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首楞嚴王法門的廣大、圓滿、殊勝之處

淨界法師:首楞嚴王法門的廣大、圓滿、殊勝之處​ 我們看“稱歎法益”。

那麼這個法門有什麼好處呢?先看“法門殊勝”。

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無上圓頓之旨歸,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法門,摧魔外之實相正印也。

這一段蕅益大師以教、理、行——教經、理經、行經,來讚歎首楞嚴王三昧。

首先,從教法說,它是一代時教之精髓。佛陀一代時教,不離戒定慧三種教法,但這三種教法完全具足的,很少很少。有些偏重戒,有些偏重定,有些偏重慧。蕅益大師說,其實《首楞嚴王經》是整個大乘戒定慧的總合,而且它的戒定慧是相輔相成的。蕅益大師說,沒有出世的妙戒,決無出世的定慧。你沒有好好持戒,你絕對不可能成就定慧。但是沒有出世的定慧,並失出世的妙戒。一個人沒有智慧,你的戒也不會持得很清淨。因為你破見以後,被天魔外道所誘惑,你遲早還是破戒。所以這個戒教二門、戒定慧三學,在本經當中是互含互攝的,相互幫助的。這個地方等於是把大乘的戒定慧的相互關係講得很清楚,是整個一代時教的精華。

第二個,從理上說,“成佛作祖之秘要,無上圓頓之旨歸”。這個講道理,道理就是我們的心法。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心地法門。你看我們同樣在拜佛,我們這一念心同樣在憶念佛陀,但是功德不一樣,因為你內心當中的“道”不一樣。有些人的道很圓滿,有些人的道是有偏差的,所以你得到的功德也有所偏差。


禪宗講心中最重要的道就是兩個方向: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麼本經當中,就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其實這個道都一樣,你要能夠在因緣當中保持不變;在不變當中又隨順因緣去積功累德;積功累德當中,又能夠保持不變。

懺公師父講一句話說:“依體起用,用還照體。”這個就是你無上的心法。整個成佛作祖,整個無上圓頓止觀的無上心法,都在本經當中,就是你的心地法門——“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講到“理”。

第三,“行”——“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法門。”本經不但是道理講得清楚,它修行法門講得非常詳細,告訴你應該要怎麼樣去修學。首先你要有基礎,蓋房子你先打地基。第一個,你的菩提心是不是發起。第二個,你說你要去修行,你知不知道你今天要對治誰。“誒,我修行我就不吃飯。”問題不是吃不吃飯,這跟色身沒有關係。你要知道這個賊在哪裡啊!所以它整個修學,從道前基礎、二決定義到怎麼樣修正行、怎麼修助行,包括在修行過程當中有什麼樣的魔境出現、要怎麼辦,以及這個回家的路有很多東西會誘惑你,你應該怎麼對治,都講得很清楚。


古人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看完,你大概不太需要親近善知識了。從你現在妄想的狀態,要怎麼樣回家,佛陀講得清清楚楚。你回家的過程當中會遇到什麼事情,你應該怎麼辦,講得非常詳細。這是法門的完整性。

總而言之,是“摧魔外之實相正印也”。古德說,《楞嚴經》是末法時代的照妖鏡。《楞嚴經》一看完,你自己修行綽綽有餘。你看別人修行,一看就知道這個人修行對不對了。一個人修行有偏差,你看《楞嚴經》你就知道。哦,這個人修行專門不吃飯的——《楞嚴經》裡面有講他為什麼不吃飯,講得很清楚;這個人修行他不睡覺的——你一看《楞嚴經》就知道他怎麼樣怎麼樣。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楞嚴經》這個鏡子一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個跑得掉。它是摧毀天魔外道的實相正印。這是講到首楞嚴王法門的廣大、圓滿、殊勝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