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餘年的歷史,農耕文明的產物,獨特的民居──地窨院


地窨院又稱地坑院、下沉式窯院,是在黃土地上挖掘出來的居住空間,是由人類早期穴居發展演變而來的,是黃土丘陵區的土窯洞移植到平原地帶的民居形式。以黃河兩岸豫西晉南地區相對集中。圖為山西平陸拍攝拍攝的地坑院,據統計,平陸縣在上世紀60年代前,有地窨院17000餘座,如今,保留下來的有人居住的不足600座。

平陸縣地處山西最南端,這裡地形複雜,山垣溝灘皆有;地勢“北高南低,從中條山到黃河邊是一面坡,海拔相差 500之多,南北距離只有25公里,東西狹長,從東到西達 150公里。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居住建造習俗,形成了這裡獨特的民居形式——地窨院,顯示了黃土高原居住民俗傳承的鮮明特色。圖為進入地坑院的斜坡通道

地窨院裡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來積蓄雨水,沉澱後可供人畜飲用。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個大土坑,俗稱“旱井”,下雨時雨水流入旱井,既不會淹沒院子,又可飲用。多數農家則在門洞下設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時雨水灌入窯洞。


地窨院大的有幾百平方米,小點的也有幾十平方米。其構造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七八米深,長12米-15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為院子,然後在坑的四壁挖10-14個窯洞,深8米-12米,寬4米左右,以個人或家庭的需要加深或加寬。窯洞3米以下的牆壁為垂直,3米以上至頂端為圓拱形。其中一個洞鑿成斜坡,形成階梯形弧形甬道通向地面,是人們出行的通道,稱為門洞,也是地窨院的出入口。

蓋房建屋需要依靠風水,地窨院建築依“風水流脈”來確定院子的朝向。按照主窯所處方位不同,稱之為“東震宅”、“西兌宅”、“南離宅”、“北坎宅”幾種,王家宅院屬於西兌宅。

供人居住的窯洞上面多為打穀場,窯洞鑿洞直通上面作為煙囪。不少人家院內作糧倉的窯洞,也鑿洞直通地面的打穀場,碾打曬乾的糧食,可從打穀場的通過小洞直接灌入窯內倉中,既節省力氣又節省時間,平時則在洞口加蓋石塊封住。

據《縣誌》記載,由於這裡石塊稀缺,洪水多發,遠古時當地人便發明了這種地下住房,白天在地面勞動,晚上到地下休息,人們稱他們為“地窨院”,是躲避自然災害暴虐的最佳屏障,一直延續至今。

地窖院建造更是十分有智慧,從空中俯瞰,地坑院猶如一個個火柴盒鑲嵌在黃土地上,土窯洞又與大地連通,從上往下看,整個窯院為四方形,下到院子中間仰望天空,方形的視野讓你耳目一新,地坑院集天地之和,有圓形方孔之美,人們高超的智慧造就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