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黃賓虹

被譽為中國近現代山水畫的一代宗師,學界對其生平和藝術貢獻的研究熱度從未消減。

本文改編自陳都《不能讓偽史助長藝術市場的價格泡沫——以“黃賓虹熱”為例》,該文對黃賓虹先生人生態度和藝術目標進行了準確而細緻的評價,並探究輿論誤解和市場泡沫化之間的關係。

今年7月,本文獲得北京市文聯評選的“北京文藝評論2018年度優秀作品獎”。

2018年的春季拍賣剛剛結束,李可染晚期山水畫傑作《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圖》經過多輪叫價,最終以1.265億元的天價姿態挺入“億元俱樂部”。

中國畫拍賣市場的價格為何不停瘋漲?

是泡沫?是炒作?還是真的物有所值?


這樣似曾相識的場景讓小編想起黃賓虹的《黃山湯口》以3.45億元的天價成交,再次掀起“黃賓虹熱潮”的場景。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黃賓虹 《黃山湯口》 中國嘉德2017年春季拍賣會拍品

《黃山湯口》成交價一經曝出,書畫愛好者們立刻在朋友圈奔走相告,可隨之而來的“八卦謠言”也層出不窮:

一些媒體以“黃賓虹捐畫給博物館,30年後才被打開”“黃賓虹賣畫被拒”為噱頭,營造出一種黃賓虹一生不被大眾和市場認可的悽慘景象,來凸顯天價拍出的消息。更有甚者表示黃賓虹評價此事稱:“五十年後人們才能懂我的畫。”

對比現在三億多的價格,頗有一種“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感覺。然而,黃賓虹真的如媒體所形容的落寞淒涼,處處碰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賓虹老人在信裡是怎麼為自己“闢謠”的。

謠言 1

黃賓虹的名聲無人知曉?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一生只求知己,“街頭爛熟,有何滋味!”

要說黃賓虹其人其畫被世人廣泛知曉,還要追溯到1943年。

1943年之前,與其說他不為人知,不如說他不以被大眾認可為榮,不在乎老百姓的評價,只希望以畫會友,一生得來個把知己,便心滿意足。

賓虹老人在他與友人的書信中寫道:“鄙見古語‘知希為貴’,需待識而出之方合,街頭爛熟,有何滋味!”他所希望的是作品能被懂行的朋友珍惜,同知畫者交流藝術思想。

藝術評論家傅雷小黃賓虹43歲,卻與其是莫逆之交。他評價黃賓虹:“石濤之後,賓翁一人而已。”

黃賓虹對傅雷的索畫請求也是有求必應,甚至主動奉上得意之作:“今寄上拙畫一幀,令親傅君合則贈之,不必受潤。”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1948年黃賓虹夫婦與傅雷夫婦合影於北平黃賓虹寓所

在黃賓虹看來,一位畫家的是否被認可,不是讓三歲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而是自己的作品有沒有人理解。

謠言 2

黃賓虹的作品不被市場認可?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主動迴避市場,“凡南紙店鋪一概謝絕,如有知音可不計值。”

常有人以黃賓虹作品潤資很低為依據,標榜黃賓虹一生清苦,甚至賣不掉畫,但實際上,黃賓虹的潤資完全是他自己的決定。

1943年,黃賓虹80歲。在摯友傅雷先生的一再勸說下,黃賓虹答應在上海舉辦他第一場展覽,所展出的畫作幾近售空。

在這之後,求畫之人暴增,黃賓虹卻如當時畫家中的一股清流,選擇迅速退卻。賓虹老人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只接受懂行的知己作為買家,不問潤資的多寡。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昨接吳仲坰君函,聆悉尊處有人詢及拙畫潤例。因近十年來由熟人介紹均可奉答,凡南紙店鋪一概謝絕,如有知音可不計值。”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齒及賜潤,尤為恐皇。訂值鄙意不欲過昂,重在知音,願從低減,以廣流傳。畫既不齊,無妨高下作價。王元章畫梅乞米,唐六如寫幅丹青,未能免俗,可笑,可笑。”

信札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大意是說一個從別人手裡買到他作品的人前來求黃賓虹為畫添上款,黃賓虹便知道自己送給朋友的畫被轉賣了,遺憾道:“知而非真好而樂之者,枉費精神口舌耳!”

按照今天藝術圈的想法,作品被頻繁交易是藝術被認可的象徵,但黃賓虹卻不這麼想,當他聽說自己贈予他人的作品被倒賣時,反而有著相當的挫敗感。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黃賓虹 《山水》 1943年 上海博物館藏

黃賓虹說“五十年後

人們才能懂我的畫”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不在乎普通民眾的稱頌和藝術市場的追捧

無論是以畫會友,還是迴避市場,我們都可以看出,黃賓虹不以金錢作為自己藝術成就的證明,也不以普通老百姓的認可為榮。

他與知己們的交往充實而飽滿,不關心錢財和名聲。既沒有怨天尤人的理由,又沒有落寞淒涼的感嘆,因此絕不會有諸如“五十年後人們才能懂我的畫”的預言,畢竟這樣的態度是黃賓虹一生的選擇。

黃賓虹曾評價清代的“王石谷(王翬)熱”為“收藏富有者,侈談真贗”。

在今天的輿論和市場中,“黃賓虹”成了話題和符號,在市場作用和輿論推動下,黃賓虹沒有意願進入市場的行為變成了“生前落寞、死後火爆”的定位,拍品價格早已遠遠超越其本身價值。一味抬高名家畫價,卻不問作品的好壞真偽,實在是助長藝術市場價格泡沫化。

黃賓虹的人生選擇:稱頌、市場的追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順其自然

黃賓虹 《山水》 1954年 浙江省博物館藏

本文改編自《中國美術》2018年第1期

陳都《不能讓偽史助長藝術市場的價格泡沫——以“黃賓虹熱”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