,不去攀比他人,以一顆平常心,一股真定力,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履行好。二是不頹。面對困難不氣餒,面對壓力不消沉,面對阻力不退卻,面對失意不自卑。無論信訪事項多麼棘手,都從不迴避推諉,始終用微笑接待群眾,用熱心溫暖群眾,用同情心幫助群眾。三是不偏。接訪時不偏聽偏信,分析問題時不以偏概全,督查信訪事項時不偏激偏見。四是不貪。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告誡全黨同志要“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從嚴治黨要“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融入工作生活、做人做事、接訪辦案中,不斷適應社會發展、人民期待提出的新要求,真正做一個合格的黨員信訪幹部。(房鎮鎮轉載,轉自浙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