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暑期檔:票房創新高,電影口碑效應日益凸顯

2018年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正式落下帷幕,以174億含服務費票房規模創下了新的暑期檔票房記錄。相較於去年暑期檔《戰狼2》的一枝獨秀,今年《我不是藥神》、《一出好戲》、《西虹市首富》等多部優質電影均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大IP、大製作不再是一部電影票房的絕對保護,口碑效應對票房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


電影票房持續增長,多項票房紀錄不斷刷新

近年來,受多重利好因素影響,我國電影市場持續增長,票房收入快速提高。2017年中國電影含服務費票房達559.1億元,同比增長13.4%,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2018年上半年,中國含服務費票房總收入320億元,較2017年上半年272億的含服務費票房,同比增長18%。


回望暑期檔:票房創新高,電影口碑效應日益凸顯



隨著電影票房不斷增長,2018年以來,多項票房紀錄被打破:

以除夕至正月初六的時間段計算春節檔,2018年春節檔實現含服務費票房57.7億元,同比增速高達68.3%,刷新了春節檔票房紀錄;

2018年2月19-25日,中國單週含服務費票房達47.1億元,刷新了全球單個市場單週票房記錄;

2018年第1季度,中國含服務費票房總收入高達202.21億元人民幣,成為該季度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場,同時也打破了全球單季度國家票房紀錄;

2018年暑期檔6-8三個月含服務費票房達174億元,創造了中國新的暑期檔票房紀錄。

伴隨著電影票房規模的增長與互聯網對電影行業的滲透不斷提升,中國在線電影票務行業的規模也得到了高速增長,2017年中國電影在線票務市場規模達460億元,在線滲透率達82.3%。2018年H1中國含服務費總票房320億元,其中在線電影票務行業的規模為273億元,在線電影票務平臺已經成為觀眾購票最主要的渠道。


回望暑期檔:票房創新高,電影口碑效應日益凸顯


供需兩端出現積極變化,為電影市場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從電影產業本身來看,近年來供給兩端出現了一系列積極的變化,為電影產業的高速增長及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需求方面,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居民對電影等文化產品的消費能力逐漸增加,消費者的觀影意願日益提升,觀影人次逐年增長,2017年我國電影觀影人次已達16.2億。影片選擇方面,觀眾成熟度不斷提升,不再單純追求IP和明星陣容,願意為高質量影片買單,倒逼供給改革。

供給方面,從電影產量來看,2017年,全國生產各類電影970部,全年上映新片數量475部,與2012年相比複合增長率達8.56%。上映影片數量的不斷增加,類型題材多樣化多元化,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從下游院線建設角度來看,我國影院、銀幕數量、放映場次持續增加,根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數據,2017年全國可統計票房影院達9293家,電影行業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隨著銀幕數量逐漸趨於飽和,內容將成為驅動電影行業增長的關鍵因素。

內容升級,電影口碑效應日益凸顯

電影內容方面,在電影數量不斷增長之外,電影的質量也在逐步提升。根據電影資料館連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觀眾對重點國產影片的年度滿意度達83.3分,較2015和2016年分別拉高了2.1分、2.3分。越來越多優質的國產電影開始受到消費者的追捧,獲得票房、口碑的雙豐收,中國電影內容不斷升級。

電影行業想要實現健康的、市場化的發展,需建立消費者對內容質量的正向反饋:優質內容刺激消費者付費,這種付費行為同時又促使創作者開發更多的優質內容,進一步刺激消費的消費行為。

隨著觀眾理性成都提升,電影的口碑評價已成為影響觀眾是否觀影的重要因素。眾多高口碑的票房黑馬“名利雙收”以及一些“IP+流量明星”模式生產的電影票房慘敗的事實,可以看到,我國電影觀眾對內容、故事的判斷力在不斷提升,更願意為優質內容買單。以今年暑期檔為例,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發佈的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暑期檔重點調查的17部影片中,有8部影片滿意度與票房同時進入了檔期TOP10,《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和《一出好戲》三部票房超10億的電影滿意度均超過82分。

從影片票房的具體走勢來看,高滿意度的影片能為票房帶來支撐效應,滿意度相對較低的電影往往“高開低走”,部分影片甚至出現斷崖式下跌,口碑對票房的影響日益凸顯。可以看到,中國電影票房與口碑“相向而行”,逐漸進入“品質為王”的良性發展階段。


回望暑期檔:票房創新高,電影口碑效應日益凸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