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華 向 前:從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看新時代網絡社會治理機制

曹思华 向 前:从网络社会分层结构看新时代网络社会治理机制

曹思华 向 前:从网络社会分层结构看新时代网络社会治理机制

網絡社會產生於虛擬網絡空間並擁有與現實社會相似的分層結構。事實上,網絡社會分層結構已成為社會治理中需要認真對待的社會現實。本質上看,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一種延伸,因而現實社會的分層結構在網絡社會中會有所體現。網絡社會分層結構是網絡中個人或群體的不平等或分化現象。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現象更集中地出現在以興趣和價值觀為基礎形成的網絡群體中。在網絡社會中,網絡社交平臺多樣化發展,多數網絡群體都分散在不同形式的網絡平臺中進行互動交流,如微信、貼吧、論壇、微博。網絡社會分層結構有排名、等級、轉發、評論等許多類型的劃分。在網絡社會分層結構體系當中,網絡運營者和管理者擁有可以管理網絡群體聚集地的正式權力或對群體成員具有領導威信。網絡社會中的運營者和管理者屬於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上層群體,其類似於在現實社會分層結構體系中佔據了優勢地位的群體。他們在網絡社會中擁有著比一般網民更多的權力和資源,並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影響了網絡社會的分層結構和參與規則。

曹思华 向 前:从网络社会分层结构看新时代网络社会治理机制

一、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現實狀況

(一)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權力構成

從權力構成看,網絡社會權力構成引起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化。一般而言,網絡社會的權力構成可以類型化為網絡權力層和網絡平民層:網絡權力層即信息的主要發佈者、管理者和網絡運營者;網絡平民層即以獲取信息為主要目的一般網民。網絡權力層是在網絡群體聚集地中擁有較高網絡地位的群體,他們擁有的權力和資源主要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依託於所在網絡群體聚集地的管理權力來對網絡群體聚集地進行管理或運營,如封號、置頂。這種管理權力是由所在的網絡群體聚集地賦予的,是該網絡群體聚集地的管理者或運營者擁有的權力。在人與人的交流與互動中,往往會演化出另一種比較隱蔽的權力,即網絡社會的話語權。在網絡群體聚集地中,話語權通常都掌握在管理者的手上,管理者或運營者可以使用管理權力來引導網絡群體聚集地的輿論走向。二是“內部權力”,即網絡權力層因為網絡群體聚集地內部人員的身份而獲得的權力或資源。由於網絡群體的成員大都是出於自身的興趣加入某個網絡群體聚集地,所獲得的信息基本上是差別不大的,然而網絡群體聚集地中的管理階層能夠得到“內部”的權力或資源。在網絡群體聚集地舉行活動的時候,管理者能夠獲得更多信息與福利。三是並非具體的權力或資源而表現為聲望。網絡管理者和網絡運營者大都在自己所處的網絡群體中擁有一定聲望,這種聲望可能是在獲得網絡地位前就存在,也可能是其獲得網絡地位之後獲得。但是,正式的網絡地位都會帶來或者強化這種聲望。

(二)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基本形式

與現實社會分層結構不同,網絡社會分層結構最直觀的是分層結構標準的不同。網絡社會的分層結構標準是信息量和信息能力,而現實社會的分層結構標準是經濟、權力、文化等因素。現實社會中的分層是一個比較完整且具有強制性的過程,人一出生就嵌入到了社會分層結構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濟、文化等因素的變化,個體在社會分層結構中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但始終無法脫離社會分層結構。而網絡社會中的分層是一種部分的、鬆散的分層,對參與其中個體的約束力遠遠不及現實社會。對於網絡社會中的參與者而言,當加入了某個網絡群體,擁有了虛擬的網絡身份,與其他人進行交流與互動之後便嵌入網絡社會分層結構。

網絡社會分層結構可以類型化為四種基本形式。第一,直接獲得形式。在一個網絡群體聚集時,作為創建者直接獲得網絡地位。此種形式比較重要的是建立網絡聚集地的資金、人脈關係以及吸引支持者的網絡資源。在網絡社會中,最有價值的是信息,不同的網絡群體所需信息的種類、形式不同。在直接獲得網絡地位的基本形式中,網絡權力層能夠直接提供其所在網絡群體需要的網絡資源,這些資源直接吸引了網絡平民層,他們出於對網絡權力層所能提供的資源的需求而擁護其網絡地位。第二,通過關係獲得形式。網絡權力層通過在網絡群體聚集地相熟的關係者而獲得網絡地位。這種形式比較重要的是與人進行交流、展示所擁有的資源以及建立社會網絡。第三,選舉獲得形式。通過網絡群體聚集地中網民的選舉、推舉而獲得網絡地位。這種形式的關鍵在於能否得到選舉者的支持。在網絡群體聚集中,網絡權力層要得到支持與認可有很多種途徑,如能提供其所需的網絡資源與信息、擅於與人進行交流互動,最根本的是能提供一定的網絡資源與信息。提供的資源與信息越是稀缺,越容易受到關注、與人建立關係和得到支持與認可。第四,招募獲得形式。網絡權力層通過網絡群體聚集地的招募、招聘而獲得網絡地位。這種形式比較重要的是能否符合招募的要求,即招募的要求代表著網絡群體聚集地所需要的能力。對網絡群體而言,所需要的能力既有相通的類型,如操作網絡平臺技能;也有獨特類型,如某種外語、繪畫技能。根據掌握技能的重要性,相應獲得不同的地位,其實質是一種網絡資源的交換。網絡社會本身所具有的流動性與開放性,使得這種形式更具公正客觀性。

二、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治理機制

(一)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治理原則

科學化原則。在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治理中,應當科學地保障網絡主體適用網絡的平等權利和合法權益。確保用科學的方法確定網絡社會分層結構標準。網絡分層結構可以職業、收入和學歷等為標準來區分。在職業方面,教育行業、金融行業和學生佔大多數,該網絡群體比較穩定且有空閒時間。在收入方面,已工作的年收入相對較高,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在學歷方面,高學歷人群掌握的網絡知識相對較多。因此,在網絡社會分層治理中要區分不同的網絡群體並採用不同的科學方法。

民主化原則。從本質來看,多元主體針對共同利益而理性發表意見和追求權利的過程便是民主的基本內涵。網絡社會分層的治理需要堅持國際的民主化治理和主權內的民主化治理。在國際民主化治理中,網絡社會分層的治理需要堅持信息主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雖然互聯網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徵,但每一個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主權權益都不應受到侵犯,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信息主權。”在主權內的民主化治理中,需要網絡主體積極參與國家治理和實現自身合法權益,進而推動國家治理民主化進程。

法治化原則。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治理機制需要在法治軌道上進行。網絡社會治理法治化是在尊重和保障網絡群體的合法權益基礎之上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規。”在網絡信息服務和網絡社會管理中,針對不同網絡群體和網絡主體的不同層級,採用法律進行有針對性的規範和治理是網絡社會分層結構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保障。

(二)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治理路徑

構建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多元共治機制。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與現實社會分層結構治理相似,網絡社會分層所形成的網絡權力層和網絡平民層需要在多元利益中尋求治理共識。適應網絡社會分層形成的網絡社會結構,黨委政府應當探索網絡運營平臺、行業協會、網絡企業和網民等多方合作共治的基本路徑,如互聯網違法行為和不良信息舉報制度。在體制機制上,網絡社會分層結構的治理機制需要在黨委領導下創建多元的網絡社會分層結構治理方式,並實現網絡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

建立網絡社會信用評級體系。網絡社會應當是具有高度信用體系的社會形態。政府機構或者行業協會應及時構建網絡社會信用評級機制,對網絡社會的各類主體進行信用層級劃分。通過網絡大數據,網絡社會信用徵信機構應當及時評估不同用戶的網絡社會信用層級。網絡主體的社會信用度不同,所使用的網絡功能和可獲得的網絡信息也不同。同時,在網絡社會信用評級中,應當嚴格保護網絡主體的個人信息和隱私。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社會治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治理中的正面引領作用,在網絡社會治理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作為公共空間,網絡主體共同參與網絡社會秩序建設需要良好的網絡社會秩序作為保障。作為社會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不同層級的網絡主體具有形成共識的作用並引導網絡社會對熱點問題的客觀分析。為弘揚網絡治理的主旋律和正能量,黨政機關和主流媒體應當加強對網絡權力層或者意見領袖的正面引領和注重專家學者以及網絡評論員的正面作用。

本文作者系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重慶市榮昌區人民法院。

曹思华 向 前:从网络社会分层结构看新时代网络社会治理机制

歡迎訂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學術期刊認定A類

解疑釋惑·切磋交流·探索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