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販子爲什麼叫黃牛?他們最初根本不倒賣火車票而是賣這個……

黃牛是牛的一種,主要用於耕地和拉車,因其敬業的緣故,人們常在“黃牛”前冠一“老”字,形容勤懇工作的勞動者。那麼黃牛何以又用來喻指票販子呢?

票販子為什麼叫黃牛?他們最初根本不倒賣火車票而是賣這個……

按目前一般的說法,把票販子稱為“黃牛”,最初形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都市上海。那時上海的十里洋場上曾有一些作家如汪仲賢、李阿毛,在報上連載一種名為“俗語圖說”的文字,如《上海俗語圖解》和《洋涇浜圖說》,以記錄當時流行於上海的一些俗語。今人孟兆臣整理選錄了那部《洋涇浜圖說》,易名《老上海俗語圖說大全》出版,其中就有一則關於“黃牛”的圖說。

該圖說認為:“上海的黃牛黨有組織,也很負責,在電影院門口賣的票雖然價錢貴些,決不是假票,一定可以看到電影。譬如我們實在弄不到票時,只要去找黃牛,他們總有辦法給你想要的票。”文章因此認為,“上海的黃牛”和“田間的黃牛”一樣“無不負責”,兩者在“負責到底”的精神上完全一致,因此就把他們比喻為“黃牛”。

票販子為什麼叫黃牛?他們最初根本不倒賣火車票而是賣這個……

關於黃牛的來源不止這一種。據說,在舊社會,拉車的都穿著黃馬甲,因為價錢便宜,人們出行一般都選這種車,因此稱這種車為“黃牛”車。

後來,火車、輪船、飛機出現了,但是火車、汽車票難買,拉車的車伕們因為經常在火車站、汽車站跑,和車站賣票的混熟了,有的出行人就找他們幫忙買票,車伕們也從中得到一定的小費。再後來,一說買票,人們就找“黃牛”。

票販子為什麼叫黃牛?他們最初根本不倒賣火車票而是賣這個……

慢慢的,黃牛販票發展成為一個職業,只不過背離了開始的初衷,不再是順便幫忙買,而是收取應得的報酬,並以此為職業,採用不正當的方法“壟斷”火車票,高價賣給需要的人。

第三種說法是,牛有很多種,其中黃牛皮硬毛多,一年換兩次毛。所以黃牛黨是掙毛利的意思。加上黃牛在農村一般是肉用居多,不做苦力的,有偷閒的意思。所以,黃牛黨被指做貶義。

票販子為什麼叫黃牛?他們最初根本不倒賣火車票而是賣這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