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熱的春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近十多年來,國學熱的春風吹遍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全國上下興起了一股學習傳統國學文化的熱潮。尤其是儒學,還流行於全球近一百來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已開辦的孔子學院和孔學堂就多達五百餘所。

國學熱的春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國學熱”的興起,有其歷史和現實的背景。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祖先創造了輝煌的農耕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在古代,中國以農耕文明領先於世界,農業是務本,受到統治階級的高度重視,而商業卻不被重視,施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在明朝中後期,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而“農本思想”根深蒂固。但在此時的西方,工商業興起並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而得到發展,資本主義工業開始對封建農耕文明形成衝擊,而中國“重農抑商”的思想從未改變,並且走向了閉關鎖國的道路。直到清朝中後期,西方資本主義已開始對中國形成巨大的挑戰,中國不在全面領先於世界了,農業文明已經沒落了。

國學熱的春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古國被西方列強用近代工業文明的大炮打得頭破血流,瀕臨民族危亡的關頭。於是,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產生了一股“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全盤西化”的思潮。而後就有“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一系列社會運動。應該說,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是對的,但全盤否定老祖宗的文化則是錯誤的。如五四運動的“打倒孔家店”和文化革命的“破四舊、批判封資修”就有這種傾向。這一系列運動的結果,使我國從整體上出現了一個文化斷層。特別是上世紀50年後出生的這幾輩人,到大學畢業基本上搞不清“四書五經”“五倫八德”,更不要說“五戒十善”。

國學熱的春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從現實看,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顯著提高。但人們的幸福指數並沒有得到相應提高,且產生了環境破壞、道德滑坡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許多人發出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哀嘆。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價值標準的普遍缺失,西方文化中所謂的“個人成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性解放”等糟粕乘虛而入。

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黃金律和精華,希望從根本上改變“世風日下”的趨勢,希望過上真正和諧幸福的生活。於是就有了當今的“傳統國學文化熱”。

國學熱的春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極其豐富。從主體結構上說,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包括儒、釋(佛)、道三家。如果全面地說,也包括先秦的諸子百家。學習傳統文化只學一家,或儒或道都是不全面的。南懷瑾先生曾把儒、釋、道三家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儒家是糧食店,道家是藥店,佛(釋)家是百貨公司。”意思是說,儒家主要講人際關係的“五倫八德”,是每天都要面臨的,像糧食一樣每天不可缺少。而道家講的東西很多平時都用不上,但每到人生事業關鍵時刻就覺得它的寶貴,有點像人的身體有毛病時要吃藥。而佛家有點像今天的大超市,儒家的東西有,道家的東西也有,儒道兩家沒有的東西它還有。

學習傳治統文化,首先從認識儒家、道家、釋家(佛家)創始先賢開始。孔子被奉為“至聖先師”,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莊子人稱“老莊”,是道家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佛教從古印度傳來,並在中國本土化而得到發展,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

國學熱的春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請觀注頭條號“弘道山人”,我將從認識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始,分享儒家文化之精華,傳承和弘揚傳統國學文化。請觀注下一篇《認識古聖先賢――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