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說院線轉網、台網聯動?網劇上星已經成了新趨勢

文:小茉莉

曾幾何時,能在院線、電視臺上映的作品,還被看作是“高高在上”的存在。網播版權採購、臺網聯動還是作為擴展收益的補充、或者是合作模式的嘗試。而如今,隨著幾大網播平臺的崛起、線上流媒體技術的凸顯、版權採購費用的壓制性提高,網播除了在“地位”上發生變化外,更重要的是它將逐漸成為未來的主流播出方式。


從三個月到同步

院線轉網播窗口期越來越短

眾所周知,為了保護片方和影院的利益,院線電影在影院進行上月後,一般會留一個窗口期,過了這期限之後再在其他播出渠道進行放映。由於影視版權市場的歷史原因(盜版問題),這窗口期在真正意義上確定下來的時間,剛好也就是網播平臺規範化之後。最初這個窗口時間基本是在3個月左右,3個月之後片方可再次選擇影片去留。

更有甚者,在好萊塢,“六大”公司為了自我保護,甚至將部分影片的窗口期延長至6個月。然而隨著網播模式的發展,這個窗口期在國內變得越來越短,從3個月到1個月,再到一週,直到如今的院網同步播放的模式。短短几年轉變之大,可謂是“很沒有原則”了。

還在說院線轉網、臺網聯動?網劇上星已經成了新趨勢

院線票房不理想,是縮短窗口期的主因

據統計,2017年院線電影的平均窗口期是45天左右。在今年,一些大製作的影片也開始縮短窗口期,如最近剛轉網播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院線上映僅僅一個月之後便選擇網播。類似的情況還有春節檔上映的《西遊記之女兒國》。

歸其縮短窗口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票房表現不佳,拿《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來說上映一個月票房剛剛突破6億,而同檔期的《西虹市首富》已經突破了25億。而藉助影片熱度的餘溫,及時在網播進行二次售賣,成了院線不佳票房影片的更好選擇。

院線做背書網播賺票房,成了“無窗口期”新模式

除了大製作影片票房不理想的情況外,現在越來越多“一日遊”的影片選擇院網雙發行。所謂的“一日遊”其實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院線電影定位,但由於成本不高,影片質量、營銷規模難以達到大片規模,院線上映只是為了給各方一個“交待”,甚至是一種品牌背書。這類影片再轉網播,喜憂參半。

另一種則是網絡電影定位,但是拿了龍標,院線發行更多的是一種背書作用。最終贏取票房的還要是在網播渠道。新一期【網大課堂】邀請了愛奇藝“院網同步”第一票房的影片《天下第一鏢局》,該片導演陶盟喜將會講述這種模式的運作技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行了解。


臺網聯動已不是新概念

網播採購價已是臺播10倍

前文中電影規則的變化可謂是迅速,而談到劇集方面的變化就是巨大了。

電視劇作為電視臺的主力內容資源,從資源獲取到版權採購上一直處在強勢地位。從一劇多星到一劇兩星後,更是進一步加強了頭部衛視臺的馬太效應。然而,網播平臺的崛起,卻將電視臺建立已久的秩序擊散一地。

還在說院線轉網、臺網聯動?網劇上星已經成了新趨勢

數據顯示,從幾家頭部網播平臺開始版權大戰之後,僅僅五年間,劇集單集採購成本提高了近10倍。從最近的《天下長安》來看,央視八套買下《天下長安》的單集價格80萬左右,70集的全部費用花了5600萬;剩餘的約5.11億收入由網播平臺採購,單集價格在730萬左右。

在巨大的買方差異面前,現在更多的已經是先臺後網了,臺網同步都已經算是respect了。

網劇上星衛視正成為新趨勢

反哺衛視攜手共贏?

除了網播平臺在抬高電視劇集的買價外,近幾年隨著網絡劇的成熟,又給整個劇集市場增加了更多的洗牌催化。

以往受制於網臺的模式,網播平臺的劇集採購還是相對被動的。還拿前文的《天下長安》來說,由於央視不認同先網後臺,造成了劇集的臨時撤檔。不甘於此,隨著網劇、自制網劇的不斷製造爆款,讓網播平臺看到了劇集玩法的新可能。

還在說院線轉網、臺網聯動?網劇上星已經成了新趨勢

據觀察,今年暑期網劇《蜀山戰紀2踏火行歌》《你好舊時光》等純網生劇集,首播平臺在愛奇藝,二次播放平臺分別放在了北京衛視、深圳衛視。類似這樣的劇集,單在暑期檔就有6、7部之多。至於為何衛視會將網劇作為採購選擇,內容契合度、購劇成本成為主要考慮因素。或許很快,網播網劇反哺衛視要成為一種趨勢。

除了反哺之外,網播平臺也在大力的擴展新的售賣渠道,拿去年大火的《白夜追兇》《無罪之證》的網劇來說,由於內容不是電視臺播出,劇集出海成了他們的又一個新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