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當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幾千年以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的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掠奪。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曾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

現代馬克思主義

著作

1.資本論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西方哲學大體系締造者中的最後一個人——卡爾·馬克思經濟學說中最主要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資本論》首版出版於1867年9月14日的德國漢堡。

2.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又譯《共產主義宣言》,是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誌。由馬克思執筆寫成 。1848年2月在倫敦第一次以單行本問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共產黨宣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分析階級和階級鬥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產生、發展過程,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使命。2016年1月,共產黨宣言已成美國大學三大指定讀物之一。

馬克思 - 個人概述

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國特利爾城。他的父親是猶太人,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律師,這對於馬克思豐富的思維、嚴密的邏輯和雄辯的演說才能影響很大。在馬克思的家裡,有較為富裕的條件和充滿文化氣氛的環境。他的母親是荷蘭人,賢淑善良,善於持家,對馬克思父親的工作幫助很大。

馬克思 - 職業生涯

1835年夏天,馬克思即將中學畢業,他的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老師的注意,這篇文章的題目是,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文中有幾段這樣寫道:“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內容為教師們所驚歎,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5年,馬克思中學畢業後,父親把他送到了當時著名的波恩大學去學習法律,父親也想把兒子培養成律師,走自己的道路。

馬克思到了波恩大學後,感到很遺憾。原來他希望在這裡能夠認真地學習專業,誰知道,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波恩大學已經沒有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生整日追求的是吃喝玩樂,無所事事,根本不象一所學校。馬克思感到,不能再在這裡呆下去了。

1836年,馬克思轉入柏林大學學習。柏林大學在當時不僅學習氣氛濃厚,而且學術方面在思想學術領域都處領先地位。如“青年黑格爾派”和“老年黑格爾派”的對壘,就促進了思想運動的發展。在大哲學家黑格爾去世之後,德國哲學界明顯呈現出兩種對立的派別,“青年黑格爾派”對專制統治深惡痛絕,他們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民主力量。而“老年黑格爾派”則擁護專制政權,支持普魯士專制政府的專制統治。

馬克思在柏林大學學習過程中,加入了“青年黑格爾派”,積極參與他們的活動,這使他更多地吸收了該派的民主思想成份,加強了對世界的認識,增強了改造世界的信心,為他以後的思想發展、理論建樹奠定了基礎。 除了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豐富之外,馬克思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學習興趣非常廣泛,哲學對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學外,歷史學、文學、數學以及外語等,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認真地學習,並取得了可喜成績。 可以說,這幾年的學習,使馬克思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豐富了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以後進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1841年,馬克思大學畢業之際,認真完成了一篇哲學論文,他試圖以哲學來改造世界,論文系統完整地反映了馬克思此時的哲學觀點、理論建樹和思想內涵。在論文中,他引用了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而寧願犧牲自己的話語,表現了自己決心為改造人類世界而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他說:

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不會用自己的痛苦去換取奴隸的服役,我寧願被縛住在岩石上,也不願作宙斯的忠順奴僕。

也正是因為這篇論文,馬克思被耶拿大學授於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馬克思被聘用為《萊茵報》主編。這時,馬克思正好借《萊茵報》來宣傳革命思想,所以這份報紙成了馬克思畢業後進行革命工作的重要的第一步。

馬克思剛去主持這份報紙的工作,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裡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後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佔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些事情。可是,他們只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

這樣一來,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

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系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人們當然十分歡迎馬克思的這些文章,爭相購買《萊茵報》閱讀。馬克思剛開始來到《萊茵報》時,其發行量只有800餘份,幾個月之後,已發行3400餘份。 對於《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

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後悔,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醜惡本質。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鬥爭。

1843年深秋,馬克思離開了德國,來到了法國巴黎。為了更好地宣傳自己的理論,馬克思不斷地加強與工人的聯繫,以便了解工人階級的願望,把自己的理論思想與工人階級的實際思想結合起來。因此,他不斷到工人家去了解工人生活、思想、要求,還經常參加工人組織的秘密會議。

由於認真地、長時間地參與工人的活動,馬克思越來越清晰地看到,要使工人階級翻身解放,成為社會的主人,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全面提高全人類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進而建立一種更完善、更理想、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型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只有在這個社會里,才能夠實現人類大同。

同時他又認識到,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光靠抽象的理論是不行的,還必須付諸實際的行動。這個行動,就是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推翻資產階級專政。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依靠廣大的工人、農民等無產者聯合起來,共同奮鬥。

從此,馬克思對他的革命行動的目的、手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他的一切革命活動都圍繞著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個宗旨。

1844年2月,馬克思參與主辦了《德法年鑑》雜誌,因為馬克思具有積極進步的革命思想,所以《德法年鑑》遭到普魯士政府的無理阻撓,他們以“預謀叛國和汙辱國王”之罪,不準任何一本雜誌流進德國。為了徹底阻止馬克思的思想進入德國,普魯士政府派了大批軍警到萊茵河的船中去搜尋,結果搜出了幾百本《德法年鑑》,使這個雜誌無法再繼續辦下去,不得不停刊了。

雜誌雖然停刊了,但是,馬克思卻在這本唯一的一期雜誌上,發表了他的一篇重要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在這篇文章中,馬克思闡述了依靠工人階級推翻剝削制度、建立平等社會的思想,而且明確指出,要建立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必須用革命理論來指導革命實踐。他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這篇文章發表以後,使革命者真正找到了革命的理論,並以此指導革命實踐。從此,馬克思以更加完整、系統、科學的理論,全面投入革命實踐,終於成為無產階級偉大革命的理論奠基者、奮不顧身的戰士和革命者的偉大導師!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是一個相對真理。它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辯證法和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當時社會發展的產物。

19世紀初期,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相繼在西歐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佔據統治地位,社會歷史發展的唯物辯證性質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這為科學地提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奠定了社會歷史前提。

與此同時,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社會矛盾特別是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越來越尖銳起來。無產階級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迫切需要以科學的世界觀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正是適應無產階級政治鬥爭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

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19世紀自然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進入19世紀後,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以及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三大科學發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徹底克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辯證的性質,提供了自然科學的前提和條件。

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對人類思想史上一切優秀成果的創造性繼承,是人類文明特別是歐洲近代文明合乎邏輯的發展成就。

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

⑷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堅持不懈地進行理論探索和革命實踐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對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最高抽象。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指出人與世界的關係實質上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關係。

從實踐出發解決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偉大哲學變革的實質和關鍵。是實踐為人提供了認知對象。因此在實踐中,人不僅認識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礎上創造了人類的屬人世界。所以,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於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瞭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他們在對世界的理解和觀察世界的視角上存在著重大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現實世界,從而在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上都獲得了全新解釋,構築了統一的、徹底的、科學的哲學體系。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貫穿於全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主要表現: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結束了社會歷史領域中唯心史觀的統治地位。 結束了舊唯物主義缺乏能動原則的狀況。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物質世界,使唯物主義成為生機勃勃的科學理論體系。 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其每一表現中都帶有中國的特性,帶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使其在中國進一步民族化和具體化.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一方面是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對理論的認識並豐富和發展理論的過程.

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同時又使中國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並且同中國歷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相結合,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意義

首先,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和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馬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我們通過實踐改造客觀物質世界,就要充分認識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實踐活動依賴於客觀物質世界,而客觀世界的規律性更制約著人的實踐活動。就要在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指導下,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實際的發展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更好地認識和改造客觀物質世界,以取得社會主義實踐和各項事業的勝利。

再者,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這一原理的內容包括: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是在客觀實在基礎上的統一。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由人類實踐和科學以及哲學的長期的、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科學證明,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都是物質的。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它本身就是以生產方式為其決定力量的特殊的高級的物質運動。發展著的人類實踐不斷地建構著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的統一和統一性的多樣。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觀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從事一切工作的立足點。世界是按其固有規律在時空中永恆運動的統一的物質世界,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和任何條件下從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世界,堅定不移地從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律出發,也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辯證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觀的根本要求。堅持物質決定性和意識能動性的辯證統一其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意義在於堅持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也就是實事求是。所謂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找出其固有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為了實事求是,必須解放思想。所謂解放思想,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舊觀念、舊框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主觀與客觀相符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並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思想保證。

最後,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承認世界的物質性,而且主張從實踐中去把握物質世界。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其含義有二:一是實踐是人變革物質世界的“感性”活動,具有物質的性質和形式,這是實踐區別於意識的一般本質;二是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這是實踐區別於自然物質形態運動和動物本能活動的特殊本質。

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社會的物質性主要表現在:第一,人類社會依賴於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第二,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性的活動。第三,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世界是永恆運動和發展著的物質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世界,其真正統一性在其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