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雲報導:BI商業智能,想說愛你不容易

“在大數據概念“氾濫”的今天,BI對於企業的價值越來越明顯,然而大部分的企業還在這條路上探索。”

科技雲報道:BI商業智能,想說愛你不容易

BI是英文Business Intelligence的縮寫,即商業智能。商業智能一詞最早是由國際知名的IT諮詢機構Gartner在1996年提出的,指的是用數據倉庫技術、聯機分析處理、數據挖掘和數據展現技術進行數據分析以實現商業價值。外界也有將商業智能定義為“使用基於事實的決策支持系統,來改善業務決策的一套理論與方法。”

BI之所以越來越重要,是因為無知是現代企業的最大威脅。一無所知的風險是巨大的,而一知半解可能比一無所知危害更大,因為我們會帶著錯誤的認知做出決定和採取行動。

BI所要爭取的就是充分利用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搜集的大量數據,並將它們轉化為信息和知識來免除企業中的瞎猜行為和無知狀態。

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BI必將成為企業決策的左膀右臂,為企業在信息化時代立足提供核心的競爭力。

與價值掛鉤的現代商業智能

對於BI的應用,幾乎每個企業都需要,但大規模的市場分析主要集中在競爭激烈的生活消費品行業和零售業以及金融服務業等,這些行業使用BI可以立竿見影地帶動銷售。

這一點可能在零售業表現最為明顯,比如某購物中心運用BI後成效顯著,通過顧客分析系統,為及時調整商品的品類和價格定位、調整和監控供應商的經營行為、及時訂貨補貨以及總體經營定位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BI的應用遠不僅僅如此,還可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客戶關係管理。利用BI應用進行客戶劃分、客戶行為分析、重點客戶和潛在客戶發現等來了解客戶,進而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和交叉銷售,從而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持久度,為企業贏得市場機遇。

盈利分析。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擴大市場佔有率、增長利潤是它的主要目標,更加深入的問題是業務該如何拓展?產品如何組合可以帶來更大的收益?這些是現代企業發展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也只有BI系統才可能幫助解決。

降低成本。BI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多數據源、非一致性數據和各種不同用戶的數據訪問和分析需求,實現真正的企業級報表的製作、分發和再加工,降低IS成本。

事實上,BI的應用非常廣泛,也可以解決諸如:風險性分析、信用等級評定等問題。

科技雲報道:BI商業智能,想說愛你不容易

相較於傳統BI的評價標準,例如:數據倉庫建立的如何,報表是否按時準確等,現代BI的評價標準已經上升為:分析效率是否提升?業務問題是否得到解釋?數據價值是否被挖掘出來?這些標準和業務價值掛上了鉤。

現代BI的最典型特徵就是,以業務人員為中心的自助式數據分析。所謂自助式數據分析主要是指業務人員能夠自主、敏捷的通過一些數據分析工具滿足自己分析的需求。數據分析更不再是少數IT的專利,而是包括管理者在內的全員參與。

伴隨著現代BI的推進,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大量的自助式分析工具,其中的代表如可視化分析領域的Tableau、Qlik;外部數據採集領域的八爪魚;數據準備領域的Alteryx、Maestro;數據挖掘領域的Knime。這些產品的共同特徵是無需任何技術背景,不需要代碼,用鼠標點點拖拖,或者進行簡單的配置就能完成分析。

建設現代商業智能並不容易

雖然現代BI有諸多好處,但是實現起來並不容易,目前大部分的企業都在這條路上探索,完全成功的只有少數幾家互聯網公司,這些公司天生數據血液,自助式分析流程是渾然天成的。而其他企業要樹立意識、建立文化、轉變流程,培養人才、引入工具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商業智能在建設過程中,大多數企業會遇到以下幾大難題:

平臺挑戰:數據分析鏈條很長,從採集、治理、整合、存儲、計算、建模到展現,涉及工具和技術太多,成本高昂,架構複雜,需求實現效率太低,難以滿足企業業務的洞察需要。

應用挑戰:IT部門辛苦做出的數據報告,業務部門覺得沒用,問業務部門有什麼需求,又難以提出。

服務挑戰:無論是自建服務團隊還是找第三方供應商,缺乏貼身的精細化專業服務能力導致解決問題效率低下,帶來負面用戶反饋。

運營挑戰:用的都是國際大牌產品,但系統就是不穩定,問題頻出,本質是因為缺少運營的系統化方法。

BI高失敗率的根本原因,在於業界流行的BI建設方法(即基於KPI的方法)脫離企業管理的實際,從而導致企業的管理層和決策層的領導認為,這樣的BI系統對他們的日常管理沒有太大的直接幫助。久而久之,BI就“死掉了”。

科技雲報道:BI商業智能,想說愛你不容易

那BI到底是做還是不做呢?其實解決BI建設過程中的難題,是所有做數據的企業都要面對的,想做數據變現或是有關數據的商業模式,那就一定沒有捷徑。

企業內BI服務的對象有三種人:決策層、管理層、工作層。作為“BI”工作層人員主要服務於日常業務分析的報表系統,大多數時候只是各部門負責業務分析的人員。這些人員往往侷限於單個系統如ERP、CRM等系統,但企業對市場的判斷需要企業內部的數據和外部的數據相結合才行,所以光靠系統中的數據應該是不夠的。

因此,只有找到能具有智能、能夠幫助領導發現工作中問題的“BI”的人和公司,和他們一起用合理的建設方法,才能做出切實有效的BI系統,才能實現讓BI發揮真正價值的目標。

所以,評判一個企業實施BI的成功與否,首先看各管理層是否各管理依靠BI中的數據進行日常管理,其次還要看決策層是否依賴BI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決策,而不是單純只看KPI,因為KPI一開始是為了績效考核而發展出來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分析經營中的問題而建立的。

科技雲報道:BI商業智能,想說愛你不容易

如何才能讓BI發揮出它真正的作用?這裡有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是建立正確的BI評價標準和體系;

其次,讓管理層看到他想要的東西;

第三,結合企業的數據基礎和管理上目前最關心的問題,來確定出BI的建設內容和順序;

第四,想方設法讓管理部門把BI用到日常管理和決策中。

總的來說,一個企業,如果管理者不能率先認同數據驅動的價值,身先士卒的開展自助式數據分析文化建設,整個企業是無法轉型成功的。

正如Gartner所指出的那樣:“到2020年,現代商業智能和分析平臺的用戶數量將因增強的數據發現能力而有所不同,其速度將以兩倍的速度增長,並提供兩倍的業務價值。”雖然BI建設面臨重重困難,但是隨著BI市場的成熟,主要受益者最終還是用戶和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