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蓋州風箏

蓋州風箏起源於清代,具有傳統的民俗特點。詩人於天墀的詩《春風》描述的是蓋州風箏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寒消黍谷鶯先覺,暖人花木蝶亦狂,何處兒童閒理線,箏牽紙鳶舞斜陽。”

民俗文化|蓋州風箏

蓋州風箏有大、中、小及微型之分,形制上有硬翅、軟翅、平面、立體、板式、串式、摺疊式、組合式等不同類別,利用花、鳥、魚、蟲和神話人物故事等藝術形象作為題材,體現和適應遼南和東北地區民族、民俗的欣賞習慣。

蓋州風箏製作工藝精巧,且有獨到之處。作坊裡商品風箏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先在紙上畫出草圖或小樣,依據圖樣下料。使用材料城鄉略有差別,城鎮大部分用竹子、農村用秫秸(高粱稈)做骨架。專業製作者在結構上強調精化、合理,竭力避免多餘的材料。將料去表皮、竹黃,小料用油燈或蠟燭、大料用炭火烤製成型,用“叨線”綁紮好後開始裱糊。蓋州風箏大都採用處理好的薄棉“土布”作面料,把膠刷在骨架蒙面部分,待膠稍干時將布蒙上壓實,膠幹後,用刀或剪子將“飛邊”割掉即可。精品風箏的骨架不用綁線捆紮,而是採取類似木工接榫的方法,在骨架交接點處用刀具手工刻槽、卡鉚、膠合,使兩根或兩根以上的竹條重疊交接在一個平面上,沒有突起的感覺,自然交接而不見交叉的痕跡。小骨架在交接處以手工鑽孔,用“竹釘”穿過,用膠粘合,待膠幹後,除去“釘頭”、“釘尖”,用細砂紙打磨平整,呈自然流線型。精品風箏上均有繪畫,如手繪“梁祝”,墨線畫好後,待其乾透,用黑、白、灰色,稍加膠液上色。由於對比合理、適當,風箏色彩豔麗、明快,具有鮮明的個性。又由於面料有一定的厚度,色彩飽和,留空效果極佳。薄棉土布厚重,製作大、中型風箏可以揚長避短。風箏顏色上好後即可拴線,人物硬翅風箏上線與上翅平行,下翅向上攏,自然成三角形,在翅外一點繫好扣後即可。民間自制風箏一般均用秫秸在燈火下烤製成型,糊上較厚的窗戶紙,亦有繪畫,但更多的是用彩紙、彩布。

蓋州風箏是當地鄉土民俗、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由於滿漢雜居的歷史文化背景,蓋州風箏體現了遼南鄉民的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成為中國重要的風箏製作工藝流派之一。蓋州風箏手工技藝具有獨到的民俗藝術價值,曾被稱作“關東派”、“遼南派”、“蓋州派”。2006年,蓋州風箏被列入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文化|蓋州風箏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yingkouchunqi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