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風口:「龍華+香港」加速融入大灣區建設

擁抱風口:“龍華+香港”加速融入大灣區建設

在此次經貿交流會上,龍華與香港達成多項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不斷拓寬合作領域。

9月23日早上6時44分,G5711次高鐵列車從深圳北站開往香港西九龍站。

16分鐘後,G5736次高鐵列車從香港西九龍站開往深圳北站。

以深圳北站為起點與終點的一來一往,標誌著141公里的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運營。由此,香港正式加入總長2.5萬公里的國家高鐵網絡,踏入高鐵新時代。

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亦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被GaWC(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組織及網絡)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專業人士指出,高鐵連接增進兩地融合,有助於促進香港與內地各大城市間的交流,促進城市間發展優勢的互補。這個蘊藏著無限商機,通往世界的“窗口”,在內地高鐵網延伸進港後,勢必以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速帶動香港與各大城市之間的共同發展,攜手締造協同效應,特別是有利於香港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

廣深港高鐵開通,為兩地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新的“風口”。而作為深圳北站的所在地,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後,龍華區灣區交通樞紐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勢必成為承接各項紅利釋放的“橋頭堡”。

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主動擁抱“風口”,攜手香港同行,早在9月21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前夜,深圳(龍華)—香港經貿交流會便已直接登陸港島,與香港政經各界人士共謀融入灣區發展新空間。

高鐵時代,龍華朋友圈再擴容

2011年,深圳北站開通運營,深圳正式邁入高鐵時代。

高鐵運行帶來的“同城效應”,使得深圳貫穿起珠三角、華中、京津唐三大經濟圈,極大地拓展了深圳作為邊陲城市的發展腹地,深圳“總部+分支、研發+生產、中心+網絡”的外溢發展戰略成為現實可能,徹底改變了深圳的經濟地理格局。

而坐擁北站高鐵樞紐,原本處於深圳“腹地”的龍華區,搖身一變成為深圳經濟外溢的前沿,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依託高鐵樞紐,充分發揮龍華的區位、政策等綜合優勢,引導龍華企業“走出去”,將高鐵節點中心城市的優質企業“引進來”,進而實現合作共贏,是跨入高鐵經濟時代的龍華確立的投資推廣工作思路。

2016年以來,龍華已先後前往長沙、武漢、哈爾濱、廈門、上海等高鐵沿線城市,宣傳推廣龍華區卓越的投資環境,尋求兩地產學研共建共贏的各種契機。“龍華+長沙”“龍華+武漢”“龍華+哈爾濱”“龍華+上海”同頻共振,正在全國範圍內勾勒出一副嶄新的高鐵經濟帶。

此番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從香港西九龍站直達深圳北站不過23分鐘,龍華區“高鐵經濟帶”合作版圖再添一重量級合作伙伴。

9月20-21日,深圳(龍華)—香港經貿交流活動在香港舉行,得到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中國商會等方面積極響應,交流會邀請深港百餘名政商人士圍繞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文化創意等領域深入交流並達成合作成果。在交流會開始前,龍華區區長陳清帶隊拜會了香港政產學研機構並召開小型座談。

“龍華與香港合作素來密切,旅遊方面,羊台山、觀瀾版畫基地都是港人常去的地方。在工商事務方面,大量工商投資者選擇去龍華設立生產基地,香港也參與了龍華區內大型的基礎設施如軌道4號線建設,這標誌著深港兩地合作不限於貿易投資商業往來,而是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更好地服務兩地居民需要”,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相信,跨入高鐵時代的香港,將與深圳、與龍華髮生更多更加深度的合作。

此次交流會上,香港政經兩界以實際行動回應了合作共贏的理念。交流會上,龍華區經濟促進局與香港政商界簽署了六項合作協議,包括與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中國商會分別簽署了合作備忘錄;與香港物流商會、香港英泰隆工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深圳高速環境有限公司、蘇伊士新創建有限公司的合作框架協議。

“龍華區以‘高鐵經濟’為核心重點發展的六大片區,引起了包括香港媒體在內的高度關注。抓住廣深港高鐵機遇、投資龍華區,已成為香港工商界的一個熱門話題。”香港中國商會創會會長陳丹丹坦言。

灣區視野下的龍華雄心

然而,“龍華+香港”開啟的並非僅僅只是高鐵時代的政界互動與產業共贏。

當一條條高鐵在華夏大地風馳電掣,帶動一座座新城的崛起,讓中國的經濟地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劇變,那麼,灣區時代的來臨,則重塑著中國頂級城市群的命運。

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成為首個國家定義的灣區。

“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今年8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大灣區建設的目標明晰。

攤開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在灣區東岸,由香港、深圳、東莞等地串聯起的粵港澳大灣區中軸區域,經濟總量佔據了灣區經濟總量80%以上。

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邁出了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的步伐。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從探索科技創新合作到謀劃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等,灣區建設開始駛入“快車道”。

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深港合作更加深化。目前,深圳正積極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構建多向開放的大都市圈,在大力實施創新“十大行動計劃”的基礎上,爭取推動深圳更多項目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專項建設方案中。香港、深圳的交流與合作更趨頻繁密切,雙方正努力共同構建世界一流灣區的核心區。

而居於深圳地理中心的龍華,也正處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中軸地帶,南聯香港,北接東莞,是貫通香港、深圳和國內其它城市,支撐整個灣區發展的重要脊樑。

對標世界級灣區,經濟融合發展、活力四射的前提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路網中,深圳北站銜接京廣深港高鐵、廈深客運專線,是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互聯的主體骨架之一。隨著廣深港高鐵的全線開通,深圳北站到香港西九龍站僅需23分鐘,龍華區作為灣區交通樞紐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而龍華與香港的同城化效應也無以復加。

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角度審視,選擇在廣深港高鐵貫通之際,赴港舉辦深圳(龍華)—香港經貿交流會,便具有了特別的意義。龍華區一名產業觀察人士指出,此次經貿交流會的舉辦,其價值不僅僅在於以高鐵為紐帶,尋求“龍華+香港”雙城的的產業合作共贏,更在於對外宣示,龍華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樞紐的戰略地位,以及龍華主動攜手香港,融入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的實力與決心。

咬定實體經濟不放鬆

此次經貿交流會上,陳丹丹指出,在生產、消費的雙全球化趨勢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兩大核心城市,深圳和香港合作深度、廣度都還未達到與所擁有資源機遇相匹配的成果。具體表現在兩地之間的協調機制還不夠成熟、合作領域還有待拓寬、合作項目推進落實的效率還不夠高,香港現代服務業進入深圳“大門已開,小門難進”的局面仍然廣泛存在。

陳丹丹認為,深港在科技、專業服務業以及金融領域的合作亟待推進,她特意強調,深港兩地充分合作完全可以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上起到關鍵作用。

龍華區作為深圳市傳統產業大區,實體經濟基礎雄厚,與香港的科技、專業服務與金融業優勢具有極強的互補性。此番來港,龍華區著力推介的也正是龍華區的實體經濟投資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打造全面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典範,離不開產業的強力支撐,離不開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

在一個月前的“2018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深圳市政府有關負責人直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最具競爭力的當屬其擁有的完整產業鏈,深圳既有研發優勢又有製造業優勢,這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擬之處。

產業大區龍華,堪稱深圳的局部縮影。龍華以製造業立區,工業巨頭富士康率先佈局於此,華為公司亦比鄰而居。以富士康與華為為龍頭,龍華在多年發展中構建起覆蓋產業上下游的完善產業鏈。正因此,2011年底龍華片區建立功能區之際,深圳便賦予龍華打造“加快轉型升級典範區”的使命。

經過多年跋涉,創新驅動發展,龍華區產業經濟版圖已然“換了人間”: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從最初的560家增加至1748家,全市排名第三;全區共擁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工程中心3家)。

基於各種有利因素,產業資本相中了龍華這片創新創業的沃土。

在龍華成為行政區的2017年,新註冊投資額超億元企業達138個,其中129個內資項目註冊資本達905.44億元人民幣,9個外資項目註冊資本達3.16億美元。

如今,從產業機構上看,龍華區通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構築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和時尚創意等四大實體經濟支柱產業,打造龍華人工智能產業核心區還被列入《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從企業層級上看,龍華區堅持引進與實施“百十五”企業培育計劃並舉,已構建三大優質企業梯隊,呈現出大企業引領帶動、細分領域骨幹企業持續發展壯大、獨角獸企業紛紛湧現紛至沓來的可喜局面。

2017年,龍華三大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總量、速度雙突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達213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達423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達1134億元,增速創歷史最高水平。

不久前,深圳市各區交出2018年度上半年經濟工作成績單。各區之中,龍華區格外搶眼:GDP增速位列全市第二,半年總量躋身全市前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稅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均居全市前列,特別是進出口總額實現爆發式增長,增速達53.7%,居全市第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態勢鮮明。

今年以來,龍華區新增註冊投資額超億元企業達54個,內外資註冊資本180億元;共引入8個招研引智項目。其中,百億級企業泰衡諾(傳音)、深國際現代物流項目、優質項目九陽集團家電全球運營總部、中燃控股和神目科技等已成功落戶龍華,當前龍華已成為知名企業投資發展的首選之地。

“龍華區作為深圳市的產業大區和經濟重鎮,不僅擁有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更擁有由約兩萬家制造業企業組成的完整工業產業鏈,這對於科技創新、生物醫藥、AI、金融及現代服務業等新興高附加值產業來說,無疑是最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支撐”,陳丹丹表示。

■聚焦

南聯北拓

構建千億級

產業走廊

廣深港客運專線的開通,其意義不僅僅在於龍華樞紐功能區地位的更加凸顯,還在於對於龍華區產業創新、實體經濟發展的更大推動。

打開深圳地圖,沿深圳城市中部發展軸,梅觀高速路穿境而過。在龍華區境內,以梅觀高速為主動脈,富士康與華為左右佈局,大量高新產業元素聚集,一條新興的超級產業廊道已然成形。

以梅觀高速龍華段市政化改造為契機,龍華區正大膽借鑑美國128公路創新廊道的經驗,優化沿線兩側用地用房佈局,以梅觀路為中軸,高標準建設連接港澳、輻射全球、產值超3000億元的創新產業走廊。

龍華區科技創新局負責人表示,梅觀創新產業走廊從南至北將佈局三大核心區:深港科技轉移轉化區、人工智能產業核心區、未來產業集聚區。而其中,深港科技轉移轉化區即位於深圳北站商務中心區。

攤開地圖,灣區東岸由香港、深圳、東莞等地串聯起的粵港澳大灣區中軸區域,已成為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團”。研究人士指出,這一軸線集中了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城市、金融、物流、科技、信息、文化等經濟發展要素,其經濟總量佔據了大灣區經濟總量的80%以上。

而在灣區核心城市深圳,一條呈南北走向的城市中軸更加明晰:軸帶主體涵蓋了福田區、龍崗坂田片區、龍華區圍合而成的區域,南北約30公里、軸線延展性強,往南與香港東部發展走廊緊密銜接,向北又與東莞城市腹地相連。近年來,港深莞通過這條軸線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互動日趨密集。

盤點深圳中軸地區的重點發展區域,從河套地區、福田保稅區、梅林彩田片區,一路北上與龍華區梅觀創新產業走廊聯結。沿梅觀走廊,龍華區耕耘多年的“中軸新城”藍圖,業已湧現北站商務中心區、九龍山產學研片區、鷺湖科技文化片區等極具發展潛力的片區。

以粵港澳大灣區中軸的宏大視角來審視,地處深圳中軸核心地帶的龍華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灣區中軸腹地,而梅觀產業走廊的打造則成為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支撐。

如今,廣深港高鐵全線的開通,無疑為梅觀創新產業走廊的打造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深圳市華傲數據有限公司CEO賈西貝認為,廣深港高鐵開通後,深港聯繫更加緊密便利,以深圳北站商務區為核心的龍華南部創新區在南北方向上可以將香港資源直接接入梅觀科技創新走廊,並銜接清湖、鷺湖、高新區、九龍山科技片區。

當前,龍華區正將把梅觀創新產業走廊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戰略部署,依託梅觀高速,向南承接原特區內孵化企業,向北對接香港高校、東莞松山湖科技創新資源,加速整合沿線華為、富士康等大型企業及觀瀾高新園區、華南物流園、錦繡科學園、銀星高科技工業園等重點園區、各類創新平臺資源,帶動深圳中部軸線強勢崛起,並與兄弟區共同打造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高端業態,形成輻射珠三角、產值超萬億元的中軸產業創新帶,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