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三首 定風波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三首 定風波

趙樸初 定風波 行書欣賞


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作於公元1082年,即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此詞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頗值得玩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三首 定風波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三首 定風波

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三首 定風波


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因為綴詞雲。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歷代做官的文人,最害怕的就是遭遇放逐。而被遭放逐的他們,最忌諱的貶所就是嶺南。在經濟高度繁榮的北宋,嶺南依然是一片蠻荒之地。昔日韓愈被貶潮州,牢騷滿腹,生怕連貶所都撐不到,不禁嘆下“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嶺南,對於一個頗具修養的人來說都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對於一個竄官的小歌兒。可就是這個歌兒,才表現出來真正的豁達。本可留居京師,無憂衣食,卻寧願隨貶嶺南,常患柴米,此情可謂不輕。這一切教蘇軾如何不喜歡!如何不感動!雖然“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區區八字,看似輕巧,可誰曾想過此語過背後的艱辛血淚?誰曾想過一位歌兒的氣度竟勝過了千千萬萬的士大夫?想必連蘇軾都會大吃一驚吧,想必連蘇軾都心生妒忌了吧!他羨慕王定國,羨慕他身處不幸的同時卻有著這樣的運氣。

填一首《定風波》並不難。對於學究天人的蘇軾而言,詞於其才氣不過是滄海之水,取其一瓢。直到如今,喜歡蘇軾的人仍不知多少,但就是這麼一首短小的《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敢問普天之下又有幾人曾真正讀懂。

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三首 定風波


古往今來誰不老

還有一首,雖然不出名,但是別有味道。

定風波·與客攜壺上翠微

[宋] 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三首 定風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