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幣中的寵兒 大清銅幣


古幣中的寵兒 大清銅幣

銅面上的文字,刻的是人們寄託的希望,銅面上的包漿,展現的是歷史的故事。當時間一朝一日的流逝時,這大清銅幣,歷史的遺物,仍在時間潮流中翻滾,記載著舊時的文化與文明。

大清銅幣,學名清代機制銅圓,在各地鑄造比較統一。由廣東伊始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流通時間較短。其版面設計優雅,雕刻精良,用料是紅銅圓或者黃銅圓,因世量極為稀少,大清銅幣光緒年戶部造當十因此被譽為中國近代制幣中的十大名譽品之一。

古幣中的寵兒 大清銅幣

此大清銅幣為丙午年號的大清銅幣,錢幣正面中央有"大清銅幣"四個漢字及珠圈,上環是滿文"大清銅幣"字樣,兩側為年份“丙午”年號。邊緣中間分別"戶部"二漢字,下端為"當制錢十文"。錢幣背面中央為騰雲蟠龍,又稱"部頒龍"或"大清龍",龍眼睛炯炯有神,龍爪張揚,身姿盤踞太陽,威風凜凜,盡顯霸氣,突出當時統治者的壯志;上端是"光緒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樣(大清帝國銅幣)。

銅幣表面滿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和滄桑感,包漿均勻自然,字跡清晰,周邊金色邊框包圍,中部有些許晦色,整體色澤協調,加上本身鑄造量和流通量就少,隨著朝代變遷,時光荏苒,能完整保留至今的更是稀少了,極具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

古幣中的寵兒 大清銅幣

大清銅幣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之最。鑄造年號分為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辛亥。其造幣版式眾多,不同的銅幣中花,邊花,珠圈、字體書寫比劃大小都有各種差異。銅圓收藏愛好者對當十銅圓的收藏到了一定程度,具有了相當的銅圓收藏經驗,對這些略微的差異也是可以分辨區分。

多位清帝在位時都發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貨物順利流通,所以銅幣的使用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稀有的大清銅幣,在錢幣收藏界中,知名度極大,被譽為錢幣精品,能保存完好流傳至今,實屬不易,極具收藏價值、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

古幣中的寵兒 大清銅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