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海的車遇上杭州的網,馬雲在上海有了第二匹「馬」

對上海來說,蘇錫常就像是同聲同氣的親人,而杭州更像是一個異性相吸的戀人。今天的上海正從一個傳統的工商業金融中心,向科技金融中心快速轉型,在區域合作上,既需要蘇錫常這個老親戚,也需要杭州這個新戀人。

上海又冒出一家擁有杭州基因的獨角獸企業,那就是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在智能網聯領域聯合下的蛋——斑馬網絡。

這家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獨角獸可謂萬眾矚目,近日,它剛剛完成超過16億元的鉅額首輪融資,其估值預計超過10億美元。

9月13日,斑馬網絡完成超16億元首輪融資,由國投創新領投,雲鋒基金、尚頎資本跟投,是斑馬網絡成立以來的的首次融資,融資主要用於人才引進和技術研發。

據瞭解,斑馬網絡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汽車平臺,致力於智能網聯的普及,讓更多汽車用上中國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

簽約儀式現場,有投資人笑言,馬雲在上海有兩匹馬,一匹是盒馬(盒馬鮮生),一匹是斑馬(斑馬網絡),二者都是新物種,上海儼然成為阿里巴巴孕育新物種的超級實驗室。

當上海的車遇上杭州的網,馬雲在上海有了第二匹“馬”

上海與杭州的關係也因此進入一個新階段,擁有阿里巴巴的杭州可以為上海導入數據流與互聯網意識,而作為中國最大的消費中心、先進製造業中心與金融中心,上海可以為杭州的新項目、新產品、新服務提供絕佳的試驗場。

在消費品領域,業界一直存在這這樣一個共識,一個新產品,如果能在上海打開局面、獲得認可,基本上全國市場就不用愁了。就連馬雲都說“如果說要有一個城市能夠代表改革創新和發展的高度,我覺得只有上海

這一次,阿里與上汽的連接又會催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一個是上海引以為傲的龍頭企業,也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公司,另一個是杭州的靈魂企業,也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兩家企業巨頭的聯姻,會有哪些看點呢?

01

回顧互聯網發展史可以發現,幾乎每一次終端革命都會帶來一次互聯網巨頭的洗牌,正如PC時代造就了百度與四大門戶的輝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主角則變成了阿里、騰訊、滴滴、今日頭條、美團。目前,智能手機的市場日趨飽和,移動互聯網的利益格局基本固化,很難再有增量空間。

在此意義上,新的終端革命必將開啟,“智能網聯”被寄予了厚望。互聯網實現了人與人的連接,但這個連接的極限也就幾十億個節點,但如果實現萬物互聯,那這個規模有望增長到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的量級,這可能是一個比互聯網更大的新興戰場,沒有哪個互聯網巨頭敢錯過,否則就會面臨被洗牌的風險。

在此意義上,汽車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新戰場。在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看來,“互聯網是汽車的另一個基礎設施,作用等同於道路,這是所有思考的原點……而所謂的互聯網汽車,理應就是跑在互聯網上的車,也就是時刻在線的車。“

也就是說,未來的汽車不再只是由封閉的鋼鐵盒子,而會通過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實現互聯互通,成為“跑在互聯網上的汽車”。

無獨有偶,阿里、騰訊、百度紛紛看中汽車這個巨大的應用場景,與汽車公司聯合打造“互聯網汽車”。阿里選擇了上汽,騰訊選擇了長安,百度選擇了長城,三者各自擁有自己的聯盟。

這其中,最被看好的是阿里與上汽的結盟,原因有三:

一是“先發優勢”,阿里與上汽早在2014年就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合作研發“互聯網汽車”,2015年便有實質性的進展,兩大巨頭共同出資10億元設立“互聯網汽車基金”,成立了斑馬網絡,並推出基於AliOS的汽車智能操作系統——斑馬智行。2016年,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汽車榮威RX5上市。這些動作比騰訊、百度都要早一到兩年,互聯網時代,技術升級分秒必爭,往往誰掌握了先機,誰就能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二是“平臺優勢”,斑馬網絡背靠的是上汽與阿里兩大頂級平臺。上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領導者,2017年上汽集團整車銷量693萬臺,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達23.2%。阿里則擁有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集群,旗下的電商平臺、高德地圖、蝦米音樂、阿里雲都可以為“互聯網汽車”提供現成的接口。前者為互聯網汽車提供了最大規模的應用場景,後者為互聯網汽車提供了最強的基礎支持與最多的互聯網接口。兩大超級平臺能夠催生的化學反應,是其他競爭對手所不具備的。

三是“開放優勢”,作為車載操作系統,斑馬網絡並不只服務於上汽集團的產品,還向其他廠商開放使用,立志於做一個開放平臺的平臺型公司,目前,包括上汽榮威、名爵、大通、東風雪鐵龍、福特及觀致在內的多個品牌,都使用了斑馬智行系統,已經有數十萬輛互聯網汽車形勢在路上。開放可以讓斑馬網絡迅速地打開市場,贏得更多的廠商與消費者。

當上海的車遇上杭州的網,馬雲在上海有了第二匹“馬”

02

可以說,斑馬網絡這家獨角獸的出現,不僅為阿里巴巴開拓一個全新的戰場,也為上海鞏固其汽車老大哥的地位提供了堅強支持。

阿里巴巴與上海市政府的戰略合作中寫到,上海市政府明確提出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以斑馬網絡為龍頭吸引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重點企業在上海集聚發展,為上海建設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提供支撐。

由此,上海的車同杭州的互聯網交織到了一起滬杭之間的互動,又開啟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兩座城市之間的化學反應因為阿里巴巴這個媒介,變得越來越活躍。

作為今天長三角地區最受矚目的兩座城市,上海與杭州的近年來的互動可謂十分頻繁,就在上個月的16號,上海市政府還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正式達成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

把兩座城市最近的互動做一個梳理與總結,主要有這樣一些重要節點:

其一,滬嘉杭G60科技走廊橫空出世,這是繼廣深科技走廊之後中國第二條以高速公路為依託的科創經濟帶。2017,上海松江區提出“眼睛向西”的發展理念,主動靠近浙江,與杭州市、嘉興市三地正式簽署《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滬嘉杭”取代“滬蘇錫”成為長三角區域聯動的熱詞,足以說明長三角地緣經濟的微妙變化。

其二,上海主動響應浙江方面倡導的“環杭州灣大灣區”。2017年12月,上海與來訪的浙江黨政代表團舉行座談會,上海方面提出將全面積極響應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深入推進小洋山區域合作開發、共同謀劃推進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

其三,上海熱情擁抱阿里巴巴,與這家杭州企業頻頻互動。眾所周知,阿里巴巴是杭州的靈魂企業,創業初期曾把總部遷都上海,但因為水土不服,很快就遷回杭州,上海從此成為阿里巴巴魂牽夢絮的精神領地。今天的阿里巴巴與上海早已再結連理、水乳交融,至少已有9000多名阿里員工在這座城市辛勤工作。上海也是阿里巴巴新零售以及阿里雲的前沿陣地,分別為阿里孵化出了盒馬鮮生、斑馬網絡兩隻獨角獸。

這一連串的滬杭聯動很有新意,打破了長三角傳統的區域合作範式。過去,上海與江蘇的聯動明顯更多,蘇錫常與上海達成一片,是名副其實的後花園,而在另一頭的浙江,則與上海若即若離,嘉興湖州紹興等浙北城市一直唯杭州馬首是瞻,與上海的聯繫度遠不如蘇南城市。

03

從歷史來看,上海原本就隸屬於江蘇,直到民國期間才正式脫離江蘇省轄,成為中央直轄市。改革開放之初,上海就與蘇錫常打成一片,所謂、“星期天工程師”、“前店後廠”、蘇州工業園、“蘇南模式”都是上海與蘇錫常密切互動的結果,而同一時期的浙江,與上海似乎若即若離,就連交通互聯都比江蘇慢一拍。

在發展模式上,上海與江蘇都是強政府主導下的外向型經濟,既是國營經濟的大本營,也是外資入華的橋頭堡,浙江則是小政府主導下的本土型經濟,有“老百姓經濟”之稱,國資與外資在這裡的存在感都比較弱,其對上海的依賴自然沒有江蘇那麼大。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外資經濟在中國日漸衰微,本土經濟反而逆勢走強,成為中國經濟的一抹亮色,浙江就是這一抹亮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長三角經濟中心,上海的經濟觸角不可謂不敏銳,浙江對上海來說越來越重要,這才有了緊密的滬杭聯動。

可以說,長三角區域聯動的看點正在從“滬蘇之親”轉變為“滬杭之戀”。上海與江蘇原本就隸屬於同一省,地緣相近,產業同構,人文相通,二者更像是親人,而與浙江,無論是地緣關係,還是產業結構、商業文化,都有著很大的異質性,表現出異性相吸的效應,其關係模型更像是戀人

上海正在從一個傳統的工商業金融中心,向科技金融中心快速轉型,在區域合作上,既需要蘇錫常這些同聲同氣的親戚,也需要杭州這個異性相吸的戀人,二者缺一不可。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兩個角色的權重有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