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百家姓之「董」氏起源,不了解的可以看一看

董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九位姓氏,在華北、東北和西南比較有影響。當今董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48%,總人口大約在590餘萬。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董”氏起源,不瞭解的可以看一看

董的名義和圖騰:

《說文》:董,鼎董也。草名,原字為董,又名蘱,是一種張苞的香蒲,屬香蒲科植物。這是一種能製作繩索的草,故以董為原始圖騰和氏族名,並創制了族徽,董人所居住的地方稱為董地,董地必定近水系,河名和澤地自然地稱為董水和董澤。古董地在今山西南部運城地區的萬榮和聞喜一帶,至今那裡仍產蘱草。農民也用蘱草做繩索。隨著時間的推移,董人構築了城堡,發展形成了董國,最後出現了董姓。後來董的本義北忽略了,其通用的意義為督查,或專指河名、地名和姓了。

董姓的起源與演變:

董姓的起源主要有兩大支:董姓和姒姓。

第一支出於董姓。顓項之子稱,稱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昊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陸終有六子,後分別發展為六個大部落。陸終的第二子惠連,亦名參胡,董姓。

惠連氏族是一支擅長制草繩的部落,董便是能制繩索的蘱草,惠連氏族以董為圖騰,惠連氏族活動於今太行山南側。惠連之子飂叔安,飂叔安之子為帝舜豢養龍,龍即鱷魚之谷名,蘱草製作的繩索是用來捆綁鱷魚的。帝舜封飂叔安之子於董,稱董父,氏稱豢龍氏。董的古址在今山西萬榮縣南,是夏商時代的侯國。董國臨近其父祖居地山西平陸的吳山,後採為晉國所並,子孫以國為氏。董姓董氏的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姒姓。大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姒姓。禹後為夏王啟,夏王啟封其庶子於莘,今陝西合陽東南。辛、莘古代通用,其後有辛氏。進入西周,其後裔世代為周朝史官,辛甲是周武王的太史,至東周襄王時期有周大夫辛有,辛有之子到晉國任史官;自此以後,晉國有史官之職,並與籍氏一起監督晉典,封地在原董國故地,後裔遂以董為氏,成為晉國舊貴族十一姓之一。姒姓董氏的歷史有2600多年。尋根問祖百家姓之“董”氏起源,不瞭解的可以看一看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來自外族的改姓。自漢至唐,雲貴地區的董姓已成為大姓,雲貴地區的土著董姓後來逐漸同化為西南地區的漢族。據說早在先秦時期,董姓已經向西和向南移民,進入了甘川滇黔廣大地區,與當地土著混居,董姓融人進當地的土著之中,成為土著諸姓之一。因此,我國的董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動。加入董姓群體中的西南、南方和北方外族主要發生的事件有:西漢初期的匈奴族、三國時吳國的山越族、晉朝時的氐族、南北朝北魏時的羌族、唐朝吐蕃人的董部落、五代後梁時羌人、宋朝時的高句麗人等均有董姓人融入漢人之中,清朝時滿洲八旗姓董鄂氏、棟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等全體族人的改漢姓董。致使東北地區多董姓。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董姓漢族。

歷史上董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泰時期,董姓活動主要地區在山西、陝西、甘肅南部、河南地區。到了秦漢,董姓已北擴到河北,東挺達山東,南渡長江越南嶺進入了廣東,東南直抵江浙,西部移民四川。到兩晉南北朝時,甘肅和四川的董姓已繁衍成為大姓,同時向西南的貴州和雲南遷移。進入唐朝,董姓的人口重心開始在滇黔地區形成。宋朝時,董姓向東南地區大批移民,同時西南的董姓進一步得到發展。清朝是東北董姓發育和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康熙時期董姓首次移民臺灣。

宋朝時期,董姓大約近4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四位。董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董姓總人口的22%。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北、山東、河南,這四省的董姓大約佔董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湖南、甘肅、安徽,這三省的董姓大約又集中了22%,全國形成了以贛皖湘、隴西、冀魯豫為中心的董姓分佈區。

明朝時期,董姓大約有42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5%,為明朝第五十五位大姓。棠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董姓人口增長為負值,淨減少了4萬。明朝以前,董姓的主體一直在中原,宋元明時期北方連續不斷的戰爭,使董姓人群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人口銳減。明朝時浙江為董姓第一大省,約佔董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山東,這二省董姓大約佔董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山西、江蘇、河北、江西、安徽,這五省的董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600餘年,董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在東南地區發展穩定,重新形成了江浙贛、魯晉冀南北兩塊董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董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董姓的人口590萬,排在全國第三十九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8%。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董姓人口由42萬激增道590萬,增長了約14倍之多,董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快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董姓人口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遼寧四省,大約佔董姓總人口的38%。其次在雲南、黑龍江、浙江、安徽、山西、四川、湖北、江蘇、甘肅,這九省的董姓又佔了39%。河南居住了董姓總人口的12%,為董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冀魯豫、雲川、東北三塊董姓高密度聚居區。在600年期間,董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強勁回遷,向西的遷移表現很明顯。

董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雲南大部、湖北北端、河南大部、冀京津魯、山西南端、遼寧、黑吉大部、陝西中段、甘肅中南段,董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72%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達2.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8.3%,居住了大約46%的董姓人群。在雲南北端和東段、四川、重慶北部、廣西大部、廣東西部、海南、贛閩北部、湖南北和南兩端、皖蘇滬浙、湖北大部、河南東南、晉陝甘寧大部、青海東部、內蒙古大部、黑龍江北端、吉林西和東兩端,董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36—0.72%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40%,居住了大約44%的董姓人群。尋根問祖百家姓之“董”氏起源,不瞭解的可以看一看

董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董姓的郡望主要有濟陰、隴西、代郡等。董姓的堂號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直筆、良史、豢龍等。“直筆”和“良史”堂號均典出春秋時董狐。董狐是晉國的史官晉靈公無道,權臣趙盾屢諫不聽,並欲殺趙盾,趙盾出逃,其族人趙穿殺晉靈公於桃園。趙盾返晉,董狐不畏權勢,上書曰“趙盾弒君”。孔子稱其為直書不諱的古代良史。

楹聯 重要的董姓楹聯有以下五副:

千秋良史;一代儒宗。

千秋良史;百代儒臣。

天人三策;兄弟五奇。

讀書行路;種杏成林。

春風先入戶;暇日偶窺園。

家訓格言 董必武,湖北黃安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家,為人忠厚老實,一生執著追求革命事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故董必武教育子女的首要原則是:“為人最緊要的是老實二字。”他認為只有這樣,一個人在各方面才有建樹。他對勞動與享福的看法值得年輕人認真學習,他指出:“社會上有一種很陳腐的,甚至很壞的舊觀念就是鄙視勞動,認為不勞動而能生活,生活得比勞動者還好才算享福。革命了,必須糾正過來,我們應該以勞動而生活為光榮,除了疾病老弱不勝者外,不勞動就不得食。”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董姓歷代名人235名,佔總名人數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位;董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54%,排在第四十六位;董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43%,排在第五十二位;董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44%,排在第五十四位。

歷史上著名的董姓人物有:春秋晉國史官董狐;秦末項羽麾下大將董翳;西漢哲學家兼經學家董仲舒;東漢洛陽令董宣;三國蜀名臣董允,醫家董奉;北朝北魏外交家董琬;唐朝宰相董晉,琴家董庭蘭;五代南唐畫家董源;北宋金國戲曲作家董解元;明朝名將董邦政,畫家董其昌;清朝文學家董說,畫家董邦達;戲劇家董每戡,語言學家董同龢,甲骨學家董作賓,心臟病學家董承琅。

董姓血型:

董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3.1%,A型佔28.6%,B型佔29.3%,AB型佔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