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嫦娥奔月》1920年唱片錄音,珍貴

京劇《嫦娥奔月》已有近百年曆史,是梅蘭芳先生1915年創作的第一部古裝歌舞劇,對奠定梅派京劇藝術風格具有重要作用。本劇取材於人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古典民間神話“嫦娥奔月”的故事。梅蘭芳將中國民間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與京劇藝術的表現形式巧妙結合,實現了古典文學內容與京劇藝術表現形式的完美統一。

時在1915年農曆七月七夕,梅蘭芳演畢應節戲《天河配》,邀請眾賓朋共赴飯館就餐。席間,名士李釋戡先生說:“眼看要到中秋了,我們有一個現成而又理想的嫦娥在此(指梅蘭芳),大可以編一出中秋佳節的應節新戲。”大家一致贊同。性急的齊如山先生立即接著說:“我們要幹就得認真地幹,現在離中秋只有40天,不過嫦娥的資料太少,要大家多出出主意。”李先生說:“書上的嫦娥故事,最早只有《淮南子》和《搜神記》裡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我們不妨讓嫦娥當作后羿的妻子,偷吃了丈夫的靈藥,等后羿向她討要葫蘆裡的仙丹,她拿不出來,於是后羿怒打她,她就逃入月宮,但是進月宮後嫦娥要有幾個歌舞場面,才能吸引人。”哪知第二天,齊先生便草草打出一個簡單的提綱,由李先生擔任編劇,大家再斟酌修改,劇名就定為《嫦娥奔月》。隨後,大家議論進入月宮後的嫦娥該是怎樣打扮。經過商討,認為可以古畫中的仕女裝飾,作為這出古裝戲的藍本。在服裝和頭飾解決以後,開始排出演員表:梅蘭芳自飾嫦娥、李壽山飾后羿、俞振庭飾吳剛、謝寶雲飾王母、李敬山飾兔兒爺、曹二庚飾兔兒奶奶,並由路三寶、姚玉芙、朱桂芳、王麗卿飾四仙姑。角色確定,通過彩排,於當年農曆九月二十三日,在北京吉祥園正式上演。

梅蘭芳初上場,仍按傳統戲中的青衣打扮,穿帔衣,梳大頭,當丈夫后羿向嫦娥索要王母賞賜的仙丹靈藥,嫦娥已經偷食,只好支吾應付。后羿不由大怒,痛責嫦娥,嫦娥無奈只得逃走,梅蘭芳先悶簾唱西皮導板:“凌霄馭氣出凡塵”,上場接唱快板跑圓場,后羿緊追不捨,嫦娥奔到天上月宮,趕忙跳入桂府宮門,受到在此看守的吳剛迎接,后羿用箭射之無效,終於迴歸人間。

梅蘭芳再次上場,即著新制作的古代仕女裝飾。此時嫦娥已是月宮仙子,梅蘭芳手抱花鐮,鐮後掛了一個花籃,冉冉前行,表明嫦娥已奉王母娘娘之命,採擷百花,釀成仙酒,以祝中秋佳節。梅蘭芳將花籃放在臺中心,起始表演“花鐮舞”。他用6句西皮慢板,表現嫦娥採花的過程:有的花鮮妍明豔,有的花將要盈盈垂地,有的花高接雲端,須用花鐮杆伸上,做出高攀花枝採花之姿。梅蘭芳隨唱隨舞,十分扣人心絃。

嗣後,嫦娥與眾仙在廣寒宮設宴,慶祝一年一度的佳節來臨,宴畢,眾仙散去,歡樂的景象頓然消失,嫦娥更衣遙望下界,只見下界芸芸眾生慶賀團圓,她不禁感到廣寒宮的寂寞清冷,竟然動了凡心。梅蘭芳此處安排了一段“袖舞”,詠唱的是南梆子,眼前閃現的是人間夫妻,鮮瓜旨酒慶佳節,或是一家並坐共歡笑,興高采烈,融洽無間,怎似廣寒宮的清寒,有誰知曉?梅蘭芳歌舞之後,不覺悲從中來,走近臺前,再念兩句,點出題旨:“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隱詩)遂徐徐離去舞臺。

京劇“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嫦娥奔月》1920年唱片錄音,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