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5在敘利亞上空遭F22戰機強勢壓制,中國空軍買錯了?

前些日子裡,敘利亞的天空賊鬧心,不是今天美軍空襲,就是明天俄軍轟炸的,再要不就是美俄時不時出現空中摩擦或對峙之類的消息。這些源源不斷的戰地報道,使得人們對目前敘利亞的局勢產生了很大疑問。這不,就在幾天前,外媒又曝出了一條新聞,聲稱美軍F-22戰機在敘利亞上空強勢壓制俄軍蘇-35戰機,對於這個消息,國內很多軍迷肯定都會想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中國引進該型戰機也失策了嗎?

蘇35在敘利亞上空遭F22戰機強勢壓制,中國空軍買錯了?

話說到這裡,小兵兵今天可就要好好給大家開一下話匣子了,下面小兵兵來給大家聊一聊中國引進的蘇-35戰鬥機到底值不值? 首先引進蘇-35的主要原因,就是該機使用的推力矢量技術,我們知道在傳感器技術和超視距武器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空戰要領已變為:在達成先敵發現的同時,迅速將機頭轉向敵機的大致方位,要做到指向即瞄準、瞄準即攻擊、攻擊即擊落。而矢量推力技術支撐的超機動能力,大幅度提升了戰機的指向能力,戰機的作戰效能也必然大大提高。使得咱解放軍從傳統的“空氣動力飛行”模式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動力飛行”模式。

蘇35在敘利亞上空遭F22戰機強勢壓制,中國空軍買錯了?

相比於傳統的空氣動力飛行,動力飛行的好處都有哪些呢?在空氣動力時代,由於超臨界迎角的氣流分離,所產生的諸如失速、失穩、偏離、非可控等飛行的死亡禁區,成為飛行員生命的巨大威脅;而在動力飛行時代,超臨界迎角只是一個數據概念,在矢量推力的操控下,在飛控系統-發動機一體化技術支撐下,失速、失穩、偏離和非可控等問題都一一化解,全迎角、全姿態下的穩定、精確操控易如反掌,而大角速度的機動飛行也變得得心應手。此外,由矢量推力技術所提供的動力操控,為機動飛行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任意狀態下、任意方向的機動成為現實。 蘇-35所採用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管初始研製時間,稍晚於F-22採用的二元矢量噴管,但發展較快。比較而言,軸對稱矢量噴管比二元矢量噴管功能更為優越,技術難度更大,所以現在各國的研究發展重點已經轉移到了軸對稱矢量噴管上。

蘇35在敘利亞上空遭F22戰機強勢壓制,中國空軍買錯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速能量空戰時代不會隨著三代戰機的淡出而結束,而“推力矢量”技術,正是為了進一步實現高速能量空戰的理念發展而來。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在未來,誰佔據了“推力矢量”技術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空中優勢的決勝力。然而,中國作為軍事航空技術、特別是航空動力技術的後發國家,在矢量推力技術研究的起步比美國和俄羅斯要晚許多年,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該領域的決定性突破,這或許是我們引進蘇-35戰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蘇-35戰機飛行控制軟件編程,也非常值得我國借鑑。目前蘇-35的座艙已經完全實現玻璃化。機載電腦依任務需要改變信息的選取與顯示方式,只顯示有用的信息與策略建議給飛行員。這一點對於中國空軍來說,是十分值得學習的一點。如何有效顯示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經驗問題,是在長期實踐中磨出來的,俄羅斯正好就有更多這樣的實踐,我國在這方面技術就要更加努力的探索與發掘。

蘇35在敘利亞上空遭F22戰機強勢壓制,中國空軍買錯了?

請輸入圖片描述

​再有一個引進蘇-35戰鬥機原因,就是為了彌補本國先進戰機產能不足,我空軍現有三代機性能與殲-20等尖端戰機差距較大,這就意味著以現有的裝備陣容,無法有效對抗周邊國家日益蔓延裝備的F-35系列戰機,所以就需要引進這樣一款在作戰性能上承上啟下的機型。此外,在用慣了蘇霍伊戰機的老部隊都比較熟悉俄系戰鬥機的保障性,對部隊儘早實現成建制、成體系形成戰鬥力有著巨大助益。通過上述幾點,小兵兵認為我國引進蘇-35是值得的,所以我國引進蘇-35沒有失策。最後我們回望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購買蘇-27戰鬥機時的境況,今天我們引進蘇-35同樣也是出於外來的安全威脅,在當今這個年代上我們不僅有亮劍精神,更有精良的兵刃在手,相信未來共和國的天空上永遠都會閃爍著和平的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