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全球視野下新經濟的成都定義

經濟觀察報:全球視野下新經濟的成都定義

經濟觀察報:全球視野下新經濟的成都定義

成都創意設計週上的iF展館 謝明剛 攝

原載《經濟觀察報》11月13日02版,有刪節

天氣漸寒,但近期的成都卻很“熱”。

2017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小米的投資生態年會、香奈兒2018早春發佈會,以及中國國際科幻大會,它們都選擇了成都。還有第四屆成都創意設計周也已在成都開幕,德國iF設計中心入駐成都。

科技與設計、時尚和科幻,盛會之下是一個個產業項目在成都的簽約、落地。

引領未來,成都的步伐正在加快。11月9日,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大會召開,確立了發展新經濟的目標。到2022年,成都將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建成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

成都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脈絡是“以新技術為驅動、以新組織為主體、以新產業為支撐、以新業態為引擎、以新模式為突破”的五條路徑;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大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科技創新創業、人力資本協同,以及大力推進消費提檔升級、綠色低碳發展和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構建“七大應用場景”。

最適宜

新經濟發展的城市

新經濟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不完全是一種技術現象,而是一種由技術到經濟的演進範式、虛擬經濟到實體經濟的生成連接、資本與技術深度黏合、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作用的經濟形態。

作為代表性城市之一,成都新經濟從2003年的萌芽,到2010年開始起步,再到2015年蓄勢,經過3個階段的發展,已奠定一定發展基礎,並迎來新發展階段。成都是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已成為共識。

賽迪城市經濟競爭力百強榜顯示,成都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名,新經濟競爭力得分超過杭州、武漢、天津、南京等“新一線城市”。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成都市新經濟總量指數、發展指數分別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四、第六位。尤在大數據、雲計算、數字金融等新經濟代表行業,成都位居全國前列,已具備堅實的發展基礎和較大的發展潛力。

事實上,成都具有培育新經濟的肥沃土壤。比如科技人才資源富集,成都目前擁有56所高等院校,30餘家國家級科研機構,318家軍工企事業單位,近500萬各類人才,在大數據、5G、機器人等領域人才儲備豐富。人才可獲得性中西部第一。

同時,一直以來,成都堅持以創新需求和企業發展壯大為導向,推進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政府公共資源和城市優質要素投放到可以充分發揮優勢的高增值行業,促進各類要素向新經濟領域優勢企業和優秀人才傾斜流動,有效集聚。

此次新經濟發展大會的召開,更增添了積極因素。正如成都洪泰智造工廠總裁李強強所說,新經濟發展大會的召開釋放出強烈的信號,成都將會快馬加鞭建設新經濟發展高地。

此外,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成都具備了良好的新經濟發展基礎;人才新政助推,“蓉漂”隊伍日漸龐大;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提速,新經濟發展將獲得更多金融支持……

全球視角下的

遠見佈局

透視當下成都新經濟發展態勢,可以發現,成都以科技創新、集成創新為核心的新技術正不斷取得突破。科技創新從單一創新轉向技術維度集成創新,核動力、生物醫藥等領域多項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科技與經濟深度融通。數據顯示,2016年,成都市擁有各類研發機構965家,科技進步貢獻率約63.4%,發明專利申請量近兩年平均增長33.7%。

同時,以科技型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風投機構為主角的新組織在成都異軍突起。此外,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新產業在成都加快發展。

這些基礎利好下,成都對發展新經濟,早有遠見佈局。

今年4月末的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的報告明確,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催生新經濟快速成長,全面提升城市創新力、創業力、創造力。

7月初,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提出要抓好新經濟新動能培育,更好發揮比較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經濟,突出抓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科技型小微企業實現突破性發展等。

9月末,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成立,其作為成都市新經濟政策制定和實施全過程的重要推手,定位為立足成都、輻射全國、影響全球的新經濟發展研究方面的頂級智庫,將為成都市新經濟發展提供態勢感知、趨勢預測、政策設計、決策判斷、平臺運營、對外合作、生態建設等方面的服務和支撐,使成都儘快邁入全國、全球新經濟發展第一梯隊,成為全國新經濟制度創新高點和發展引領高地。

及至11月9日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大會的召開,成都確定了發展新經濟的基本路徑。包括堅持以新技術為驅動。聚焦前沿技術,打破轉化壁壘,讓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堅持以新組織為主體。推動各類創新組織、創新企業迅速成長,培育扶持一批獨角獸企業,聚集一批新經濟領域高端領軍人才。堅持以新產業為支撐。順應新產業發展趨勢,推動工藝流程、產業場景、創意設計和生產要素組合再造,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一批新經濟聚集區。此外,還有堅持以新業態為引擎、堅持以新模式為突破等。

成都依此描繪出新經濟最新藍圖,到2022年,成都的科技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列,R&D經費支出佔比達4.3%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以上;全市新經濟企業達到10萬家以上,其中,獨角獸企業7家以上,潛在獨角獸企業60家以上。科技創業者規模突破28萬人;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0%以上,形成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汽車裝備、智能製造、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文化創意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等。

具備全球競爭力的

成都新經濟產業

更深層次的是,來自新經濟發展大會現場的信息顯示,成都已確立新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建成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新經濟產值達5000億元以上,新經濟總量指數排名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為此,成都提出在發展新經濟中將聚焦“六大形態”,即基於成都資源稟賦、人才儲備、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新經濟形態”,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經濟產業體系。

培育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

國家中心城市新動能

不管從當下現實還是未來願景來說,技術和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都需要應用場景的輔助乃至支撐,對新經濟發展而言尤為如此。

對此,“成都做法”是構建“七大應用場景”,即大力提升新技術、新模式、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打造智慧政務、推動智慧出行、建設智慧社區;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創業,匯聚雙創資源、賦能雙創載體、優化雙創服務。

同時,大力推進人力資本協同,發展個性消費、提升消費層次、優化消費環境,大力推進消費提檔升級;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產、城市、生活綠色化;大力推進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著力培厚新經濟發展的市場沃土。成都將大力構建與新經濟發展高度契合的多元應用場景,促進新技術推廣應用、新業態衍生發展和新模式融合創新。

與更多的國際機構選擇入駐成都同步的是,成都的國際人才體量正不斷擴增。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8月聯合發佈的《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成都位列“海歸創業最愛選擇城市”第三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本土人才自然也更多選擇留下。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李言榮今年7月曾透露,現在電子科大留蓉發展的電子信息相關專業畢業生已從10%增至42%。

在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大會上,《關於營造新生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簡稱《意見》)提交會議討論。《意見》中針對新經濟發展重點、創造有利於新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和社會氛圍,以及營造有利於新經濟企業發展的生長環境等,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支持新經濟企業上市,最高或獎500萬元;爭取國家重大創新平臺佈局;推進“蜀才歸蓉”,拓寬新經濟人才引進渠道;強化新經濟人才服務,建立年收入50萬元以上新經濟人才庫,以及匯聚新經濟創投資源、提供全過程融資服務,設立2億元規模的新經濟天使基金等。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四川區域發展與重大生產力佈局研究智庫CEO兼首席專家楊繼瑞表示,成都有條件、有根基、有能力促進新經濟的方興未艾、枝繁葉茂,為成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升級版“芯片”,進而為實現十九大提出的兩個“百年目標”貢獻成都智慧、成都實踐和成都力量。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客戶端 來源 經濟觀察報 編輯 李懷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