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舞蹈的前世今生

“在歷史的長河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對中華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作出

過巨大貢獻。”自治區舞蹈協會副主席李季蓮首先講述了新疆民族舞蹈產生的淵源:“新疆地處古絲綢之路中段,由於地理、歷史、宗教原因使得這裡成為四大文明交匯之地,打上了文化綜合性的烙印。多姿多彩的各民族舞蹈藝術就是在這種獨特的生態環境中產生髮展起來的。”

新疆民族舞蹈的前世今生

璀璨輝煌的西域樂舞

西域各地自古以來盛行歌舞藝術。歌舞藝術是廣泛流行於民間的一種習俗,也是長期形成的一種民族文化。漢代以後,西域樂舞進入了領悟、融匯八方文化於一體的時代,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走向成熟,至隋唐達到顛峰。在唐代,西域樂舞魅力巨大,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里巷民間,上至貴妃重臣,下至百姓,人人喜愛。作為西域樂舞的代表,聞名遐邇的“龜茲樂舞”應運而生,並沿絲綢之路東漸中土,影響到了大半個世界。

“龜茲樂舞”當時被稱為《龜茲樂》《龜茲伎》或《龜茲樂伎》,由音樂和舞蹈兩個部分組成。龜茲樂舞使用的樂器有彈箏、豎箜篌、琵琶、五絃、篳篥、腰鼓、羯鼓等近二十種。《胡騰》《胡旋》《柘枝》《合生》《蘇幕遮》等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在新疆,無論是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等山脈腹地發現的大量古老巖畫,還是遺存至今的龜茲、高昌石窟群中的樂舞壁畫;無論是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泥俑、木俑,還是蘇巴什古寺出土的舍利盒壁上的樂舞圖,處處可見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李季蓮說:“這些珍貴的文物古蹟,不但記錄、證明了生活在新疆的各個時期的人們所創造的美麗輝煌的舞蹈藝術,也展現出了中原與西域樂舞文化交流互補、相互影響的美好畫卷。”

新疆民族舞蹈的前世今生

多姿多彩的當代新疆民族舞蹈

千百年以來,新疆雖經歷了各方面的演變,但豐富多彩的舞蹈文化卻被各民族人民代代傳承下來,並因此被譽為“歌舞之鄉”。李季蓮告訴記者,由於各民族所處的地理條件、生態環境、生存依託及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的不同,當代新疆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分為綠洲舞蹈文化、草原舞蹈文化、高原舞蹈文化。

綠洲舞蹈文化以維吾爾族舞蹈為主要代表。艱苦的生存環境、樂觀的性格,使綠洲人對音樂、舞蹈有著特殊的愛好。痛苦時以歌舞撫慰心靈,歡樂時以歌舞抒發豪情,抗爭時以歌舞鼓舞鬥志,豐收時以歌舞慶祝……音樂舞蹈成為綠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洲舞蹈可分為三大類,群眾娛樂舞蹈、表演性舞蹈、宗教祭祀性舞蹈。以維吾爾族舞蹈為例,群眾娛樂性舞蹈就是在文化活動中常見的“賽乃姆”和“刀郎舞”。表演性舞蹈如持具舞、模擬舞、競技舞、化妝舞,載歌載舞的“萊派爾”“埃提西希”等都可以在各種麥西熱甫活動中見到。“薩曼舞”“匹爾”“夏地亞納”等源於宗教禮儀的舞蹈經過重新整理和改造,也演變成了節日裡的群眾性舞蹈,有的被搬上舞臺,成為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由於大型群眾性歌舞聚會的經常舉行,維吾爾族各類傳統音樂都有著向套曲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最終形成了融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套曲——木卡姆。

新疆民族舞蹈的前世今生

李季蓮特別強調:“現在有人誤把‘麥西熱甫’當作一種舞蹈,這是錯誤的。‘麥西熱甫’是維吾爾族重要的民俗活動,是文化空間、是文化場合。如節日、豐收、道歉、請罪、邀請等都可以辦一個麥西熱甫。在維吾爾族中流傳著這樣的一句民間諺語:要想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就讓他到學校去,要想讓孩子學習做人就讓他去麥西熱甫。”

此外,綠洲舞蹈文化還包括,漢族的各類舞蹈;回族的宴席歌舞、狩獵舞等;錫伯族的貝倫舞、薩滿舞;達斡爾族的《畢力杜爾》舞等;俄羅斯族《格巴克》舞等;烏茲別克族《烏帕爾》《木那捷特》、塔塔爾族的舞蹈等。

草原舞蹈文化則以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和蒙古族舞蹈為代表。李季蓮說,由於草原人世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長期的遊牧與狩獵生活使得草原舞蹈文化多以表現放牧生活、模仿動物、模擬生活勞動的自娛性舞蹈為主。如當代哈薩克族的民族舞蹈《卡拉角勒哈》(黑走馬)最早就是模擬馬的走、跑、跳等。蒙古族的舞蹈《薩吾爾登》包含著駿馬、雄鷹等動物的模擬動作,以及對鷹套馬、收割等勞動場面的表現。

新疆民族舞蹈的前世今生

高原舞蹈文化是以塔吉克族舞蹈為代表。新疆境內的塔吉克族被稱作“高山塔吉克人”,世代居住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民族素有“帕米爾雄鷹”的美稱,“鷹”在塔吉克人的心目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對山鷹的模仿動作,成為塔吉克族民間舞蹈的典型性動作。鷹舞更成為塔吉克族舞蹈的靈魂。

李季蓮說,這三大體系舞蹈既個性獨特,又相互聯繫,並呈現出開放兼容的文化形態。近代以來,新疆各族群眾弘揚優秀舞蹈文化傳統,以多樣的風采、美妙的舞姿、深邃的文化內涵呈現在世人面前。絢麗燦爛的新疆舞蹈,在中華藝苑上更是獨領風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