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對於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高二分文理、高三衝刺、百日誓師應該是共同的記憶。但是隨著改革,這種富有特色的高考軌跡可能會逐漸消失。因為對於很多00後的孩子,他們的衝刺會從進校開始。

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新方案,大力出奇跡

8月23日由北京市教委制定的《北京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佈。新方案細則落地,北京成為繼浙江、上海後,第二批開展試點的地區(其他包括天津、山東、海南等地)。

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新高考規則簡圖,出自搜狐教育

《方案》洋洋灑灑3600多字,內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幾點:不分文理科、科目3+3模式(語數外3門必考+拆分原文理綜3門選考)、合併錄取批次等。參考同批次天津、山東等地方案,改革內容大同小異。

其他地區改革反響平平,唯獨北京《方案》引起了極大爭議。公眾的注意力都落在了這段內容上,“綜合評價錄取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面試成績、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高考成績佔比原則上不低於總成績的60%。

《方案》定的信心滿滿,不過你們可以體會一下網友的反應。

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新浪微博截圖

請解釋下,什麼是面試成績?什麼是綜合素質評價?直接把這些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真的合適麼......

“綜合素質”變臉

如何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爭議點)。此前的數十年,因為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國內高考錄取只能長期採用“一考定終身”這樣簡單粗暴的模式。水至清則無魚,即使高考制度有各種各樣的不合理因素,但它依然憑藉相對公平這一優勢受到公眾認可,沿用至今。

高考數十年來屢有修補性改進,但高校錄取始終沒有脫離“唯成績論”的軌道,運行穩定。這次教改將錄取調整成“高考+學業考+綜合素質”三位一體的新模式,明顯打破了原有平衡。改革還設立時間表,分批限期完成,大幹快上的架勢明顯。

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批次時間一欄

然而任何改變都需要時間去適應,有沒有充分論證先放在一邊。就北京方案看,“一刀切”地直接將2017屆高一學生投入新標準,與2016屆分割開。對於學生、家長、學校都是衝擊。

一次性引入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兩個變量,理應慎重。

對於最受關注的綜合素質,北京《方案》中對此的評價包含思想道德、學業成就、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方案》內容要求學校和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中及時、客觀記錄反映學生綜合素質主要方面的具體活動,收集相關事實材料。”

學校和教師怎樣指導沒有明說,如何做到及時與客觀也沒解釋。

以現有的資料來看,北京《方案》仍只是一套指令性質的指導框架。而立即上馬的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實驗:試點的是模式,實驗品是學生,2020年才能看到結果。

不過北京好歹是第二批試點,前人已經開路。依據現有教改成效看,多地實踐的結果都可供參考。

作為率先試點的省市,浙江省於2014年公開發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率先提出了三位一體的招生方案。高校依據考生統一高考、高中學考和綜合素質評價成績按比例合成綜合成績,擇優錄取,高考成績佔比原則上不低於綜合成績的50%(比北京還狠)。

新政實施第一個3年週期後(2017年),北大在浙江共錄取200餘人,其中三位一體65人,憑裸分進入北大的只剩12人,佔比不足6%。清華在浙江共錄取150人,其中三位一體105人,裸分錄取的僅15人,佔比約10%。(數據出自《中國新聞週刊》)

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2016-2018年北大清華錄取情況,裸分錄取率逐年走低。圖出自《中國新聞週刊》

好一個三位一體!要知道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清華北大有70%-80%的名額都放在裸分裡面進行招生。頭部院校的錄取情況,與某些部門口中的“一個小規模的試點項目”好像不太一致

在“綜合素質”選拔量化和公平都有待商榷的階段,這個“小規模”最明顯的反饋,竟集中在最優質教育資源上,這不是好兆頭。

北京與浙江,當相似的開頭再配上同一個3年,會不會等到一樣的結局?

來場說改就改的冒險

高考改動能有多頻繁?江蘇可以做到每一撥考生的記憶都不相同。從1999年到2008年,江蘇搞出了匪夷所思的“十年五改”,最短的一次改革只實行了一年。而這還不是“瞎折騰”的全貌。

從1994年“3+2”模式開始2000年“3+小綜合”模式2002年“3+大綜合”模式2003年“3+1+1”模式2008年“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模式2016年發佈“3+3”模式2018年最新的“3+2+1”模式

考試科目從3門到9門不等,分值從450分到750分不等,文科理科分分合合,而現在北京及各省分批次改革中提倡的“三位一體”模式,江蘇在2008年就試過,最後沒推行下去

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江蘇高考歷程,圖片出自《教育網中國頻道》

規則頻繁改動對於考生的“折騰”不需多言,而江蘇省的教訓對於今日全國改革也頗有借鑑意義。拋開前文提到的綜合素質,江蘇“08方案”的廢棄與

“學業水平測試”的不靠譜有直接關係。

首先,江蘇“08方案”總分值區分度太低(450分),將競爭的壓力全部堆到學業水平上。如北大曾要求兩門選測成績都須為A+才能報考,清華大學要求一個A+和一個A。南京大學等大多數重本院校,幾乎都要求兩個A或以上。

而規則本身不完善還發生過“臨陣換帥”。江蘇2008年首次將學業水平測試與高考掛鉤時,最初的規則是“6個A加10分”,除此以外均為0分。經公眾反映不公平後,在2010年又改成了“必修科目1個A加1分,4個A加5分”。

學校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加分,只得組織學業水平科目的專門教學來應對“小高考”,這等於將考生的壓力提前到高二。高中三年,學生要同時應對兩場大考,而互相之間關聯性又不強,考生的痛苦可想而知。

而北京《方案》在某些方面比之江蘇更甚,將學業水平考試細化到了5層和21類,分數賦值都不相同。

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北京新學業等級考試示意圖,截圖出自騰訊視頻

如果說江蘇的5分,很多考生沒有餘力可以選擇放棄的話。那北京方案的總計100分對於任何考生都是“華山一條路”。更頭疼的是,江蘇當時的學業考試只有10門,北京足有13門;江蘇當時的高考只有3門,北京是6門,還有3門原綜合課的選擇也要消耗精力。

每個故事都需要一個結尾:江蘇高考改革到2021年即將再次變身,廢棄江蘇卷,重新使用全國卷。浩浩蕩蕩20年,

江蘇最終迴歸原點

一位江蘇高中教師對教改的評價是這樣的:“參加這麼多年的歷次教育教學改革,次次鑼鼓震天響,次次無疾而終,幾乎成了一線教師的催命索。希望以後最好不再出現,別讓我的後來的同事再受折騰。”

一個蘿蔔千斤重

審視國內高考的很多現象,會發現彼此矛盾之處。左手是對高考“唯分數論”的全民吐槽,右手是“多重標準”公平性的全民憂心。左右為難,公眾對於教育改革的信心流失顯而易見。

事關基礎教育的諸多改革,常態是執行不下去,幾年就來個推倒重建,對於所有親身參與者都是折磨。如果教改的初衷與落腳長期背離,是不是應該思考下,改革的出發點是不是就有問題

首先,要承認國內教育的基礎屬性是競爭,而不是育人。否認這一點的人,孩子基本都是找好了出路的(這裡不展開)。只要優質的資源沒有豐富到全民共享,沒有能力逃出爭奪的家庭和孩子就還是得拼命掙扎。

這也是為什麼,當改革希望減負,搞素質教育的時候,現實卻是把素質搞成了應試,孩子負擔更重;當改革希望杜絕擇校費和贊助,搞起劃片派位的時候,學區房卻被家長拼得更高,花費更多。

其次,擴充資源應該是更要緊的問題,這好過守著一群飢腸轆轆的人,“優雅”地商量吃法。

高考變了,面試成績、綜合素質竟然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

毛坦廠的“萬人送考”

在具體操作的問題上,很多人都喜歡討論“招考分離”。試問,如何約束高校對權力的濫用?如何約束公權力對高校招生的干涉?在統一高考這麼“簡單粗暴”的制度下都不乏“條子生”,一旦納入更多主觀考量的因素,這些問題會不會因此失控?

國家對於公立教育的投入已然不少,但陽光總有照不到的角落。不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最應該解決的是摘掉“民辦高校”和“民辦教師”的帽子,不再以出身決定等級。依此來看,合併錄取批次可能是北京《方案》最具現實意義的部分了。

很多人認為合併“一、二本”就是魚目混珠,忽視競爭,這種擔心可能有些多餘。將高下之分交給競爭和社會來決定,效果只會好過交給指令規定。

最後,以浙江和江蘇的例子來看,北京《方案》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不論羅列多少標準,新高考沒有擺脫"一考定終身"的單次選擇。多重標準與多次選擇的區別,以後會逐漸明朗。不過規定已出,那麼還是希望不論理想與否,方案都應該避免運動式的整改。

每個考生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個體在某些人心裡可能只有三兩斤的份量,但對於每一個家庭,自家的“蘿蔔”都是千斤重。所以,別折騰人家。

本文轉自虎嗅網,文章僅代表原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司立場。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廣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課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這裡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課堂,挖掘最新鮮的教育資訊,分享你最關注的熱點話題。歡迎關注公眾號:青鹿教育(ID:qljy_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