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不會做?看過這篇乾貨,保你得高分!

詩歌鑑賞不會做?看過這篇乾貨,保你得高分!

 我們在做高中語文詩歌鑑賞的時候,有一個前提就是首先要讀懂,否則我們很難準確作答,但往往很多詩歌的語言較為生澀,那麼高中語文詩歌鑑賞怎樣才能讀懂詩歌呢?

1、抓住重點詞語

讀下面這首詩,韋莊在詩中是用什麼方法表現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 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

等閒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

惆悵起來山月斜。

有考生認為該詩是用虛實結合的方法來表現詩人孤獨思鄉之情的,前兩句寫“曾經”,為虛,後兩句寫“燈前”,為實。如此理解虛實,似無不可,但詩歌的感情並不能由此引出,表現手法和情感把握出現了邏輯斷層。這首詩在理解上有兩個很重要的詞語:“慣”和“等閒”。“慣”是“習慣”的意思,“等閒”是“平常”的意思,那麼前兩句的大意是:曾經已經習慣於離開家鄉,把浪跡天涯當作很平常的事。這樣,聯繫後兩句夢見家鄉的惆悵,就可知前兩句所表現的灑脫只是一種表象,主人公內心其實對家鄉懷著刻骨的思念,於是很自然地就可知道該詩運用了襯托(反襯)的手法表現感情了。

2、抓住重要意象

詩歌通常藉助一些意象來渲染氣氛、表現形象、傳達感情,因此,抓住詩歌的重要意象是準確讀懂詩歌的又一把“鑰匙”。

如考題: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題:“詩人眼中常山道人隱居地周圍環境的最大特色是什麼?請簡要說明。”

如果我們抓住詩中出現的“莓苔”“白雲”“靜渚”“春草”“閒門”等重要意象,特別是其中的形容詞“靜”“閒”和動詞“閉”,會很容易地明確環境的最大特色就是“幽靜”。

再如考題:

暮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

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

一樹斜陽叫子規。

題:“《暮春》一詩,春之‘暮’體現在何處?”

我們只要抓住其中出現的凋落的殘花、飄飛的柳絮、將逝的東風以及啼叫的子規等意象即可。

3、抓住詩題

標題是詩歌的“眼睛”,透過這隻眼睛,我們可窺探到詩歌的許多有效信息,如寫作的背景或原因、詩歌的主要話題、主體思想等。

如《含山店夢覺作》、《奉陪鄭駙馬韋曲》、《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二)》等,這些標題都揭示了作者寫作的背景或原因,對我們讀懂詩歌很有幫助。

再如的《宿漁家》、《早發》、《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等,這些標題都表現了詩歌的主要話題,詩歌的內容必定和這些標題相關,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至於犯一些低級錯誤。如有考生回答《宿漁家》題目:“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的時候,就因為忽視了“宿漁家”這個標題,而將詩中的“燈前笑說歸來夜”誤解為詩人獨自“笑說”。既然標題是“宿漁家”,那麼,當然應是漁家與詩人“笑說”,表現了漁家的熱情以及客居在外的詩人所感受到的溫暖。

又如《雙調•蟾宮曲•自樂》,其中“雙調”為宮調名,“蟾宮曲”為曲牌名,“自樂”為曲題,抓住這個曲題,我們可知這支曲子主要內容就是表現作者自樂自得之情,那麼,回答第一個問題:“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內容表達上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就不會太難了。

4、抓住細節描寫

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可看成是濃縮了的散文,其中的細節描寫對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關係重大,我們在讀詩時切不可放過。如詩: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

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

濯手惟聞澗水香。

詩中“緩步”一詞,已寫出詩人邁步於暮春山間時的不緊不慢、優遊閒適之態;“濯手聞香”這一細節更加傳神,試想一下:一個人漫步山間,看著眼前的流鶯飛燕,然後到澗水邊洗洗手,洗完之後還不忘聞聞自己的手,這個人不是心情愉悅閒適又是什麼呢?抓住了這個細節,後面第3小題“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自然也就準確地答出了一半。

再如秦觀《阮郎歸》題目:“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什麼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

該詞末尾兩句是:“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前一句不難理解,大意是說主人公轉過身子,準備繼續下完殘棋;後一句的“應劫遲”結合註釋對“劫”的解釋,也好理解,即下棋落子遲緩。要準確理解詞中人物是什麼樣的情緒,關鍵就在對“沉吟”一詞的理解了。聯繫《琵琶行》中琵琶女彈奏完畢之後的“沉吟放撥插弦中”,可知“沉吟”有若有所思、心神不寧之意。

5、抓住註釋

命題人在詩歌后面給出的相關注釋絕非可有可無的,必須充分注意,道理很簡單,如果註釋與我們讀詩或解題毫無關係的話,命題人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如:

三峽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後兩句“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兩次出現“愁”字,大意是說猿啼本無所謂什麼愁苦,但“行人”聽了覺得愁苦,乃是因為行人心裡本身有愁苦。那麼詩歌的前兩句“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又該如何理解呢?乍看是寫三峽的山水之景,但若抓住詩後註釋中的“《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特別是其中的“傷春心”三字,我們自然可知前兩句也是說“愁”。

6、抓住句間關係

在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時,我們可將詩歌當作簡短含蓄的文言文來讀,力爭字字落實。在文言文閱讀中,我們常藉助於句間關係來理解文意,古詩閱讀中也如此。

如《阮郎歸•西湖春暮》中的“花褪雨”較難讀懂:花怎麼會褪去雨呢?但若將之與它的下句“絮沾泥”結合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這兩句的結構是一樣的,我們就不妨藉助對“絮沾泥”的理解進而理解“花褪雨”。“絮沾泥”是柳絮沾到泥土上了,寫出了暮春之景,那麼“花褪雨”當然也是表現暮春之景,當是“花兒在雨水的澆打中凋落”的意思。

7、結合作者生平

閱讀理解中,常強調“知人論世”,即瞭解作者生平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這對我們真正讀懂詩歌是很重要的,高考中有時甚至還會碰到直接考查作者生平的題目。

如蘇軾的《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其二)》題,要求之一便是:“結合作者的思想”分析詩中所表現的作者的“人生態度”。如果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將幾乎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會講到的蘇軾的生平牢記於心,解答該題就不會有什麼困難了。

8、結合詩後題目

詩後的題目有時也會成為我們理解詩歌的憑藉之一。如前文提到的《三峽吟》的前兩句詩,我們是藉助詩後的註釋來理解的;換一個角度,我們若關注到第一個題目“這兩首詩都以 來寫愁”,我們同樣可知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寫愁。

再如《阮郎歸•西湖春暮》:“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詞中寫景的只有“香紅漸漸稀”“花褪雨”和“絮沾泥”三句,結合這個題目,很顯然第一句是“面”,後兩句是“點”。

9、結合詩詞常識

格律詩的“起承轉合”、律詩的中間兩聯對仗、詞的“過片”或轉折或承接……,這些詩詞常識也可幫助我們讀懂古詩。

比如考查《桃夭》(《詩經》),第(1)小題:“本詩在章法結構上採用了的 形式。”第(2)小題:“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命題人在詩題後所加的括號說明真是用心良苦,我們若注意到這點,那麼就可知道這兩道題分別考查《詩經》的主要結構形式和主要表現手法,應該說這兩點是我們應知應會的常識。

10、聯繫所學舊知

在讀詩過程中遇到“攔路虎”的時候,我們一不要緊張,二不要輕易“跨過”,我們不妨搜索一下自己的知識積澱,聯繫所學舊知,或許就可化險為夷、化難為易了。

舊知首先表現為一些詞語的意思的積累。如: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題目:“‘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有同學將“喬木崢嶸明月中”的景色特點答成“恐怖陰森”之類,原因大概是將“崢嶸”和“猙獰”混為一談了。其實,在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有“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一句,“崢嶸”意為“不平凡”,若回憶起這個,結合“喬木”高大的特點和“明月”高照的環境,該句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或許並不難答。

舊知還包括先前所學過的典故。如《商調•黃鶯兒•贈燕》,其中有一句“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若能聯想到劉禹錫的《烏衣巷》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便知此處手法為用典,表現了由盛而衰的感慨,那麼後面的兩道題目也就不太難了。兩題為:(1)作者描寫燕子,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2)散曲中的燕子為何不銜泥而銜花?作者這樣寫抒發了怎樣的情?

11、聯繫生活常識

聯繫生活常識有時可幫助我們對文本的理解,這是我們的閱讀經驗。在閱讀古詩的過程中,我們也應善於將詩歌內容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相聯繫。就拿我們平常“洗手”這件小事來說吧,如果我們時間很急或是心中有事,我們會在洗完手之後再把手聞聞嗎?那麼,前面提到的“濯手惟聞澗水香”一句,表現了詩人閒適愉悅之情自然無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