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刺繡藝術

營口地區是遼繡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外來移民的地域不同,逐漸形成熊嶽和營口埠內兩個刺繡文化圈。

熊嶽刺繡 從清雍正五年(1727年)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熊嶽為奉天副都統駐地,駐有滿洲八旗和蒙古巴爾虎旗人幾千戶;又有“隨龍入關”的佟、李、王、趙、何、史等八家旗人家眷回遷到熊嶽、九壟地、歸州一帶。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原吳三桂部下及家眷從雲貴兩省被遣回遼東原籍,部分人輾轉來到遼寧南部。熊嶽遂成為各地旗人聚集之地,各地的刺繡技藝也在這裡匯聚。熊嶽的刺繡既有滿族風格,又有京繡、蘇繡及雲貴少數民族的刺繡遺風;熊嶽北、東、南絕大部分為山東移民,繡品基本是魯繡的翻版。清中期之後,由於滿漢各族長期互相學習,又不斷吸收關內刺繡技藝,特別是大量的文人書畫作為花樣進入繡房,兩族繡藝開始形成新的複合體,即紋樣各異、配線講究、針法多樣、繡工精緻,刺繡藝術達到遼繡的頂峰,目前省內傳世的許多刺繡精品多出自這裡的巧婦和大家閨秀之手。

營口埠內刺繡 形成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年),清末、民初走向繁榮。營口居民多來自河北、山東、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這些地區的刺繡風格對營口的刺繡藝術有很大影響。從目前傳世的繡品看,受京繡影響較深;貼花繡和包繡也有魯繡之遺風,如蔣家槓房的巨幅刺繡棺罩;一些小的配飾、掛件、擺件有顯著的滿族風格;一些繡畫又酷似江浙工藝。據傳清末、民初營口埠內有許多繡莊和家庭刺繡手工業者,他們把繡品作為商品出售,有的繡品價值百金。當時營口是東北相當繁華的商貿城市,這裡的繡品雖鮮有地方特色,但深受廣大工商業者的青睞。

民俗文化|刺繡藝術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yingkouchunqi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