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代「負債纍纍」的社會風險不可小覷!

“啊,今天終於發工資了.......”

“耶!今天來生活費啦.......”

“我終於可以還掉我的信用卡、淘寶花唄,還有京東的白條、去哪兒網的拿去花,還有......”

以上場景逐漸成為一些國內年輕人的生活常態。無獨有偶,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CICC)投行的數據報道——居民未償消費貸款總額今年增加了40%,也應證了中國年輕人越來越趨向靠貸款生活,近日更是有知名媒體援引這一數據,暗示中國年輕人正帶領國家走向危機。這樣的說法自然有危言聳聽的嫌疑,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應參考產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但新一代年輕人在精力旺盛、理應拼搏的人生階段卻早早成為了卡奴和貸款生存者。

年輕一代“負債累累”的社會風險不可小覷!

網貸中暗藏陷阱 馮大美/圖(來源深圳特區報)

卡奴這種被束縛的奴役狀態不同於房奴,房奴自帶一種扼殺社會創造力和創新力的沉重感,而卡奴們則被抹上一層名為消費快感的厚厚糖霜,在支付那一瞬間彷彿已經融入廣告裡光鮮亮麗的生活。新一代年輕人除了任由海量訊息在自己左耳右耳中無痕穿過,其餘有不少時間在享受這種消費的快感,例如在買書的同一時刻已經完成了讀書的任務,在快遞到手的剎那迅速消退對購買物品的期待和興奮感,打折購買的商品可能在主人拎過購物袋的時候就要開啟蒙塵的歷史,更誇張的或許還有深圳少年打車去重慶等等鬧劇。

這些鬧劇背後不僅僅是年輕無知,也不是年少輕狂,而是沉迷於經濟生活各式套路、數字時代多樣財富經而無暇顧及背後的暗流。當下新一代年輕人與互聯網世界共同成長,自懵懂時就面對各種網頁廣告、彈窗廣告、視頻廣告、移動端廣告,熟練應用各種最新潮的網絡段子,但不熟悉各種信息交鋒、流量變動底下的資本流動;享受著各種購物平臺、金融機構釋放誘餌帶來的消費快感,卻並不瞭解近在身旁的社會現實和一牆之隔的金融原理;作為奶頭樂的最大受眾,卻不知曉自己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早被預測在案。

花費著未來的資金,享受著當下的快樂,貸款生活美名其曰:“及時行樂”。美國次貸危機的餘溫仍未遠去,校園貸、裸貸已屢次翻新矇騙、危害年輕人的方式,零門檻貸款、無痛感數據支付、熟人或權威擔保等一步步瓦解了年輕人涉世未深的防備心,截至一個個絕望身姿從高校樓頂躍下,千萬個投資者在P2P爆雷潮中堅守維權,“這些錢從哪裡來?”“這些錢投到那裡去?”......這些帶著血淚的問句才在慵懶的大腦裡慢慢舒展開來。

這些疑問來得太遲,多是因為這些貸款的慾望、初衷大多不是自然而然產生出來的,而是被各種廣告宣傳、各種企業自身的擴大發展而被一步步催生出來。比起研讀各類理論、實地探查資料、追問各種宣傳漏洞,順應著表層的購物慾望、簡單地蒐集排行榜單或熟人資訊雖略不可靠但更為輕鬆,“零壓力”的貸款生活和大腦皮層的簡單刺激逐層逐級地削弱了一些年輕人的行動力,最後選擇用自嘲的方式展現貸款生活中“明知不可為仍為之”的無奈。

當然,以上教訓並不能全由年輕人背鍋,以上悲劇也不僅僅是年輕人的教訓,我們應當更清醒認識到當前社會還處在轉型變革過程中,公共管理致力擺脫往日的桎梏,互聯網思維席捲而來,各國形而上、形而下的力量同時交鋒,期間必然會出現許多諸如社會道德動搖、金融常識匱乏、制度規則意識淡薄等問題。從改革開放到市場經濟發展,從手握尼采思考人類明天到全村下海、全民創業,從走街串巷到鍵盤俠盛行,伴隨著機遇而來的往往還有挑戰和困境,輕而易舉地將發展瓶頸歸咎於年輕一代的“懶惰”、“不知進取”、“沒落”,不僅無法挖掘新生代的潛力,而且或成故步自封之勢。

因此,更新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普及金融知識和加強風險教育勢在必行,只有將他們培育成在商業信貸、金融行為上具有獨立思考、成熟判斷能力的經濟人,在表達、思考和行為上都能與當前經濟、文化和政治水平相匹配的社會個體,才能避免今天我們看到的種種鬧劇和悲劇在不遠的將來重演。(趙穎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