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教材和一支錄音筆——課堂教學起步的家當

1

一個令人有些不可思議的現象

近幾年,隨著一個個教師培訓工程的展開,參加了大大小小不少的培訓班,面對教師們渴望成長的慾望,我經常會問兩個問題,“你有一套完整的數學課本嗎?”“你聽過自己的課嗎?”舉手者寥寥無幾。

如果問:“是不是學校沒給大家配齊課本呀?”許多教師頻頻點頭,會露出欣慰的笑容,似乎在告訴我:你看這是學校的責任吧。“那你想過自己花錢去買一套嗎?”“覺得自己課上得不錯,很想把錄音或錄像刻成光盤送給別人或傳上網絡的,請舉手”,大多數老師又搖頭了。教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數學教師,居然手頭沒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在講臺站了許多年,上了許多課,從未聽過自己的課,顯然這樣的現象不能令人滿意甚至還有些不可思議。

之所以會問這兩個問題,是我個人覺得擁有一套甚至幾套教材和聽聽自己的課,那是作為教師最普通不過的事了。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把一套教材的體系結構完全搞明白了,就能把握“教什麼”了。如果聽過自己的課,那就知道自己“教得怎麼樣”了。

究竟是什麼讓教師忽視了最基本的問題,而動不動就去追逐課題立項、論文發表、著書立說呢?原因很複雜,也許是某些地方對教師工作的評價導向所致,也許是一些教師自身的名利意識作怪,雖不可否認做課題、寫論文和著書立說對教師成長的益處,但本人以為,這應該是少數“教有餘力”的教師乾的事,而不應該成為所有教師的普遍要求。

2

給所有普通老師6條普通的建議

第1條,教學目標的擬訂須建立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仔細研讀教材和全面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要通盤考慮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要善於把課時目標合理地分解為環節目標。

第2條,課時教學目標的擬訂要關注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知識技能目標的描述要明確、清晰,可檢測。過程性目標要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落實,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以從學生的學習任務為視角進行敘述,也可以從教師的教學任務為視角進行敘述。

第3條,要充分依據教材提供的材料設計教學,因為教材是體現課程標準及教學理論的規範文本,其中凝聚著教學經驗,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

第4條,教材研讀要關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結構,理清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及在各學段、各冊的分佈情況,並以此為背景研讀課時教學內容,合理劃分課時。

第5條,研讀課時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熟做每一道例題和習題,深入分析例題和習題蘊涵的知識點,關注例題與習題的匹配與關聯,分清習題的層次。在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知識的形成線索和學生學習的認知線索,在此基礎上通過補充、修改、調換、刪減等方法完善教材資源。

第6條,要拓寬教材研讀的視角,除了參考教學用書以外,倡導參閱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教材。

正因為這樣,浙江省教研室早在2009年就研製並下發了義務教育段各門學科的教學建議,以規範和引領廣大一線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小學數學學科的30條教學建議中,就有6條是關於教材的,但遺憾的是,當問及教師有沒有看過學科教學建議時,瞭解的教師也少得可憐。

在此,不得不再次強調:對於廣大普通一線教師而言,首先應該過的是教材關,而不是忙於去搞課題,寫論文等。因為教材是日常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幾套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實驗教材,與義務教育大綱的教材相比,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材的這些變化無疑為廣大一線教師貫徹課程改革的理念、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變革教學方式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也增加了教師們“吃透”教材的難度。

3

日常教研也要抓教材研讀

作為學校日常的教研活動應該以教材研讀為抓手,充分發揮中老年教師在這方面的傳幫帶作用,讓年輕教師掌握教材研讀的一般方法。如教學建議中所強調的:教材研讀要關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結構,理清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及在各學段、各冊的分佈情況,並以此為背景研讀課時教學內容,合理劃分課時。

研讀課時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熟做每一道例題和習題,深入分析例題和習題蘊涵的知識點,關注例題與習題的匹配與關聯,分清習題的層次。在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知識的形成線索和學生學習的認知線索,在此基礎上通過補充、修改、調換、刪減等方法完善教材資源。並且要拓寬教材研讀的視角,如果有可能,除了參考教學用書以外,要求教師參閱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教材。

“教什麼”和“怎麼教”對教師而言,就如同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如果說一套教材能讓教師明確“教什麼”,那麼“一支錄音筆”就可以讓教師知道該“怎麼教”。

經驗+反思=成長,這是大家都認可的教師成長途徑。教學反思說白了,就是讓教師不斷地思考和回答“我教得怎麼樣”。其目的無非是讓教師在不斷的反思中,把一些好的做法變成經驗,一些不怎麼好的做法慢慢克服。但有效的教學反思要有一系列的方式,其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課錄下來,自己慢慢地聽,不斷地改進,一直聽到自己滿意為止。試想,如果一節課,自己都聽不下去,怎麼就能夠讓學生聽下去?又怎麼能得到同行的認可呢?

4

您有勇氣聽自己的課嗎

事實上,許多特級教師在教學起步階段就是聽著自己的課成長的。如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虞大明老師在《走過10年》一書中就談到這一問題。他說,“那時候,學校裡只有一臺攝像機,而且,有專人負責保管和拍攝,因此,不大方便。於是,只好用錄音機了”。“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總是提著錄音機走進課堂。就這樣,上課時我與學生說的每一句話,都被錄音機錄得清清楚楚,一字不差。上完課,靜靜地聽,於是就聽出了一些問題:有自相矛盾的,有前言不搭後語的,有說了一長串還沒把意思表達清楚的,有一個勁兒無端重複的,有為學生的錯誤叫好的,等等。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發現問題之後,我就逐個逐個地改,一遍一遍地練。雖然有些機械,甚至還有些亡羊補牢的味道,但還是有好處的。我想,我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亡羊補牢”中,漸漸長大成熟的”。

可見,虞老師一開始當老師就有強烈的自我反思意識,促使了他的快速成長,年紀輕輕就成了特級教師,其中錄音機就起過不小的作用。因為教師是吃“開口飯”的,憑藉它可以幫助教師過講解關。

看來,教師的自我反思要落到實處、觸到痛處,自己課堂的錄像是自我診斷的有力資源。作為教師,聽別人的課,大多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甲長乙短。但是談到自己的課,多數人就含糊其辭,顧左右而言他。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談論別人,自己是旁觀者,優缺點一目瞭然;評論自己,則左右為難。說好了有自我吹噓之嫌,說差了又怕貶低自己。當然,如果好劣自己心裡有數,有自知之明,也就罷了。如果對於自己的授課情況,向來是霧裡看花、人云亦云,沒有一個正確、清醒的認識,就很值得憂慮了。如果能把課進行錄像,以局外人的身份看看自己的課,就能夠直觀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意識到其中的問題,尋求自我改進和自我提高的辦法。

目前,要做到隨時隨地錄像的條件還不具備,但錄音應該不成問題。如果教師平時能帶一支錄音筆進入日常課堂,再靜下心來,帶上耳機聽聽自己的課,會有怎樣的效果呢?杭州師範大學第一附屬小學2009年9月啟動的“錄音——自品”式教研,就是讓老師在直面現實、精雕細刻中成為敢於“鑑賞”自己課堂的“勇者”。

5

用錄音筆撬動專業發展,怎麼做

從現有的經驗來看,運用錄音筆監控自己的課堂,需要教師有公開自我的姿態和技能。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直面現實,把自己置身於事外。

錄音筆能把你課堂上的每一句話都錄得清清楚楚,上課時語言的缺陷便會暴露無遺。自己回過來再聽的時候,一定會發現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正如有的老師第一次聽自己錄音的感受是:“錄音筆真是一個讓你自信心受到強烈打擊和摧殘的小惡魔”。

所以,無論是聽自己的課堂錄音還是看錄像都需要勇氣。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先置身事外,當作是聽別人的課,不忙於整理成文字,自己先反覆聽,反覆思考和琢磨。

其次,梳理問題,分清問題的層次。

不見得每次錄音都要整理成文字,但必須認認真真地一字不落地去整理幾節課,把自己認為提得好的問題加以標註,與教案比較,看看這些問題是預設的還是課堂臨時生成的。根據整理的文字,把具有共性的問題加以梳理,如果問題很多,就需要分類分層,看看哪些是通過自己努力能克服和解決,哪些是需要藉助外力;哪些短期內能解決,哪些需要長期作戰。

第三,虛心求教,解決問題。

要學會訴說問題,甚至帶著錄音(或錄像)材料,適時尋求同伴的幫助或專家的引領,也可以帶著問題聽聽別人的課,看看別人是怎麼解決類似問題的。

第四,記載成文,累積經驗。

將經過努力解決的問題、課堂上的意外收穫,難於解釋、鯁骨在喉的失誤等記載成文,可以作為前車之鑑;也能讓感性的實踐昇華為理性的認識,從而得到更深刻的歷練,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如果上公開課,教師能把自己的教學進行錄音或錄像,在專家(包括教研員)、同行開口評課以前,自己已經好好地聽過,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已瞭如指掌,那就可以清楚地告訴同行或專家,你想讓他們一起討論什麼問題,提供怎樣的幫助,便能大大提高引領和互助的針對性,也能避免與專家、同伴教師面面相對質疑的尷尬,把話語權掌控在自己手裡,從而變被動辯解為主動求教。所以,我們不能只拿著手電筒,常常照射別人,還要拿一面鏡子,不斷地照照自己。唯有能夠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才能主動進行查缺補漏、揚長避短,發展自己。

由此聯想到:現在很多老師都想成為名師,一些學校和當地的教研部門甚至教育行政也都希望在自己的地盤上能誕生名師,為此,不惜成本送他們到異地拜師學藝、去大專院校脫產進修等,但這樣的陽光大道又能成就多少被學生喜愛、家長滿意和同事認同的名師呢?如果教師缺乏自我成長的意識和手法,一切的培訓都還只是外因。要在短暫的教學生涯中,走出一條有效的自我成長的專業化道路,首先要就要學會自我監控,直面回答“我究竟教得怎麼樣”,有公開自我的姿態與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有傾聽與回應同行的技能,贏得專家的有效引領和同伴的有效幫助。

事實上,課堂教學起步,需要做的兩件事是:至少配齊一套教材(包括教師用書),配備一支錄音筆。有條件拍攝一節或幾節錄像課就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