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關注當前水稻病蟲害發生動態,全力做好水稻病毒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當前正值我區中稻拔節孕穗、晚稻分櫱的關鍵時期,今年第16號颱風“貝碧嘉”帶來的強風、大浪、暴雨易造成植株機械傷口,易發生細菌性病害,也利於水稻病毒病的快速發展。各地需提高警惕,密切關注田間發生動態,及時發佈病蟲情報,適期指導農民開展防治。

一、明確主攻對象。

(一)稻飛蝨。抓準在低齡(一、二齡)若蟲盛發期用藥防治,防治指標分櫱期百叢蟲量1000頭、孕穗期百叢蟲量500頭。

(二)水稻病毒病,尤其是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做好大田分櫱前期稻飛蝨、葉蟬的防治,移栽到大田後根據傳毒昆蟲有效蟲量做適時施藥防治,加強田間檢查,及時拔除病株深埋處理。

(三)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以預防和應急防治為主,桂東北、桂中、桂東南及沿海一帶歷史性病區若颱風或寒露風影響較多,病害始見早,需用藥1—2次,其它稻區著重抓好始見期用藥一次防治。

二、抓好監測預警。

各級植保部門要按照病蟲測報崗位職責要求,確保測報技術人員到位、到崗、到田。堅持“系統監測和大田普查、燈下數據與田間數據、查蟲與查卵、傳統測報技術與性誘等新型測報技術”四個結合,準確掌握病蟲發生發展動態。要通過電視、廣播、病蟲公告版、手機短信和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快速發佈病蟲情信息,及時指導大面積防治。

三、適時科學防治。

實施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藥劑應急防治為輔的綜合治理措施,根據病蟲情報,適時選用對口農藥品種施藥防治。大田防治白背飛蝨,選用醚菊酯、烯啶蟲胺、吡蟲啉、噻蟲嗪等,防治褐飛蝨,選用烯啶蟲胺、醚菊酯、呋蟲胺等,嚴格限制吡蚜酮、毒死蜱防治褐飛蝨使用次數,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預防細菌性基腐病、白葉枯病選用噻黴酮、噻唑鋅。預防病毒病,選用毒氟磷、寧南黴素。

四、加強應急防控。

各地要加強中晚稻重大病蟲、突發性病蟲的應急防控。各級農業植保部門要積極向當地黨委、政府作好彙報,切實加強應急防控組織領導,增加行政推動力度,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形成防控合力。要做好病蟲應急防控方案、物資(資金)、人員準備,情況緊急時組織開展應急防控,將災情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