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決定干環保到拿下77億大單,它只用了6個月

從決定幹環保到拿下77億大單,它只用了6個月

今年年初,三峽集團宣佈進軍生態環保行業,半年後(7月30日),拿下環保第一單,77億。

三峽集團的這則鉅額訂單新聞成為近期環保行業熱議的焦點。

我們先來看看這次三峽集團中標新聞的具體信息:

項目名稱:中標九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系統綜合治理一期項目

金額(測算):769947.57萬元

聯合體信息: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牽頭人與信開水環境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中標

具體項目信息:

(1)芳蘭區域汙水處理綜合治理一期工程

(2)白水湖區域汙水處理綜合治理一期工程

(3)九江市中心城區長江排水口汙水綜合治理工程

(4)八里湖賽城湖控制樞紐工程

(5)兩河(十里河、濂溪河)流域綜合整治工程

(6)環賽城湖區域汙染控制及生態化改造工程

其它信息:

本項目合作期為20年,其中建設期2-3年,採用PPP模式運作

對於77億大訂單的驚愕之餘,三峽集團的雷厲風行更是讓人驚歎!從入門到拿下77億訂單,僅僅用了6個月。三峽集團為何有如此能耐?

01

半年前的決定

去年三峽集團完成了混改,面向社會引進了50億的外部投資。改制後的三峽集團視野更加開闊。面對當下國內環保行業的爆發態勢,在眾多國企、央企中,三峽集團不算是出手早的,但出手一次就能解決問題。

今年年初,三峽集團正式宣佈進軍環保行業,並將組建自己的生態環保集團。

這不僅僅是一個戰略的宣佈,三峽集團在環保這件事上已經考慮的非常清楚。從官方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發力點:

將在沿江11省市全面推廣廠網河(湖)一體、泥水並重等模式,進而全面開展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的重點關鍵性工程建設,策劃參與三峽水庫、洞庭湖、鄱陽湖、長江口等重要水域“三水共治”重大關鍵性工程。

02

三峽集團的實力

三峽集團是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屬於國務院直屬單位,中國水電行業的領軍企業,目前坐擁7000億巨量資產。三峽集團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電企業和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

通過多年的經營,在擁有巨量的資產的同時,三峽集團保持了

極低的資產負債率,這在央企裡簡直是“控槓桿”的典範。憑藉這一優勢,在2017年,在金沙江又新建了規模相當於兩座“三峽電站”的梯級水電站,並且每年從國際市場拿到50億元利潤。

在發展模式上三峽集團的和格力集團很像,一家是央企,一家是民企,但二者都是技術驅動,同時又都保有超出一般企業的現金流,企業發展的非常穩。

不僅在國內領跑水電發展,三峽集團同時也在國外成功開闢了新市場,這和那些經常被大家調侃的、只會窩裡橫的企業比起來要爭氣的多。

發展至今,三峽集團無論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上,還是企業的實際經營上,都已是央企軍團中的佼佼者。

03

央企吃蛋糕的正確姿勢

近幾年來,殺入環保行業的國企央企不在少數,這些“國家隊”成員被行業內的人調侃為“野蠻人”,

有錢、有資源。

面對這部分強勢的外來者,環保行業的民營企業,特別是本來排在行業前列的規模較大的環保民企,有種被欺負的感覺。因為“國家隊”的突然降臨,拿走的都是規模較大的工程,而這部分工程之前都是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在做,所以火藥味很濃。

特別是PPP的興起,相比“國家隊”在PPP戰場的如虎添翼,民企在PPP的戰場上從春風得意到集體遭遇滑鐵盧,現在已經有些迷失了。

所以,這些早期殺入環保行業的“國家隊”更像是拿走了本該屬於民企的蛋糕,而且在很多戰場大敗民企。

無論從硬實力還是掌握的資源角度來講,三峽集團都是央企裡最適合做環保的企業。但三峽集團進軍環保行業姿態和其它國企央企不一樣,它更沉得住氣,更像是一個冷靜思考者,在目睹了整個行業野蠻生長的階段後,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央企都是有使命的)。如果說早期進入的“國家隊”是在搶環保行業(民企)的蛋糕,那三峽集團的環保之路更像是自己新做了一塊大蛋糕,吃相上要優雅許多。

三峽集團的在進軍環保行業時的表態:

環保產業雖然不是三峽集團的傳統主業,當前瓶頸問題和實際困難仍然很多,但責任在肩、時不我待,等、靠、要的思想絕不能有。我們正在加緊籌建生態環保公司、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生態環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機構,以此作為三峽集團參與長江大保護相關事業的項目實施主體。

這體現了一個央企的價值和擔當。

三峽集團的視野更大,從表面上看,它仍是拿走了環保行業的蛋糕,但這塊蛋糕更像是在三峽集團的推動下,開發出了的新蛋糕。也就是由長江大保護帶來的一系列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這事在他做之前,沒企業能做,至少是沒企業能很好推動此事的落地。

04

面對大體量環保工程,民企的機會在哪裡?

從總量上來看,長江大保護這塊蛋糕和黑臭河都屬於巨量市場,但二者有一個顯著的差異。全國黑臭河數量有2000多條,而長江只有1條。黑臭河工程單體數量較長江大保護來說要小很多,所以民企有能力參與,這部分也是目前民企活躍的重點領域。

但從工程的全局角度,長江大保護體量大且一體性強、事情之重要必須由實力較強的央企牽頭(現實情況如此),其他企業無論是綜合資質還是資金實力都不足以牽頭和保障此事的高效運行。

在長江大保護這件事上,三峽集團的牽頭是一件好事。畢竟有人去推動這件事,整個行業都會跟著受益。

有人說三峽集團沒技術是外行,做不好環保行業的事。

照此邏輯,小米沒芯片技術,做不好手機;喬布斯不懂觸屏技術,做不了智能手機;嘀嘀打車沒出租車,做不了出行;吉利沒有發動機技術,做不了汽車。但現實是他們做的很好,甚至把市場做到了國外。

為什麼不懂技術的人可以做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活兒?

人類有兩大智慧,一是發明二是管理。發明是做從無到有的事兒,管理(也可稱為整合)是將不同的發明進行連接,從而釋放出更大的價值。

專業分工是人類進步的標誌,也在繼續推動著人類的快速進步。在環保領域也是同樣的道理,做環保不是一定要自己發明創造,整合專業資源同樣可以大有可為。這種通過整合資源進行跨界的案例在現代企業發展中極為常見。

在長江大大保護這件事上,三峽集團開了一個好頭,這件事要想順利完成還需要整個行業優秀的專業公司一同參與。

05

寫在最後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環保事業是一項體量巨大的公共服務,民企、央企陸續入場,但二者在這場環境保衛戰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央企牽頭將會出現在更多的大體量工程項目領域,而民企將會在專業度上為解決問題提供支撐。

所以,思考如何在三峽集團這類央企、國企平臺上做出更多配合性工作,以此來吃到這塊大蛋糕,將會是接下來的重點。

那些平時有著深厚技術積累,解決問題能力過硬的企業在這場浩大的工程中將會贏得更多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