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 扼殺微軟、令IBM恐慌的「電腦大王」華人首富

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戰略轉折,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微軟。——比爾·蓋茨

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戰略轉折,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微軟。——比爾·蓋茨

1986年,王安站上了人生的頂點。

他是聞名全球的發明家,亦是富可敵國的企業家。在美國這個移民國度,他被認為是“傑出移民”的第一人。是年,其個人身價達20億美元,位列美國富豪榜第5,穩居全球華人首富。

然而,王安和他背後看似固若金湯的科技帝國,卻在短短5年的時間內轟然倒塌。公司的股價從43美元急墜至75美分,平均每年的虧損超過4億美元。

最終,風光逾20載的王安電腦以破產收場,一眾專利悉數賤價賣出。

王安的成功,始於IBM,終於IBM,和藍色巨人的恩怨情仇,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

王安 扼殺微軟、令IBM恐慌的“電腦大王”華人首富

1945年,初到美國的王安,信心滿滿去IBM面試。面試官看著這張黃皮膚面孔,說:IBM是美國最好的企業,這裡不適合你,你還是找個汽車修理廠試試吧。

這句充滿歧視的話激怒了王安。那年他24歲,從未受過這樣的屈辱。

出生上海的王安,打小便是天才。他16歲考入交通大學(現上海交大),20歲帶著團隊藏身桂林山地,研究無線電通訊設備,為抗日戰爭做後援。

抗戰勝利,他被公派至美國,攻讀哈佛大學碩士學位,第一學期,他的課程成績全是A+。

他的周圍充斥著讚譽,直到IBM面試官一棍子砸下。

以IBM 的企業文化而論,類似言論要是被老闆聽到,這位面試官恐怕會馬上被解僱。遺憾的是, 當時沒有人來化解王安所受到的傷害,從此他就將這次受歧視的遭遇銘記於心,把超越IBM公司作為畢生目標。

走出IBM,滿含怒氣的王安回到哈佛。他用3年的時間拿到了應用物理專業碩士和博士兩個學位,隨後被霍華德·艾肯招入哈佛大學計算機實驗室。此人是計算機領域的先驅之一,曾在二戰期間為美國海軍研發出大型計算機“馬克1 號”。巧合的是,他與IBM 之間的關係也是“怨大仇深”。本來IBM 最初是艾肯的資助人,後來卻因為在典禮上艾肯未多次致謝IBM 公司發生了矛盾。

艾肯研發了世界第一臺大型計算機Mark Ⅰ,被譽為“電腦之父”。那時候,這位先驅正困擾於計算機的存儲問題。

艾肯在失去IBM 資助的情況下,依靠其他資金來源,繼續研發大型計算機。在王安加入這個實驗室後,艾肯的研發重點轉向了存儲設備的輕量化。當時的計算機,都是用IBM 壟斷的打孔卡片作為數據存儲設備,所以弄得一個個體型龐大, 動不動就是幾十噸、幾間屋的規模。而利用磁帶存儲的設想已經提出多年,也有一些早期產品開始出現,但都是問題多多。

存儲是計算機的核心。臃腫的Mark Ⅰ無法移動,存儲設備成了關鍵。艾肯和團隊嘗試了各種方法,始終無法攻關,直到王安橫空出世。

加入實驗室不到20天,王安便從理論上解決了這個難題。

他發現,磁場振動原理可以應用於電腦存儲系統,隨即據此發明了磁芯存儲器。

磁芯記憶體是一種電腦存儲方式,比起當時普遍使用的真空管、電機式繼電器、陰極射線管、打孔卡片等等存儲方式來,更快捷、更不易出錯,大大提高了電腦的貯存能力,這對於當時的世界計算機科學來講,是一個根本性的突破。

這個發明,改變了計算機產業的歷史。它大大縮小了電腦的體積,使得計算機從科研邁入商用領域。

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這個磁芯存儲器可謂十分原始,但在當年,卻是極為尖端的科技。IBM 引以為豪的打孔卡片成為了過時的廢物。

發明磁芯存儲器時,王安仍是編外人員,沒有過試用期。艾肯連忙幫他轉正,並且大筆加薪,希望留住這個天才。

但是,人傑王安,又怎甘寄人籬下?

當時美國平均工資是每月300 美元左右,大學老師則是500 美元左右,王安的收入還算不錯,但他卻已經有了自立門戶的念頭。

美國注重創新,其中的保障措施之一就是保護創新,專利在手,黃金便有。註冊了磁芯存儲專利的王安,不愁找不到買家,有了買家,就有了獲得創業啟動資金的可能。

王安 扼殺微軟、令IBM恐慌的“電腦大王”華人首富

1951年,王安離開哈佛,他租了一個汽車庫,成立王安實驗室,以單價4美元的價格出售磁芯存儲器。

曾經對王安不屑一顧的IBM,隨即聞風而至。後者遞上一份高薪酬合約,邀請王安成為企業顧問。曾被面試官無情奚落的華人小夥子,一躍成了這家巨頭的高職。

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快意的復仇故事。

有了磁芯存儲器,IBM開始大規模實踐計算機商用領域,將之確定為未來的核心業務。他們決定購買這項專利,將其牢牢把控。

起初,王安並不打算出售,但他的實驗室急需資金運轉,而除了IBM,沒有其他企業對這個超時代的產品感興趣。

當時已經處於小沃森掌控下的IBM,正在重金投入電子計算機領域,對於王安發明的新式存儲利器,興趣十分濃厚,最初的商談中,IBM 是要連人帶貨一起買過來。王安當上了IBM 的技術顧問,IBM 除了支付專利使用費外,還有額外的津貼發放。不久IBM 又提出一次性購買專利,並開出了超過200 萬美元的天價。這在當時可是一筆鉅款,王安一時之間也有點暈乎乎的了,難道要“相逢一笑泯恩仇”?

豈料,IBM 在瞭解到只有它一家對王安的專利有興趣後,IBM提出250萬美元的專利費,又很快改口、壓價到50萬。

一邊用自己的發明賺大錢,一邊打壓專利費,王安再次被IBM激怒,與之對峙公堂。但IBM面前,他終究是個雛鳥,曠日持久的官司後,王安不得不妥協。

買賣成了,“仁義”不在。拿到50萬的王安,決意發明更多產品,在正面戰場擊退IBM。

1955年,他創立了王安電腦公司,隨後的30年裡,這兩個拗口的漢字,成了美國計算機領域人人皆知的名詞。

王安 扼殺微軟、令IBM恐慌的“電腦大王”華人首富

獨當一面,王安積蓄已久的創新念頭肆意勃發。

雄心勃勃的王安並不滿足於安逸享樂,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使他將這50萬美元全部用於支持研究工作。

他的實驗室搬出了一項接一項發明創造,包括自動打字機、紙孔式記錄儀、無線電打字印刷機等等。

這些發明改變了很多行業。比如,體育賽事中,電子記分板得以取代紙質記分牌。

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1964年問世的“洛賽”臺式電腦。他推出最新的用電晶體制造的桌上電腦,並由此開始了王安電腦公司成功的歷程。

“洛賽”為現代PC(個人電腦)提供了雛形。相較前作,它的體型袖珍、操作簡單,功能卻更為強大。

計算器與計算機,一字之差,然而前者屬於一個小的應用,後者屬於一個大的總類。在許多公司如IBM 生產的計算機,還處在體型大如冰箱之階段時,王安搞出的“洛賽”計算器,則與今天的臺式電腦差不多大。雖然這種計算器只能做一些數學計算,但對於當時的企業、科學家而言, 已經是一種相當有用,又相當方便的工具了。其售價為3000 美元,在當年可謂昂貴,但與每月租金超過1 萬元美元的IBM“大冰箱”相比較, 又是那樣的廉價。

在“洛賽”的帶動下,王安電腦營收猛增且聲名鵲起。在華爾街,很多企業配備了“洛賽”電腦,王安二字深入人心,金融界對於這家企業很有信心。

高科技常常是需要“燒錢”的,要持續地進行前沿研發需要大筆的科研投入,王安電腦很快就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困境中。貸款的銀行一看這家公司財務狀況不好,馬上就來催債。無奈之下, 王安只得跑到華爾街,謀求發行股票融資。

華爾街的投資家一聽是王安來了,都慷慨解囊,既看好王安此人,更看王安電腦公司的產品價值。

1967年,王安決定發行250萬美元的股票用以償還債務。他沒有料到,這個不得已為之的舉措,卻受到了華爾街的瘋狂追捧。

公司上市時,股票發行價12.5美元,當天收盤,股價攀升至驚人的40.5美元,數小時內,40萬股被搶購一空。

一夜之間,王安的身家大漲5000萬美元,成為超級富豪。

暴富後,王安很冷靜。下屬發現,王博士開始徹夜待在實驗室——之前,“打倒IBM”只是妄想,現在,王安有了放手一搏的資本。

對於這個極度驕傲的人而言,朝兩度惹怒自己的對手臉上來一拳,比什麼都重要。

王安 扼殺微軟、令IBM恐慌的“電腦大王”華人首富

王安正式宣佈要對抗IBM,公司股票隨即大跌,評論稱他有點得意忘形。

他把IBM視為對手,IBM真正的對手卻是《反壟斷法》。

當時,全世界所有計算機廠商加起來的份額,不及IBM的四分之一。IBM幫阿波羅11號登月,使得銀行可以跨行交易,消費者可以在線買飛機票。藍色巨人的市值,是王安電腦的300多倍。

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王安的豪言付之一笑。時任IBM掌門人小托馬斯·沃特森便對這個曾經的顧問保有警惕,他深知王安的創造力,專門囑咐下屬,要時刻關注王安電腦的動向。

如沃特森所料,王安很快在看似不可能的夾縫裡,找到了力壓IBM的機會。

在深入研究市場供需後,王安發現:由於各種自動化機器投產,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90%,但辦公室白領的效率沒有顯著提升。工廠藍領們操作著百萬級別的設備,辦公室卻是清一色便宜、落後的打字機。

當時的美國正面臨經濟轉型,第三產業的比例不斷上漲,但白領數量大幅增加的同時,辦公設備卻原地踏步。

於是,王安集中科研和資金,研發辦公系統。此前,這是IBM的專屬領域。

1971年11月,王安推出了1200型計算機,它是附帶檢索和編輯功能的打字機,比原先的IBM產品要好用得多。

這個產品引起了新聞界和IBM的高度關注。報道稱,因心肌梗塞住院的IBM董事長小托馬斯·沃特森,在報紙上看到這條消息後大發雷霆,斥責助手沒有提前通報相關信息,一通大罵後,沃特森陷入了暈厥。

1200型計算機令沃特森不安,而王安的下一款作品,則讓IBM感到恐慌。

在1200型的基礎上,王安很快推出了變革性的產品WPS處理機。

WPS第一次亮相紐約市展覽會時,與會者驚呆了。他們從屏幕上看到了編輯文本的過程,在當時,這簡直不可思議。

展會結束,美國的辦公室開始大換裝。從白宮到企業,WPS全面接管IBM的領地,是年,王安公司的營業額突破1億美元。

在不斷的技術開發中,王安終於以文字處理系統(WPS)一招引發了電腦界的一大革命,這是一種以屏幕為顯示的文字處理系統,使得電腦微型化成為可能,並藉此打入了銀行、鐵路、報社、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等各個領域,大大解放了辦公室文秘的勞動力,在辦公室領域牢牢地站穩了腳跟。開始有資格叫板比自己強大225倍的IBM。

WPS的本名是Word Processing System(文字處理系統),但在美國,大多數人以為它是Wong Processing System(王安處理系統)的縮寫。這款跨時代的產品,將王安的聲名推向了新的高度。

1971 年,王安的公司,與他要打敗的IBM 在營業額上的差距高達200 多倍,十年之後,憑藉“WPS”電腦,這一差距縮小到了20 倍之內。

從階段性的意義上來看,可以說,王安已經成功了,IBM 已經被王安電腦弄得狼狽不堪,王安也成為了聞名全美乃至全球的“電腦大王”。

王安 扼殺微軟、令IBM恐慌的“電腦大王”華人首富

雄霸美國辦公市場後,王安電腦開始全球戰略,進入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

他們開始頻繁地挑戰IBM的權威地位並且屢有斬獲。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王安電腦與IBM在各條戰線上交火,互有勝負。

1986年,王安擊敗IBM,簽下美國空軍4.8億美元的超級訂單。外界普遍認為,這個科技帝國將在未來的數年裡快速擴張。

那是王安人生中最輝煌的一年。

“自由女神落成100週年”紀念儀式中,他被選為全美最傑出的12位移民之一,位列榜首,從里根總統手上接過了“總統自由獎章”。

10月份,他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總設計師拉著他的手誇讚說:“你在美國很出名,現在是家大業大。這可是你自己奮鬥出來的啊!”

他以發明家的身份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與愛迪生共享榮譽;他以資本家的身份登陸富豪榜,和洛克菲勒這樣的百年巨頭齊名。是年,王安電腦的營收高達30億美元。

但盛世之下,危機卻悄然到來。誰都沒有料到,這個大紅大紫的科技帝國,正面臨著滅頂之災。

在“WPS”電腦賣得火熱之時,另一種要淘汰它的新事物就已經開始出現,那就是個人電腦。“WPS”電腦只能編輯文字,適用於白領辦公, 個人電腦則是辦公、娛樂、設計、商務等等都能適用,是電子計算機進一步普及化、大眾化的產物。與之相比,“WPS”電腦並無太久的壽命。

上世紀70 年代,一些青年俊傑,紛紛開始進入個人電腦業,創立起大大小小的公司,其中便有喬布斯。雖然他們的產品在最初顯得有點原始簡陋,市場也不認可,但諸如IBM 在內的大公司都看出了潮流的變化,開始緩慢轉型。IBM 一名女高管的兒子則是索性從大學退學,回去搞起了軟件開發,目標直指個人電腦,他就是日後名震天下的比爾·蓋茨。

王安“登頂之際”,美國的另一個科技英雄也在崛起,後者專攻PC,給公司起了個另類的名字——蘋果。

下屬曾向王安提議,在“洛賽”的基礎上大力研發PC機,但王安不為所動,他認為搞個人電腦是件荒唐的事情。

IBM和他持相同的看法,頭幾年裡,這些巨頭對PC不屑一顧。但IBM率先醒悟,投入巨資於個人電腦,PC時代掀起大幕。此後,PC的功能越來越強,王安的小型機和文字處理機,市場份額一再被壓縮。

面對頹勢,王安開始還擊。他迅速研發出了速度比IBM更快的PC產品。就在業界以為他將再次後來居上時,王安走了一步錯棋。

當進入上世紀80 年代後,個人電腦業全面興起,連IBM 這種大公司都因為轉型緩慢而陷入巨大危機時,王安電腦公司的日子更加難過。

王安也沒有固執到底,在技術狂潮的衝擊下, 他也終於忍痛放棄了自己一生最成功的發明,開始搞個人電腦,而且性能還不錯。但問題是直到此時,他還放不下許多往事,堅持不與IBM 合作,所開發電腦只能用王安電腦自己的軟件。

當時,一向保守的IBM採取了開放政策,團結、培養了一批PC兼容設備廠商,這些廠商成了IBM鬆散而有力的聯盟。

這種區別就好似今天的蘋果手機和安卓手機,只是蘋果手機好歹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軟件開發陣營做支撐,當年的王安電腦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接近空白。

或是出於“打倒IBM”的執念,王安執意不與對方為伍,做出的產品不與IBM兼容。在他看來,IBM思想保守、發展緩慢,在PC時代,自己依舊可以取而代之。

但IBM已經不是過去的IBM。王安選擇不兼容,實際是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潮流,王安電腦因此被排斥於各種網絡之外。

王安要破局,決定在PC的兩個核心點上釜底抽薪。他先後約見了微軟的比爾·蓋茨和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希望他們脫離IBM,與自己抱團,但均以失敗告終。

蓋茨拒絕的原因是當時的微軟還很脆弱,仍在IBM的蔭庇之下,他的母親又是IBM的高管,這樣的聯盟牢不可破。因此,雖感受寵若驚,蓋茨沒有接過橄欖枝。

格魯夫拒絕的理由則更簡單粗暴。早年間,他曾拜訪王安,希望其為英特爾的一款存儲器提供建議。會面期間,王安興致缺缺,說:如果你早點問我這個問題,就不會拿出這樣(差)的部件。這讓格魯夫感覺受到了羞辱。

雖然被拒絕,但以王安電腦的財力與科研水平,公司仍有機會打個翻身仗,但在此關口,王安“虎父無犬子”的理論,卻讓鉅艦徹底沉沒。

王安 扼殺微軟、令IBM恐慌的“電腦大王”華人首富

王安雖然生活、成名於美國,但他的行事風格很中國化。

他不喜歡美國的那套公司制度,曾多次表示:“作為創始人,我對公司有完全的控制權,我的子女也有機會證明他們管理公司的能力。”

王安延攬了一批才華橫溢的青年才幹,在人才花費上,他從不吝嗇。

營收過20億的那年,他便投入7億美元作為科研費用,薪酬和獎金是其中的重要支出。

王安電腦的人才儲備,連IBM都很豔羨。後來入主思科,將思科從6億市值帶到4440億的約翰·錢伯斯,在王安電腦,也只坐到了地區負責人的位置。

這批人很服王安,但是不諳中國文化的他們,又怎麼甘心當“顧命大臣”?

王安公司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使缺乏對家族以外經營管理人員的信任, 王安在公司的時候,王安就是公司,自始至終由他一人控制公司,他一再強調,“我願為我自己的冒險承擔風險,只要我在公司,我就對公司的失敗負責。我不主張開放投資,因為我不願讓外來的投資者牽累。因為我是公司的創始人, 我對公司擁有完全的控制權,使我的子女能有機會證明他們管理公司的能力。”

1986年11月,因為身體原因,王安決定退休。在被查出患有癌症之後,當時已年逾六十的王安並無多大恐懼,只是擔憂自己要去治病,公司交給誰?當時這個公司已是僱員超過三萬人,是在全球多地都有業務的大型跨國企業,易帥之事需要慎重考慮。

外界和公司內部眾望所歸的人物,乃是王安的副手,名為卡寧漢。此人是公司元老,不僅熟悉經營,對於技術也很精通,創新能力頗強,更重要的是能服眾。他是公司三萬多員工中,唯一能左右王安決策的人。

董事會多次勸說他任命經驗豐富的職業經理人,但王安不顧上下反對,讓36歲的長子王烈出任公司總裁,又安排幼子出任王安傳播公司總裁,這讓公司上下大失所望。

王烈,時年36歲,是布朗大學的高材生,自幼便蒙受父訓,又經常在假期進入公司實習,在技術方面功底不淺,曾在上世紀70 年代,在喬布斯剛開始創立蘋果電腦時,就預見到個人電腦時代的到來,建議父親放棄文字電腦,發展這種產品。然而,很多技術型人才,可以擔當一個研發部門主管,或者實驗室主任,但卻未必適合當帥, 何況還是一個幾萬人的大規模企業。

王安把兒子擺在了錯誤的位置上。

然而,王安電腦公司對手IBM 公司,當年也是由沃森之子小沃森接替了父親的位置,但小沃森卻有不亞於父親老沃森的獨斷之力,一上來就大刀闊斧,將公司權力分分合合,最後集中到自己手中,可見是不是能子承父業,關鍵還在於其子到底是否適合這個位置。

更要命的是,王烈恰好遇上了一個計算機產業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

接過帥印之初,王烈便處於不得人心且公司持續下滑的不利位置,由於無法阻止頹勢,越來越多的下屬選擇離開。

長子“繼位”的1年多時間內,王安電腦的財務狀況急劇惡化,1988年的虧損額高達4.24億美元,公司股票大跌90%。

面對虧損,王烈又來了一記“殺雞取卵補虧空”的昏招。《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王安電腦的根本錯誤,在於傷害了追隨其多年的忠實客戶的感情與利益。

為了填補資金漏洞,王烈大幅度提高了軟件費用,不斷在老客戶身上撈金。客戶打一次諮詢電話,就要支付175美元的費用。

一系列舉措,使得公司失去了合作伙伴的信任,也讓管理團隊深感疲憊。

錢伯斯正是在這段時期離開王安電腦,當時他被要求裁員4000人,這讓他非常痛苦,因為他知道,被裁的都是美國業內最優秀的員工。

王安 扼殺微軟、令IBM恐慌的“電腦大王”華人首富

急怒之下,剛剛做完手術的王安,只得再次出馬,揮淚撤掉王烈,從外面請了一位職業經理人來解圍。此人名為米勒,是美國企業界有名的“修理工”,曾讓許多經營不善的企業起死回生。但他不懂技術,更適合科技含量不怎麼高的商貿公司,在計算機領域並不合適。

王安再次用錯了人。

1989 年,公司股價已從高峰時期的43美元, 重挫到70多美分。

王安電腦帝國急速崩塌,創始人的身體也急劇惡化。1990年3月24日,王安因食道癌在馬薩諸塞州立總醫院去世,享年70歲。

此後公司苟延殘喘,在破產邊緣滑行。

2年後,他的企業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直到1999 年,被一家荷蘭電腦公司以20億美元收購。收購當天,這家公司的時任總裁同時宣佈,從此以後,王安二字,將不再出現在公司的產品之上。

王安電腦的歷史,結束了,它如同流星一般飛過20世紀的天空,掉在了21世紀的門檻外面。

王安曾在如日中天時,出了一本個人自傳,名為《教訓》,其中對於他的成功,有如下一番總結:“要想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電腦業中處於不敗之地,就要跟上世界經濟不斷變化的形勢,時刻走在同行的前面,使產品日新月異。”

華人企業的總體特徵是過度競爭,成千上萬的小企業為了找一塊立足之地,而在商場上殊死拼搏,公司不斷地產生、發跡,然後消亡,不能長久地樹立自己的品牌。美籍日本學者福山在他的著名的但富有爭議的《信任》一書中認為,信任程度直接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 很多華人企業不能成長為大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對人的信任程度和合作精神。

美國、德國、日本這三個國家首先發展大型的、現代化的、合理組織的、由專業人員管理的企業是因為每一種文化中都有毫無關係的個體之間存在著高度的信任,而華人強烈地傾向於只相信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而不信任家庭和親屬以外的人,這使得華人的家族企業難以向專業型管理轉化,直接導致難以做大。

比爾·蓋茨曾說,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戰略轉折,世界上可能不會有微軟,他也不會成為科技偶像,而是當一名教師或者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