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近郊大量房源面市,與「我」這樣的剛需何干

這兩週成都的新房住宅的預售發放,讓成都購房者的心情,簡直比中秋國慶假期的到來還要歡快!

先是高新區新川板塊不到一萬三的清水別墅,再到上週青羊外金沙一萬出頭的“亞洲十大豪宅”。不錯的區域,不錯的配套,不錯的品質,還只有周邊同品質樓盤一半的價格,讓不少購房者感嘆“改變命運的時刻到了”!買了就要少奮鬥20年!

主城近郊大量房源面市,與“我”這樣的剛需何干


剛需的希望,而“我”是絕望

在整體逐漸冷靜的市場,房源量的供應要再持續跟上,剛需似乎終於看到希望了!

但,作為一個像我這樣的“剛需”,沒有好“爹”,只有靠自己死工資還貸的“剛需”。我把這些樓盤看了一遍,尤其是限價最狠的、最具性價比的那兩個樓盤,最終只有罵自己。

“這麼好的福利,單價便宜啊!但這麼大的戶型,我只能看看。就更別說高昂的物業費,以及後期的裝修費了。

我這才發現,原來認為的“剛需的春天”,不過是“剛需”越來越強大了!現在的“剛需”購房者,肯定不是我這樣的。

主城近郊大量房源面市,與“我”這樣的剛需何干


7426套房源面市,小戶型僅495套

自9月以來,主城近郊合計18個樓盤,拿到了住宅預售許可。

18個樓盤,共計推出了7426套房源。按照樓盤的購房登記規則,共計有3993套房源,供剛需優先選房。剛需優先選房房源在總房源量中的比例,佔到約54%。

那麼,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剛需購房者,優先選房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呢?

先說明一點,接下來,在“剛需”的討論上,我暫且刨除了價格的因素,單從戶型面積的大小來看剛需。

在2015年及以前,在建的樓盤,均有70%以上的戶型面積在90㎡以下。而市場的存量房源,在2017年以前,90㎡以下的戶型均是市場主力。

在這個時候,我們將面積90㎡以下的戶型,定義為剛需戶型。實際上,從大多數購房者首次置業的戶型選擇來看,意向也集中在90㎡以下。

而經過盤點,在9月主城近郊獲得預售的房源中,18個樓盤共有495套房源,面積在90㎡以下。

主城近郊大量房源面市,與“我”這樣的剛需何干

▲110㎡以下的房源統計,面積有約2㎡的誤差

即,在我們以前的認知中,9月新面市的房子中,剛需可選擇的剛需戶型,僅僅只有總房源量的6.67%。

由90㎡到110㎡,剛需升級是主動還是被動?

同時,我統計了110㎡以下的房源量,18個樓盤共有約3293套,約佔總房源量的44%。這與整體剛需優先選房套數所佔比例54%相比,還相差約10%。

所以,如果房子還像今年5月之前,開盤即100%的清盤,那麼整體來看,剛需可接受的剛需戶型,已經在110㎡以上。

當然,現在剛需的購房觀念,也發生了轉變。很多剛需寧可一步到位,也不要買小戶型。這不,市場已經自動為剛需作了“選擇升級”。如今,或許把110㎡以下的戶型,稱作剛需戶型,才更貼近市場。

城區小戶型或將更少,“剛需”只有自己升級

此外,從城區的規劃上看,未來新房市場供應的剛需房源,戶型也不太可能變小。

去年7月,成都公佈了“新中心城區”的“中優”規劃。

在五環內,核心區新建住宅的最高容積率為2.5,一般地區最高容積率為2.0,特別地區最高容積率為1.5。

低容積率的住宅,讓以後的開發商開發樓盤時,不僅要在層高上作調整,也更傾向於大戶型產品。

所以,如果沒有新的關於戶型要求的政策出臺,未來的五環內,90㎡甚至110㎡以下的剛需戶型,都會越來越少。而要買房的剛需,如果不願意退出五環,大多數只能轉戰二手房尋找小戶型,但都得讓自己更加強大才行。

最後,但願越來越多的“剛需”購房者,最終都能從“我”這樣的剛需蛻變。當政府再發大福利時,也都可以有能力去搶一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