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情綠意話石柱(3)唱出土家喜洋洋

“太陽出來囉兒,

喜洋洋囉兒啷囉,

挑起扁擔啷啷扯,哐扯,

上山崗囉兒,啷囉……”

紅情綠意話石柱(3)唱出土家喜洋洋

耳熟能詳的石柱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在九十年代的一次春節聯歡晚會上,被重慶籍著名演員劉曉慶演唱後,一夜之間風靡全球家喻戶曉。如今,我尋著“囉兒調”的優美旋律來到石柱,想感受一把原汁原味的土家民歌。

充滿鄉土氣息的土家囉兒調,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堪稱是最絢麗的土家族文化奇葩,也是“巴渝文化”的一部分。有資料記載,石柱囉兒調民歌與唐代竹枝詞有淵源關係。竹枝詞的主要流行地區是以巴渝為中心,下及兩湖。在唐宋時期詩歌是用來唱的,山歌是用來對的,其中囉兒調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比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可以這樣唱:

楊柳青青嘛囉兒——江水平歐——囉兒囉,

聞郎江上嘛——囉兒,踏歌聲歐——啷啷扯。

東邊日出囉兒——西邊雨歐——囉兒囉,

道是無晴嘛——囉兒,卻有晴歐——啷啷扯。

紅情綠意話石柱(3)唱出土家喜洋洋

同時囉兒調也是一種山歌的對唱形式,它需要情感表達,讓你唱完上一句,有點時間來想下一句。於是這些“囉兒,歐啷囉,啷啷扯,哐扯等“襯腔”“襯詞”就起到一種緩衝作用,讓你有時間去準備唱詞,從而起到襯腔和襯詞美化旋律的作用。《街上妹子下鄉來》就是一首典型的“囉兒調”對唱形式。

男聲:街上妹子(噻),下鄉來(喲喂),

燈籠褲腳嘛(囉兒囉),是紅繡鞋(喲喂);

青布圍腰(嘛噻),花腰帶(喲喂),

風流調子(嘛囉兒囉),扯出來(喲喂)。

女聲:對門娃兒(噻)你莫想兇(喲喂),

背上背個(嘛囉兒囉)蔑弓弓(喲喂),

恁一弓來(噻),是那一弓(喲喂),

弓得你么妹(嘛囉兒囉)野老公(喲喂)。

紅情綠意話石柱(3)唱出土家喜洋洋

囉兒調簡單易學,朗朗上口,即使你是過路的外鄉人,也能融入其中。古老的曲調彷彿把人們又帶回了遙遠的歲月。遠古時期的石柱是一片蠻荒之地,時常野獸出沒,在山大人稀的自然環境中,上山勞作的人們就藉助唱山歌來驅逐寂寞和恐懼,也由於地處荒野常年高寒,太陽出來時的喜悅心情,就不言而喻。於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了《薅秧草》、《石工號子》、《叫花子排街》等。據當地的老人講最早囉兒調裡面的“二郞囉”是“二嫂喂”,在石柱,兄弟只能和二嫂開玩笑而不能和大嫂開玩笑,因為長兄如父,長嫂如母。於是《太陽出來喜洋洋》的原始歌詞是:

太陽出來(囉兒)喜洋洋(歐啷囉),

拿起扁擔(啷啷扯匡扯)上山崗(歐)(二嫂喂)

上山砍柴(囉兒)下山崗(歐啷囉),

一根田坎(啷啷扯哐扯)放鋤頭(歐)(二嫂喂)

……

紅情綠意話石柱(3)唱出土家喜洋洋

囉兒調是可以根據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進行修改和填詞的,明中期寫秦良玉時是這樣唱的:邱太靜喲喂,心腸嘛有點黑喲。竊報私仇嘛整忠良。秦良玉嘛守空房,還能帶兵保兵糧。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成了:拿起刀來噻,拿起槍喲喂。拿起槍嘛囉兒囉,打東洋喲喂。東洋鬼子噻,太猖狂囉喂。侵我國土囉,搶錢糧哦囉。體現了我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說起“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民歌的誕生過程,當地一位王姓老人向筆者介紹:1947年,重慶地下黨介紹進步人士藍河先生到石柱避難,在石柱這片熱土上,他以“囉兒調”為基調編曲,收集整理出了囉兒調的曲子,請了當時北碚中學語文老師金鼓填寫新詞,去掉了原民歌中的“嘻痞”唱詞,於是《太陽出來喜洋洋》民歌由此誕生。再後來,在歌唱家蔡紹序深情並茂的演唱下將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推介了出去,如今這首民歌在傳承人劉永斌的演唱中傳遍大江南北。跟原來“囉兒調”山歌相比,它不僅歌詞有了新意,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而且曲調處理上也更為舒展悠揚、成了催人奮進的群眾歌曲。

紅情綠意話石柱(3)唱出土家喜洋洋

囉兒調最好的伴侶是咂酒和擺手舞。在高寒雲霧深重的石柱山區,由於貧窮,人們對太陽的溫暖是何等的渴望。可以想象當太陽出來的時候,他們喝著自家高粱釀製的咂酒,跳起歡快的“舍巴日”擺手舞,或者挑起扁擔上山崗時的心情是何等的歡愉。這種歡愉也讓我想起了在這次採風活動中,在大風吼鳴的大風堡埡口上,隊員們為了學習原汁原味的囉兒調,嚮導遊學起了“太陽出來喜洋洋”這首民歌,“今日頭條”的鄧總監唱了半天也沒把“挑起扁擔啷啷扯,哐扯”唱伸抖,一旁的我忍俊不禁,笑過之後也讓我肅然起敬。成功在於細節!一個在一首歌的細節上都如此認真的工作態度,葉總的團隊一級棒。在晚上的篝火晚會上,大家跳起歡快的擺手舞,一種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從原始的音樂節奏中盪漾開來,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歌聲迴響在整個山野……

紅情綠意話石柱(3)唱出土家喜洋洋

“送郎哎,送到呵缸豆林哎,手摸缸豆訴苦情哎;

  要像缸豆成雙對,莫像茄子打單身哎;

  送郎哎,送到呵海椒林哎,手摸海椒訴苦情哎

  要像海椒紅到老,莫像花椒起黑心哎

……”

分別時,在劈里啪啦劈里啪啦的摔碗酒後,石柱縣旅遊局營銷中心李主任一曲“送郞調”將賓主此時的心境渲染得淋漓盡致;無獨有偶,導遊小週一首由“送郞調”即興改編的“離別曲”,唱出了短短几天採風中我們結下的深厚情誼。這看似隨意的即興演唱,卻反映出石柱縣政府打造以“康養石柱”為核心的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所作出的全方位努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期待石柱的大山裡飛出更多的唱響天下的世界名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