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天平山紅楓的江南勝境,你知道多少?


秋意正濃,又到“紅葉瘋了”的季節,漫山遍野的火紅色楓葉,是大自然為這個秋天添的最濃豔的一筆,今天推薦一個賞楓聖地,蘇州天平山,位於蘇州古城西南天平山風景名勝區,傍著太湖是太湖國家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有著“江南勝境”之美譽。

此時的楓葉是楓樹的葉子,一般為掌狀五裂,長約13釐米,寬略大於掌,3片最大的裂片具少數突出的齒,基部為心形,葉面粗糙,上面為中綠至暗綠色,下面葉脈上有毛,秋季變為黃色至橙色或紅色。但少量地區為深、暗綠色。

天平勝景,二勝在清泉。其中尤以白雲泉著稱。該泉為山石裂隙中之水匯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為飲用佳品,是天平山鎮山之寶。此外,由山泉匯聚而成的十景塘、桃花澗水面,亦成為天平的名山勝水,耐人玩味。

在黑色背景下,我們看到的粘在蜘蛛網上的楓葉的輪廓和楓葉的紋路都是清晰可見的,當秋天到來時,白天縮短而夜晚延長,這使樹木開始落葉。在落葉之前,葉綠素,也被逐漸分解,這樣隨著葉綠素含量的減少,其它色素的顏色就會在葉面上漸漸顯現出來,於是樹葉就呈現出黃、紅等顏色。

在世界各地的黃葉樹種中,楓樹的秋葉獨樹一幟,極具魅力。樹姿優美,葉形秀麗,秋季葉漸變為黃色,當楓樹成片形成楓林時,深秋的景色極美增加秋景色彩之美,使得楓葉的觀賞性很強。


白雲古剎位於天平山東南麓也稱白雲寺,為唐·寶曆二年永安和尚所建。宋慶曆四年,范仲淹念祖墓在此,奏請為“功德香火院。宋仁宗因范仲淹功績卓著,欽賜天平山為範氏家山,天平山也稱賜山;清代同治年間,重建硬山式大殿三間及院門兩重。,民國8年再次重修,後到現代修復為景點。

一葉知秋 葉落知秋 滿山紅葉、紅衰翠減 霜天紅葉 楓林盡染、丹楓迎秋 丹桂飄香 楓林如火,也是由於天平山的紅楓樹年代久遠,從唐朝開始栽種,到今天的古樹參天 萬木爭榮,尺樹寸泓 春樹暮雲,暮雲春樹 切樹倒根,前人栽樹,給了後人乘涼的環境。

在看到楓林掩映之中的這座亭子叫御碑亭,為乾隆遊山時所建。亭為八角,重簷屋頂,戧角大小各四,結構精美。亭子正中立著一塊高大的硯石御碑,石碑分碑帽, 碑身,碑基三部分。碑身四周分刻著乾隆四次臨幸時所作的四首五言詩。詩的內容主要是范仲淹的一些讚揚褒獎之詞。其中一首寫道:“文正本蘇人,墳山祠宇新。千練傳樹業,一節美敦倫。魏國真知己,夷維傳後塵。天平森林翠笏,正色立朝身。”


在瞭解楓葉的特點的時候,楓葉變紅的原因你知道嗎?其實所有的樹葉中都含有綠色的葉綠素,樹木利用葉綠素捕獲光能並且在葉子中其他物質的幫助下把光能以糖等化學物質的形式存儲起來,在春天和夏天,葉綠素在葉子中的含量比其他色素要豐富得多,所以葉子呈現出葉綠素的綠色,而看不出其他色素的顏色,隨著葉綠素含量的逐漸減少,其他色素的顏色就會在葉面上漸漸顯現出來,於是樹葉就呈現出黃、紅等顏色。

天平勝景,自唐代以來,天平山就是旅遊勝地。這裡,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啟、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等歷史名人的遺蹟。=,以“天平山莊”為代表的建築群,涵蓋了高義園、範參議公祠、白雲古剎、咒缽庵、來燕榭等。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不僅建築手法高超,且各有一段不同的傳奇故事,令人神往,等景點,更是值得人們觀瞻和留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