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我的一生都在按照我19歲的計劃走 應儘早激發孩子的夢想

  孫正義,國際知名投資人、軟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阿里巴巴投資人。19歲的孫正義就制定了“人生50年規劃”,讓人訝異的是,現今61歲的孫正義一路走來,都在實踐著作為大三學生時的規劃路徑。孫正義曾這樣規劃到:“無論如何,20多歲的時候,正式開創事業、揚名立業的大好時光”;“30多歲的時候,至少要賺到1000億日元”;“40歲的時候,一決勝負,為幹出一番大事業,開始出擊”;“50多歲的時候,成就大業;60多歲,交棒給下任管理者。”40多年來他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計劃在走,而且執行得相當不錯。

孫正義:我的一生都在按照我19歲的計劃走 應儘早激發孩子的夢想

先請你考慮一個問題:作為家長,你為什麼要讓孩子上大學呢?90%的家長是這樣回答的,是為了孩子將來找一個好工作呀?那麼請問那又會給誰工作呢,二八定律告訴我們,世界上80%的人在為20%的人工作。我們的生活裡是不是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在校優秀的人進入社會卻很平庸,而有些的平庸的人走向社會卻做的非常出色,雖然高學歷的人的畢業後容易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沒有人想到其實他的思想進入了一個牢籠思維當中,穩定就是一種陷阱,穩定會讓人失去鬥志,大學畢業就是他的一個終點。也就是說我們學了一身的本領卻是為別人工作,就是叫天生我材別人用,那麼有些知識不高的人卻做出了很多知識高的人做不出的事情,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想和大家探討的事情,過去的我們共同在走一個誤區,就是我們教育孩子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工作要聽老闆的話,天生我才必有用,但是這樣的孩子可能最終被培養為剛才我講到的天生我材別人用,贏在學校20年卻輸在了社會60年。這也是為什麼說我們很多的學習好的孩子,贏在了起點,卻輸在了終點,贏了學歷,卻輸了人生。所以說,我們大多數人培養的孩子沒有個性化的人生,將來走的路是多數人的路,一樣的上幼兒園,上小學,上中學,考學歷,找工作。那麼找工作的目的是做什麼呢,賺錢,賺錢的目的是幹什麼呢?結婚生子,生子的未來呢,又是上學找工作結婚生子。這樣地人生和放羊娃有什麼區別?所以如果對孩子的人生沒有設計的話,我們和放羊娃的經歷週而復始,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區別不大。

孫正義:我的一生都在按照我19歲的計劃走 應儘早激發孩子的夢想

所以說,我們要想讓孩子走上一個和放羊娃不一樣的人生,我們就應該給孩子的未來做一個規劃,並且激發孩子的夢想,讓他具有高貴的靈魂,神聖的使命,能夠用強大的思想在這個社會上行走。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也就是物先有了本才有了末,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最終要的先給他設定一個終點,而不是起點。就像百米衝刺,首先設定終點在哪,讓運動員知道往哪兒跑,然後再去發令,這個時候的所有的運動員就奔著終點跑,速度才會越來越快。我敢說大多數的家長都沒有為孩子設立過終點,所以呢,孩子這一生也是不知道往哪走,所以一生走走看看,看看走走,她也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說,我們的孩子天天學這個、學那個,其實真的不知道到底要學什麼,甚至有些是在浪費時間,我們教育目的是什麼呢?教就是使知道,育就是使成為,就是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讓我們孩子的品性區別於別人的孩子,品性會讓我們的孩子區別於別人的成就,也就是有品性才能夠有成就,知識培養的是人才,品性成就的是人物。

孫正義:我的一生都在按照我19歲的計劃走 應儘早激發孩子的夢想

簡單地說,通俗一點,就是培養孩子將來能夠駕馭人才,率領人手來擔負起我們的家,我們的家族,甚至我們民族的未來,大家可能聽到這一段覺得我講的太大了,其實不管怎麼樣,今天如果您能夠有一絲啟迪,認識到現在要給孩子定一個目標,那麼我講的這麼多,都已經值了,下面給大家舉一個案例,大家可能會更清晰一些。在1970年的美國哈佛大學的對當年的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調查顯示呢,百分之二十七的人沒有目標。百分之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百分之三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到了九五年,也就是25年後,哈佛大學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這樣的,3%的人在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現在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也不乏一些行業領袖。百分之十的人,有短期的目標且不斷的在實現,他們也成為了各個行業的專業人士,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的階段,而60%的人,他們安穩的生活與工作也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成績,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那麼27%的人呢?他們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而且還常常在抱怨啊,別人怎麼樣,抱怨社會啊,抱怨這個那個的,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一個世界。所以說,我們是哪一種人,就會成為什麼層次的人。

孫正義:我的一生都在按照我19歲的計劃走 應儘早激發孩子的夢想

我們應該如何規劃孩子的未來呢。其實我們做一點簡單的事情,把教育的本質抓住即可。那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教育的本質就是喚醒,我們要喚醒孩子的什麼呢?喚醒孩子的生命價值,喚醒孩子的生命潛能,喚醒孩子的生命優勢,我們的孩子很有可能成為政治家,也有可能成為企業家,也有可能成為音樂家、美術家,更有可能成為科學家,像屠呦呦一樣去獲得諾貝爾獎。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其實很多偉大的人物,也都誕生在我們這些普通的家庭當。我們帶著孩子,經常讀一些偉人的傳記呀,讀一些世界史啊,中國史呀,這樣會讓孩子潛移默化當中有一些對社會的價值的一個趨勢,然後我們要找孩子的優勢是什麼,擅長什麼,人一出生就具備八大技能,但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專屬的優勢,然後因材施教,誰掌握因材施教,誰就能夠做到孩子的伯樂。現在也有很多科學的方法,通過科技手段來找出孩子的專屬優勢。不過篇幅太長,今天就先講到這裡,我們下篇文章還會繼續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