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某樣物品特別「依戀」怎麼辦?

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

堂主有話說

都說兒童有物質依戀的現象,也就是:有的孩子特別喜愛某樣東西,隨時隨地地帶在身邊。可大家知道嗎,其實很多成人也有著這樣的情形。

人在缺乏某種心理補償時,在有意識或下意識中,往往會找一個替代物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

當這個替代物產生的心理暗示能帶來某種滿足和愉悅時,人就會對這個替代物產生依賴感。

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安全毯現象”(人從高處往下跳時,如在地上放一塊毯子,對人可起緩衝和保護作用),又叫“緩衝墊作用”。

如有的人緊張時喜歡抽菸,其實煙本身並無消除緊張的功能,只是他的心理在起作用;有的學生在考試時需家長在外面陪著才塌實,其實沒有大人陪他照樣能考好。

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

基本上可以判定,

成人的物品依戀源於童年。

無論是娃娃,還是玩具,或者孩兒她媽的大胳膊(我家外甥女就愛這口),都是孩子不安、焦慮,追求安全慰藉的物化投射,最有代表性的就要算:safety blanket。

孩子喜愛某種玩具,並不等於放棄對其他玩具的興趣,正常情況下也不會影響其他的活動。

特別是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興趣還未分化到對某一物品或活動如醉如痴的程度,而是對周圍一切有著廣泛的興趣,易被新異刺激所吸引,能夠接受成人的開導與幫助。

因此,有物品依賴行為孩子的家長不要過度擔憂,行動上不要採取過激的做法,如硬性拿走孩子依賴的物品等等,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儘管有時奏效,但更多的情況下是事與願違。

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

什麼是孩子的“安慰物”

很多兩三歲的孩子會有個特別喜愛的物件,通常是毛絨或布藝玩具、小毛毯、小手絹、小揹包等,我們稱之為“安慰物”。

這些安慰物已經不僅僅是物品了,孩子甚至會跟這個安慰物煞有介事地聊天,彷彿那是他的一個親密夥伴。

孩子的安慰物一般都有個共同的特點:柔軟、溫暖。這種柔軟、溫暖的物品能帶給孩子安全感,給他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

安慰物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的過渡物,它甚至可以部分地替代媽媽的“功能”。

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若有個安慰物在手,孩子的內心會安定許多。

尤其進入陌生環境,與陌生人相處時,這個安慰物對孩子來說更是至關重要。

“安慰物”是個很大的問題嗎?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內在的安全感建立得越來越好,內心越來越強大,他們會逐漸擺脫對安慰物的依賴,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孩子依賴安慰物只是個階段性的情況,一般不用管,耐心地等待他慢慢擺脫依賴就好了。

單純的禁止會引發孩子心理上的壓抑,孩子常會坐臥不安,發脾氣,或引起其他的不良反應。

因此,如果要想改變孩子的物品依賴行為,首先要去嘗試瞭解孩子是否有心理癥結,採取適宜的方法,不可操之過急。

父母要做的是先接受這種現象,然後尋找源頭和方法,最關鍵的是在實施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詳細的計劃。

研究表明,中國家庭中,大多數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不會太高,成長在家庭關係良好、夫妻恩愛,爸爸媽媽給予孩子足夠關注與愛的家庭,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更低,有的孩子甚至根本不需要安慰物。

相反,處在家庭關係混亂、衝突頻繁,孩子被關注度比較低的家庭,因為無法從爸爸媽媽身上獲得足夠的正面能量,孩子安全感建立不好,他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會更高。

總之,當孩子有了安慰物,其實沒什麼大不了,隨他去好了。

如果我們不接受孩子的安慰物,也別想著要快刀斬亂麻地逼迫孩子擺脫安慰物,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不僅會導致孩子內心的擔憂和恐慌,還會強化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

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孩子对某样物品特别“依恋”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