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王君執教《散步》課堂實錄

王君執教《散步》課堂實錄

開篇:

王君老師給聽課老師講,這篇課文準備用“關鍵詞咀嚼法”,但聲明不是所有課文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老師,應該方法都不一樣吧。

這個作者莫懷戚,我太熟悉了,提到他好親切哦,因為他是我的大學老師。莫老師是重慶師大的教授,我就是那裡畢業的。莫老師是個不拘小節的學者,他有一大批崇拜者,每到他上課,就有好多學生連夜佔座,教室裡坐著站著滿是學生,甚至窗臺上都坐著人,窗戶外面還有站著的,場面蔚為壯觀。

關鍵詞:

學生很快找到了,“我們”、在“田野”、“散步”。老師把這幾個字在黑板上以簡筆畫的形式展現。

朗讀:隨後是一段師生合作表演式配樂背誦課文,師一段,生一段,學生們很快入情入境。

環節一:聊一聊“我們”中的每一個人。

學生們開始搜索描寫人物的相關詞句,找出四個人物:我,我的妻子,我的母親,我的兒子。引導概括出四個人物的形象:母慈,子孝,妻賢,孫慧。(板書)

四個人物中刻畫最少的是妻子,要分析這個人物有一定難度,王老師設計了一個問題:我說“走大路”,妻子說: 。填空,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去仔細品味“妻子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這句話。

小結:刻畫人物,一“言”可傳神,無“言”亦傳神。

環節二:聊一聊“田野”。

引導學生朗讀描寫田野的語句: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裡的冬水咕咚咕咚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波光粼粼的魚塘。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

找到文章反覆渲染的幾個關鍵意象:菜花、桑樹、魚塘。

帶著孩子們吟詩:

菜花:“兒童疾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桑樹:“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池塘:“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在詩情畫意中領會這給人以美感和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田野。田野描寫最後聚焦到“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追問學生:“向著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就是向著什麼走去?”有學生說家園,有的說幸福,有的說希望。

問“假如沒有這些景物描寫會怎樣?”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寫,春天的氣息被渲染出來了,幸福的心境被襯托出來了,推動情節發展的細節被鋪墊出來了,多元深刻的主題被暗示出來了……

環節三:聊一聊“散步”。

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朗讀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我的”。 重點在通過去掉“我的”的朗讀來感受“我的”對揭示內容情感的作用,引出作為中年男人的責任,妻子的責任,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水到渠成引到全文的最後一句話,你發現了這一家人散步的特點了嗎?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那麼這篇文章是不是也寫得“慢慢地,穩穩地”?

於是引出一組句式:

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這些對稱句,同樣起到“慢慢地,穩穩地”的作用。再次指導孩子們重新“慢慢地,穩穩地”讀這些美句。

問:這些句式你想用一個什麼圖形來形容?

有答三角形,因為它穩固,有答正方形,圓形……

老師小結:神奇的“圓形句式”,內容相呼相答,形式相扶相持,思想相輝相映,情感相融相生。

環節四:

回到文章的結束語“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問學生:“這幅畫面讓你想到了什麼?”“生命、責任”,“今天這節課讓你想到了生命中的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