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韜志略丨軍機在敘再被襲,俄羅斯爲何會「頭腦冷靜」?

熱點新聞:據俄羅斯國防部消息,9月17日,俄羅斯一架伊爾-20飛機在返回赫梅米姆基地途中,被以色列戰機當作掩護,在地中海上空被敘利亞S-200防空系統導彈擊落,致使15名俄軍人死亡。24日,俄國防部長紹伊古在對俄媒的發言中表示,俄方在伊爾-20飛機被擊落後採取的措施“使發熱的腦袋冷靜了下來”,保持了剋制,避免了會給俄羅斯軍人構成威脅的冒失行為。

點評:中東局勢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多年來,各方勢力都有自身多元化的既定目標,各種利益爭奪與主導權爭鬥愈演愈烈,使得整個地區呈現出地緣版圖碎片化的苗頭。特別是敘利亞問題,雖然目前敘政府一定程度上掌控了局面,但各方勢力交織,各種武裝混雜,使得問題異常複雜,權力版圖不斷被打破。此次俄羅斯軍機遭遇“烏龍”襲擊,一定程度上就是這種亂象的一種表現,使得本來已經複雜的敘利亞局勢更加撲朔迷離,不僅對地區安全與穩定,乃至對全球戰略格局和平衡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積怨由來已久,以軍事行動一舉多得

敘利亞問題不僅是大國通過代理人進行的戰略博弈,也是土耳其、以色列、伊朗等地區國家直接鬥爭的現實結果。此次俄羅斯戰機被襲,其直接原因是4架以色列空軍的F-16飛機用制導炸彈對拉塔基亞市地區的敘利亞目標實施了打擊,敘利亞判斷目標出現失誤,俄羅斯後期反應也將會對兩國關係造成重要影響。因此,認識此次以色列攻打敘利亞的主要意圖和原因,對於分析地區安全格局和敘利亞問題未來走向都大有裨益。

以色列和敘利亞的積怨由來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以色列建國。敘利亞在歷史上與以色列多次兵戎相見,幾次戰爭都充當了主力和先鋒。例如,在1948年的巴勒斯坦戰爭中,敘利亞與以色列就首次發生正面衝突;在1973年的“十月戰爭”中,敘利亞又和埃及並肩作戰,一度重創以色列軍隊。目前,敘利亞的實力在中東雖然不算強大,但卻是周邊國家中對以色列最具敵意的國家之一。敘利亞政府一直公開支持其境內存在的多支激進反以武裝組織。雖然後來由於國際社會把這些武裝派別定性為恐怖組織,敘利亞迫於國際壓力做出了妥協,但仍然對這些組織提供暗中支持。這使得以色列一直對敘利亞耿耿於懷。

此外,伊朗問題也是導致敘以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伊朗是敘利亞為數不多的堅定盟友。為了幫助巴沙爾維持政權,伊朗派出數萬人革命衛隊到敘利亞浴血奮戰,幫助巴沙爾政權穩定了局勢。隨著伊朗軍力在敘利亞坐大,其部分力量甚至已經滲透到與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緊鄰的敘利亞戈蘭高地一側,這直接觸及以色列的國家安全紅線。以色列與敘利亞毗連,國土狹小,幾乎沒有戰略縱深,戈蘭高地是不多得的可起到戰略緩衝作用的土地,因此以色列對戈蘭高地附近敵對力量的存在尤為敏感。同時,伊朗同時與以色列也是宿敵,特別是自2015年伊朗核協議簽訂後,以色列認為伊朗利用該協議積極研發核技術和彈道導彈,特別是遠程導彈攻擊,一旦突破防空系統的攔截,將直接威脅到整個以色列的安全。此外,近年來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從伊拉克、敘利亞、也門一直到黎巴嫩,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被以色列視為在中東地區最大的威脅。

總體上來說,由於在地面被穆斯林世界包圍,以色列一直致力於取得對鄰國絕對的軍事優勢。削弱鄰國實力,打造以色列安全生存空間是以歷屆政府的國策。目前,敘利亞政府軍在戰場上已經佔據優勢,反政府勢力岌岌可危。此時襲擊敘利亞,不僅可以削弱敘政府軍的實力和戰場優勢,給反政府武裝力量撐腰打氣,打亂敘利亞政府正在不斷推進的統一進程,而且可以響應美國威脅在敘利亞可能實施的軍事行動,震懾其背後支持者,並在敘利亞戰後重建中獲得一定的話語權。

是否強力反擊,將考驗俄羅斯大智慧

此次事件,既將俄羅斯淪為受害者,也將考驗其大智慧。從事件發生細節來看,以色列很可能做了精心準備,誘使敘利亞防空部隊產生誤判。特別是以色列發動攻擊時,僅在一分鐘之前通過熱線告知俄方,這無疑是讓“伊爾”-20戰機毫無躲避時機。對於俄羅斯來說,這既是一種恥辱,又多少有點有苦說不出的味道。事件發生後,俄羅斯反應激烈,將其視為以色列有敵意的挑釁行為,普京總統更是立即要求嚴查此事,大有“風雨欲來雲滿樓”的氣氛。

但從近日兩國的互動來看,俄羅斯保持了較大的剋制,也在給對方臺階下,並未展現出許多網友調侃的“戰鬥民族”的雷霆之怒。俄方一方面繼續堅稱以色列應為事件負責,並稱俄以雙方的資料都能佐證這一點,繼續對以施壓;另一方面,俄國防部長紹伊古近日在公開講話中表示,俄方在伊爾-20飛機被擊落後採取的措施“使發熱的腦袋冷靜了下來”,並避免了會給俄羅斯軍人構成威脅的冒失行為。同時,俄方並未宣佈將對以色列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宣佈將在兩週內向敘利亞提供先進的S-300防空系統,並稱敘利亞各級指揮所將裝備目前只有俄軍才有的自動化裝置。

實際上,雖然這些措施似乎與所謂“戰鬥民族”的習慣相去甚遠,但考慮到敘利亞局勢的現狀,不難發現俄羅斯在這個問題上保持克制,理應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

首先,俄羅斯目前已經在敘利亞問題上佔據主動,不允許讓任何突發事件節外生枝。俄羅斯從2015年末開始軍事介入敘利亞戰爭以來,至今已有三年時間,可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基本大獲全勝,將幾乎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的敘利亞政府軍拉了回來,也和敘政府建立了非常的密切關係,在敘利亞問題上掌握著牢牢的主動權。此外,敘利亞是俄羅斯在中東和地中海地區的唯一據點,塔爾斯圖軍港也是俄羅斯在獨聯體外的唯一軍事基地,俄在敘利亞駐有大量的兵力,從最開始的4000人上升到目前的7000人左右,並常年在敘利亞部署蘇-30、蘇-35、A-50預警機等先進戰機和大量海軍艦艇,這對於提高俄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乃至國際地位都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但是,美國一直對其在敘利亞問題上沒有發言權不甘心,始終在找機會加大對敘利亞問題的介入。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最重要盟友,以色列如果被俄實施報復,美國則很可能以此為藉口採取反擊措施,從而改變敘利亞問題現狀,影響甚至動搖俄羅斯目前在敘利亞的主導地位。

在敘利亞局勢總體逐漸走向明朗的背景下,俄方自然不想因此影響敘利亞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目前,俄羅斯已經在敘利亞取得重大軍事勝利,獲得了相當的戰場優勢,如果要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戰果,就必須要從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入手,儘快結束敘利亞戰爭,啟動戰後重建進程。從近期俄羅斯採取的一系列舉措來看,也正不斷加大政治解決斡旋力度。2017年11月底,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國領導人在俄南部城市索契舉行會談,並在會後簽署聯合聲明中表示,要在建立包容、自由、平等、透明、敘人主導的政治進程以及舉行自由、公正選舉的條件下,實現敘利亞問題的政治解決,俄土伊三國將對此予以協助。2018年9月17日,俄羅斯又與土耳其達成協議,雙方決定在敘利亞伊德利卜省建立一個15至20公里寬的“非軍事區”,由俄土雙方派人來監管,及時終止了俄空襲後可能出現的“決戰”。如果俄方對以的報復在地區產生連鎖反應,將很有可能使得已經開始的政治進程出現中斷,重新爆發戰爭衝突,使和平解決敘利亞問題的希望遙遙無期。

其次,俄羅斯還可以此次事件為要挾,與以談判達成自己的相關目的。俄方一方面態度非常強硬,要求以方必須給出一個交代,否則俄方不會善罷甘休,對以色列施加壓力;而另一方面,俄羅斯也積極拓展溝通渠道,希望與以色利進行談判,達到自己的目標。畢竟,以色列雖然一直有美國撐腰,但在多年的對敘打擊中,都只是破壞敘政府軍、伊朗或真主黨的軍事設施,從未主動對俄軍目標直接實施打擊。

在事件發生後,以色列也很快表現出願意溝通的意願,試圖淡化事件的影響。俄也計劃以戰機和軍事設施再度出現危險為由,要求以方停止對敘境內目標的空襲,確保敘利亞順利打擊反政府武裝,並對敘利亞政府提供先進防空裝備,強化其防空力量。據最新消息,俄方已經表示將在2周內向敘利亞提供S-300防空系統。一旦成真,必然會大大提升敘軍的遠程防空實力。

其實,俄羅斯在地區問題上也沒有絕對的實力與以色列鬧翻。在此之前,俄土之間關係的改善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2015年11月,俄羅斯一架蘇-24戰機在土敘邊境被土耳其空軍F-16戰機擊落,雖然普京當即表示,土耳其的行為是“背後捅刀”,將保持軍事報復的權利,而最後也是保持了剋制,並隨後抓住時機,改善了俄土關係,使兩國關係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種折了面子,但得了裡子,也不失為俄羅斯的一種大智慧。因此,雖然俄羅斯暫時還未對以色列鬆口,但很可能會將此事大事化小,不再深入追究。

(兵韜志略是由復旦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凌雲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一週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後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每週一期,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