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端智能製造之路要如何「趟」?看這幾個城市

對長三角地區來說,發展高端智能製造產業,既要拿出新的高端產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又要推出更多優質產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而如何探索出中國特色的智能製造模式,路子還需要自己去“趟”。

長三角端智能製造之路要如何“趟”?看這幾個城市

工人正在中國商飛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C919總裝生產線進行裝配。圖片來源:經濟參考報

攻克“有沒有” 解決“好不好”

---上海“智造”加速跑

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臨港國際智能製造中心、松江G60科創走廊……正在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上海,立足優勢領域,主攻國家急需,抓緊研製代表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高端優質產品,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既攻克“有沒有”又解決“好不好”

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ARJ21新支線飛機實現批量生產,CR929中俄遠程寬體客機項目轉入初步設計階段——成立十年來,總部位於上海的中國商飛公司堅持自主研製、國際合作、國際標準,成為我國民用飛機產業化的主要載體。

大飛機是一個縮影。當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既要拿出新的高端產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又要推出更多優質產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近日,上海市政府與小米集團在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小米生態鏈華東區總部、小米工業設計研究院落戶上海松江G60科創走廊。根據合作協議,小米集團與松江區政府、臨港集團三方聯手,將在臨港松江科技城打造10萬平方米的小米生態鏈產業園,打造具有特色的智能產業生態系統和創新發展集群基地。

小米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表示,小米把物聯網和工業設計等重點業務放在上海,正是看到了上海作為國家經濟中心城市的資源配置、人才集聚和產業發展優勢,希望更好參與上海發展人工智能、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進程。

小米落戶上海並非偶然。先來一步的海爾數字科技(上海)總經理吳炯說:“上海是一個人才高地,製造業基礎好、門類全,非常符合海爾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幫助製造業加快數字化改造升級的目標。”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表示,上海的產業定位歷來就是服務服從國家戰略,從一件的確良襯衫到一塊鋼板,再到一顆芯片、一架大飛機,國家缺什麼,上海做什麼。未來三年內,上海將瞄準全球卓越製造基地的目標,讓上海製造的技術更先進、生產更智能、產品更高端、品牌更響亮。

投資創新高“新動能”表現亮眼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工業投資完成465.8億元,同比增長22.9%,增幅創近十年新高。其中,製造業投資完成346.8億元,同比增長22%,出現了近年未有的連續兩位數月度增長。

在製造業投資中,最引人注目的趨勢是智能化改造投資快速增加,智能技術與製造業滲透融合加快。上半年,上海市新增億元以上智能製造項目75個,完成投資146.3億元,同比增長 45.6%,全市智能製造項目總數達到196個。

以智能製造的標誌性設備工業機器人為例,上海已形成涵蓋核心零部件、本體制造、系統集成以及行業應用的完整產業鏈。ABB、發那科等國際四大工業機器人巨頭集聚上海,新松、新時達等本土機器人企業加速成長,2017年上海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8000多臺,是全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研發和製造基地。

作為上海最大的開發區,臨港地區目前正在建設國際智能製造中心,上海交大牽頭組建的智能製造研究院以及依託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設的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等功能性平臺,均在臨港落戶。

上海臨港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杰說,臨港圍繞國家戰略、瞄準國際水平,精準聚焦重大智能製造項目推進。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臨港人工智能產業基地已正式成立,腦智工程中心、科大訊飛、寒武紀、地平線等行業內標誌性企業集中籤約落地,產業集聚度明顯提升。集成電路領域,規劃佈局5平方公里的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產業園。華大半導體的特色工藝生產線和存儲器兩個重大項目在臨港落地,總投資達到數百億元。

培育全球先進製造集群

發展高端製造、智能製造,不能閉門造車。作為中國擴大開放的最前沿,上海以開放的心態吸引全球高端製造資源,培育先進製造集群。

今年7月初,上海市政府和美國特斯拉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根據協議,特斯拉公司將在上海的臨港地區獨資建設集研發、製造、銷售等功能於一體的特斯拉超級工廠,規劃年生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

特斯拉的落戶,源於上海剛剛推出的“擴大開放100條”。根據方案,上海將鼓勵外資投資先進製造業,爭取外資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以嘉定、臨港等汽車產業集聚區為依託,吸引世界知名外資汽車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及高端整車項目,支持高性能電機、電池、電控等核心部件配套項目落地。

除了汽車,“上海擴大開放100條”還提出,支持航空產業對外合作開放,吸引航空發動機總裝、機載系統和關鍵零部件外資項目落地,支持外資發展豪華郵輪等高端船舶製造、船舶設計研發等產業鏈高端環節。

上海臨港管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吳曉華說,相信在特斯拉項目之後,未來會有更多航空、船舶產業的外資企業落戶臨港,並形成良性合作關係。

擴大先進製造業對外開放,對本土企業有何影響?對此,振華重工海工集團執行總經理袁晶表示,雖然振華的港機設備基本實現了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生產,但海工產品還有20%到30%的零部件需要依靠進口。“如果有合適的外資零部件企業來上海落地,可以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更好地走向全球競爭。”

至於外資進入帶來的競爭加劇問題,袁晶表示,以造船為例,中國目前已是世界造船大國,應該有更多的自信去迎接挑戰,振華重工本身就是一個在全球開展業務的企業,企業不害怕競爭。

以“畝均”為導向,以“上雲”為路徑

  ---浙江佈局智能製造推進產業轉型

長三角端智能製造之路要如何“趟”?看這幾個城市

通過實施“機器換人”,萬向錢潮智能製造生產線的生產效率比普通生產線提高兩倍以上。圖片來源:沈伯韓

在全透明的車間內,機械手正在抓取太陽能板組件,包含二維碼的組件迅速被運送到自動焊接機上進行批量焊接,誤差正負不超過0.5毫米。與此同時,在企業大數據平臺,海寧、杭州、德國、泰國四家智能工廠的產能、庫存等數據可以被實時抓取、監測,管理調配在線完成……這是記者在位於杭州市濱江區的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智能化生產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場景。

這間數字車間成了近年來浙江佈局智能製造推動“塊狀經濟”向現代化產業集群邁進的一個縮影。

正泰集團相關負責人廖毅表示,以前這條生產線需要300至400名工人,而現在只需要90人左右,2017年正泰集團實現畝均稅收400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08.2萬元/人·年。

“畝均效益”正在成為不少浙江企業推動智能製造發展的重要參考標準。

“畝均效益”是浙江目前主要針對工業企業的一套綜合評價標準,這套機制針對規上工業企業包含了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單位能耗增加值、單位排放增加值、研發經費佔比等6項指標。每年對企業進行三或四等分類。

與此同時,浙江將“畝均效益”綜合評價結果與差別化資源要素價格機制掛鉤,依法依規執行差別化城鎮土地使用稅、電價、水價、排汙費以及差別化用電、用能、信貸等政策,促進智能製造發展,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畝均論英雄”改革已覆蓋浙江89個縣域,2017年實際納入評價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4萬家。

寧波公牛電器有限公司是慈溪一家“畝均效益”A類企業。公司負責人趙克峰說,“獲評後,企業優先獲得了電力保障和技術改造補助,這大大鼓勵了我們的積極性。目前,公司廠房已改造成四層立體的智能化生產線,我們的目標是,年底前把企業生產線自動化率提升至60%,屆時預計每層能夠增加10億元產值”。

除了評價導向激勵,企業通過“上雲”完成智能製造轉型的步伐也不斷加快,企業雲、工業大腦、工業互聯網等運用範圍得到了拓寬。

浙江省經信委的數據顯示,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的改造後,浙江傳統制造業重新煥發出了活力。2018年上半年,浙江十大傳統制造業利潤增長24.4%,高出全省規上工業11.2個百分點。

杉帝科技是一家提供柔性製造、智能製造服務的平臺企業。“藉助3D打印、柔性生產線,工業製造流程發生了徹底轉變。目前我們已經可以處理140多種材料。”董事長虞洋說,藉助“上雲”的力量,他們可以將設計師的創意落地,也可以輻射周邊的傳統企業。

據杭州市經信委統計,今年上半年,杭州市累計新增上雲企業數達到6.9萬家,在“企業上雲”的幫助下,杭州已有不少企業通過雲計算、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優化了自身的生產、營銷、管理各環節的效率。

中策橡膠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利民說,自引入阿里雲ET工業大腦後,公司通過密煉工序的數據“上雲”以及大數據分析和製造過程參數的優化,尋找到了不同膠種製造過程參數的最優化配置,大幅降低了密煉能耗和次品率,橡膠平均合格率提升了3%至5%。

按照浙江省經信委的規劃,到2020年,規模以上智能裝備製造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80%以上製造業骨幹企業採用智能製造新模式新流程新手段,數控化率60%以上,機器聯網率40%以上。

數據驅動 智能製造 原始創新

---三大動力助推江蘇製造升級

江蘇省統計局前段時間發佈經濟數據顯示,江蘇上半年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0%。作為製造大省,江蘇經濟增長的背後離不開製造支撐。數據驅動、智能製造、原始創新……在國內外複雜的經濟環境下,江蘇製造業新動能湧現,轉型升級加速。

 

“數據是企業未來的核心資產”

江蘇江陰,海瀾集團總部的物流園裡,一件件衣服通過分揀平臺,即將運往各地門店,進入“男人的衣櫃”。這句深入人心的廣告詞和遍佈全國的標準化門店,讓連鎖模式的“海瀾之家”家喻戶曉。

“連鎖的魅力就在於‘千城一面’,但不同地域、不同門店的客戶需求差異很大,需要‘千城千面’。”海瀾集團副總裁江南說,進店的是熟客還是新人,在店內試穿了哪件、買了什麼,店員要推薦什麼給這位顧客……這些都能借助大數據解決。

通過在吊牌內植入芯片,對產品到達門店後的試穿頻次、銷售等情況採集數據,獲得不間斷的數據流。江南介紹,分析瞭解消費偏好,實時掌握門店的銷售、庫存、消費者行為,為配貨、陳列、產品設計提供數據支持。

南京大學錢志新教授表示,目前企業可利用的數據仍需充分挖掘,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發展數字經濟。“企業把生產、市場、用戶的數據充分利用,描繪用戶畫像,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在這一點上,“星星充電”走在了前列。這家位於常州的企業,聚焦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的研發製造,在全國170個城市佈局超40000個充電設備。他們的大數據平臺顯示,用戶每次平均為汽車充33度電,在汽車平均剩餘電量為27%時開始充電。星星充電副總裁聶飛說:“瞭解用戶行為,才能明確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為什麼樣的用戶提供什麼服務。”

為企業提供雲平臺和大數據服務的無錫華雲數據集團,把目光放得更加長遠。生產數據、消費數據、客戶行為數據、行業數據……在董事長許廣彬看來,數據是企業未來的核心資產。

“智能製造的路要自己趟”

不久前,博眾精工為寧波勞仕塑業科技有限公司量身打造的數字化工廠發佈。據介紹,新的工廠生產效率將比之前提高1.5倍。

博眾精工副總裁楊愉強介紹,博眾主要面向輕工業製造企業,為消費類電子、家電、日化品等行業提供自動化設備、智能流水線和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同一個行業,我們做成一個案例後橫向拓展,幾乎75%至80%是可以通用的。”楊愉強說。

“徐工三年內要成為智能化企業。”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民的話擲地有聲,“要成為智能工廠,必須在智能機械上有所突破。”

生產車間裡,世界第一條起重機轉檯智能生產線正在按部就班工作。白色的“物流小車”把配件運上等待作業的焊接機器人,在焊接完成之後,系統自動發送指令,進行檢測、加工工序。

傳統方式完成焊接過程需要班組長、焊工、行車工、計劃調度員等至少10個人操作。現在,這個工程交給了智能系統,只需一兩個人即可控制10臺機器。和過去日產20臺相比,這條智能生產線日產起重機轉檯45臺,最高可達50臺。

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主任工藝師呂金波介紹說,起重機結構件差異很大,底盤、轉檯、吊臂等部件形狀、大小、重量截然不同,少量多樣的部件使得起重機智能生產難以複製推廣,只能各個擊破。

“想辦法提煉出行業特有的智能製造模式,路子需要自己趟。”在呂金波看來,起重機是如此,其他很多重工業領域的產品、設備也一樣,都需要針對國情、廠情,探索自己的智能製造。

“做世界上沒有的產品”

蘇州崑山,好孩子集團琳琅滿目的展廳裡,陳列著令人目不暇接的童車。

一按、一推、一收,僅需3秒,嬰兒車就可疊成公文包大小。這款“口袋車”自問世起便風靡全球,吸粉無數。

另一個展區,擺放著剛推出不久的碳纖維嬰兒車“天鵝”。通過單手即可完成360度旋轉換向,實現正反雙向推行,“天鵝”像它的名字一樣,翩翩起舞。

看似簡單的一輛童車,有的竟集結了幾十項專利。好孩子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宋鄭還介紹,目前中、歐、美三大市場中,每2.9輛童車裡就有一輛來自好孩子。

據介紹,好孩子每年有數百款創新產品問世,迄今累計創造專利9200餘項。從30年前瀕臨破產的校辦工廠到如今的全球領先,宋鄭還表示,“做世界上沒有的產品”就是好孩子成功的秘訣。

諸如博眾精工、徐工集團等多家江蘇製造業企業都已走上了創新之路,通過自主研發、專利驅動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江蘇省經信委副巡視員馬小平介紹,江蘇目前建成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5810家,其中國家級236家。半導體封裝、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的4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已投入運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