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家劉度舟漫談水氣上沖及苓桂劑的證治,值得經方人學習

在《傷寒論》、《金匱要略》裡,“水氣”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水腫,一是指水飲。此水飲與“四飲”的含義不同,它具有上衝的特性。繼仲景之後,歷代醫家對“水氣”這一概念的認識,頗不一致。有認為“水氣”是指水之寒氣,如成無己注“水氣上衝”日:“水寒相搏,肺寒氣逆”;又有認為“水氣”即水飲,如錢天來雲:“水氣,水飲之屬也”。

傷寒大家劉度舟漫談水氣上衝及苓桂劑的證治,值得經方人學習

我認為成氏、錢氏的見解,似只各自說對了一半。因為水與寒、水與飲,往往協同為病,“水”乃言其形,“寒”乃喻其氣,“飲”則指其邪。所以,“水氣”的概念,應既指水飲,又包括水寒之氣,這樣理解似較為恰當。

現在著重談談水氣上衝。水氣上衝的病機與心、脾、腎的陽氣虛衰有關。心、脾、腎三髒之陽氣健旺,則不致產生多餘水寒之氣上衝之證。 心屬火,上居於胸,能行陽令而制陰於下。若心陽不足,坐鎮無權,不能降伏下陰,則使寒水上泛,而發為水氣上衝。脾氣之虛,不能制水於下,水無所制,也易上衝而為患。腎主水而有主宰水氣的作用。如腎陽不足,氣化無權,不能主水於下,則亦可導致水氣上衝。

關於水氣上衝的起點和終點,觀《傷寒》、《金匱》,可知有兩處:一起於心下,上衝至頭;一起於臍下(少腹),上衝至咽喉。

水氣上衝的證候,可表現為“奔豚”證,即患者自覺有氣從少腹上衝至咽喉,並可有腹脹、胸悶心慌、咽喉憋悶感、短氣、瀕死感等,氣下行則諸症皆除。

亦可表現為心下逆滿,氣上衝胸,頭目眩暈等。 “逆”即水寒之氣上逆,“滿”即心下(胃脘)痞滿。水氣上衝,邪於心肺,則出現胸悶、咳嗽、喘息、心悸;上衝至咽喉,則咽喉不利、憋悶異常;上於清竅,則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鼻不聞香臭等等。 “水氣上衝”證的診斷,亦離不開四診。

如望診,主要望病人的氣色、舌象。水為陰邪,陰來搏陽,水來克火,故面色黧黑,甚者可出現水斑,類似孕婦的妊娠斑。

傷寒大家劉度舟漫談水氣上衝及苓桂劑的證治,值得經方人學習

舌象可表現為舌質淡嫩,舌苔水滑。切診多為脈沉緊或沉弦,沉弦脈主水與飲,緊脈主寒。 水氣上衝的治療,當以溫陽降衝,化飲利水為法。

選用茯苓、桂枝組成的方劑(簡稱“苓桂劑”),隨證化裁。

下面以苓桂術甘湯為重點,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苓桂劑的證治:苓桂術甘湯以苓、桂為君,白朮、炙甘草為臣,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四個方面,即甘淡利水消飲,寧心安神定驚,行治節之會,利肺氣以通調水道,健脾助白朮以利水溼;桂枝在方中有三個作用:即通胸陽而消飲,下氣降衝,補心陽以制水飲。若無桂則茯苓不能通心陽而降衝逆,無苓則桂枝不能化飲利水。因此,苓、桂配伍,相輔相成,實為通陽降衝,化飲利水之主藥。方中更以白朮健脾制水,炙甘草助桂以通心陽。

苓桂術甘湯實為苓桂劑的代表,通過加減,從苓桂術甘湯又演變出許多方劑,如:

1.苓桂芥甘湯(茯苓、桂枝、甘草、白芥子):用治水氣夾肝氣上逆,咳吐痰涎之證。

2.茯苓甘草湯(苓、桂、甘草、生薑):治胃虛水停證,小便利或不利。

3.五苓散:治“水逆”症,又治“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金匱要略》)

4.苓桂甘棗湯:治心陽虛之“臍下悸,欲作奔豚”證,用甘瀾水煎,義在不助水邪。

5.苓桂茜紅湯(苓桂術甘湯加紅花、茜草):治療冠心病屬心陽虛者,療效頗滿意。本方加牛膝治療高血壓病(心陽虛型)效果亦較好。

6.苓桂杏苡湯(苓、桂、杏仁、苡仁):治水氣夾溼,頭暈、咳嗽、痰多、胸悶、小便不利、舌苔膩之證。 以上談了“水氣上衝”證及苓桂劑的證治。

“水氣上衝”證臨床常見於各種心臟病,如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等。苓桂劑的運用不止這些,如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療服小青龍湯後產生的壞病,茵陳五苓散治溼重於熱之黃疸等等,這裡不再一一詳述。

(本文原載《新中醫》雜誌1984年第5期)

傷寒大家劉度舟漫談水氣上衝及苓桂劑的證治,值得經方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