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寵物,謹防孩子患上「寵物病」

家有寵物,謹防孩子患上“寵物病”

孩子天生就有“寵物情結”。作為孩子最忠實的玩伴,寵物不僅能帶給孩子歡樂,而且提供了一種孩子接觸大自然的途徑,對培養孩子的善良、愛心以及責任感都起到良好作用。然而,弊端也是明顯的,就是傳染疾病。所以,家有寵物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要及時補上寵物病防治這一課。

寵物可通過4種方式向孩子“輸送”病原體

第1種方式:皮毛傳播。寵物的體毛往往繁多深長,容易藏汙納垢,孳生病原體。當孩子與其親密接觸時,病原體會藉機“移民”到孩子的皮膚、嘴唇黏膜、眼結膜、消化道以及呼吸道等處,進而引起病症,如狂犬病、弓行蟲病、結核病,出血熱等。

第2種方式:唾液傳播。某些病原體先要在寵物體內進行發育或繁殖,待發育成熟或繁殖到一定數量才有致病能力。寵物的唾液中存在這些病原體時,通過舔舐孩子的皮膚、黏膜而使病原體“另擇高枝”,如鼠疫、淋巴球性脈絡叢腦膜炎、巴貝西焦蟲病等。

第3種方式:排洩物傳播。包括寵物的脫毛、皮屑、糞便,尿等,汙染了蔬菜、食物及飲水,孩子誤食後感染得病,如皮炎,犬絛蟲病、華支睪吸蟲病、空腸彎曲菌腸炎、肝包蟲囊腫等。

第4種方式:空氣傳播。鴿子、鸚鵡、金絲鳥、相思鳥、紅雀、百靈鳥等鳥類寵物,其羽毛帶有病原體,當它們扇動翅膀或抖搖羽毛時,將病菌散佈到空氣中,使孩子吸入呼吸道而致病,如結核病,鸚鵡熱、哮喘等。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孩子尚處於發育進程中,其免疫系統與其他系統一樣正在充實與壯大,抵抗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能力低下,因而較成人更容易受害。調查顯示,“寵物病”以2〜7歲年齡段孩子的發生率最高,而且這一類病傳染性極強,在幼兒園、託兒所以及小學等孩子集中的地方最容易“互通有無”,甚至引起“小流行”。

這樣看來,孩子的健康與寵物難以“兩全”了?其實未必,只要做好相關的衛生與保健工作,“熊掌”與“魚”是能夠兼得的。建議將以下細節做到位:

1.優選寵物品種。包含兩個意思:一是拒絕那些風險太大的動物,如大鼠、小鼠、豚鼠、地鼠、家兔等;二是對於犬、貓等寵物,儘量要選購健康者,最好先送寵物醫院檢查,確保安全。

2.做好寵物的日常管理。主要措施有:

正確飼養,飼料調配全面均衡,合理掌握餵養量及餐數,保證寵物吃得健康。

定時為寵物做體檢,發現疾病及時治療,力求徹底治癒。

按時打預防針,接種好疫苗。

保持寵物衛生,如勤洗澡:禁止動物隨處排洩,及時清理排洩物,定期對家中以及寵物生活區消毒,2%〜3%氯氧化鈉溶液、5%〜10%漂白粉溶液,1%過氧乙酸、0.5%洗必泰溶液等消毒劑可供選擇。

訓練寵物的衛生與生活習慣,儘量使其在固定場所大小便。

避免家裡的寵物與其他有病的同類接觸。

3.教給孩子與寵物接觸的正確方法。督促孩子與寵物保持一定距離,不準孩子用嘴給寵物餵食或親暱。提醒孩子逗狗玩貓要適度,避免被其抓傷、咬傷、舔傷。禁止寵物舔舐孩子的皮膚、黏膜及肛門等薄弱處。

4.孩子一旦被寵物傷害,要及時處理傷口。方法是:先用肥皂水或2%的新潔爾滅充分沖洗傷口,再用涼開水洗淨,塗上碘伏(如用碘酒,則應避開肛門、陰囊等黏膜處,防止燒傷),立即去醫院就診,請醫生做進一步處置,包括注射狂犬病疫苗等。

家裡有寵物的孩子,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不適感,應及時就醫,不可延誤。

作者/寧琳淨

來源/青春與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