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到底怎麼來的,哈哈哈哈哈,你是不是想歪了?

瓜田李下是個熟得不能再熟的詞兒了,電視劇裡經常說。說到這個詞,每個人都知道是指男女之間的嫌疑。用到了這個詞,大概是男女雙方都已到了有口難辨的境地了。

可為什麼是“瓜田李下”這個詞兒呢?這和男女之事又有什麼關係呢?

瓜田李下到底怎麼來的,哈哈哈哈哈,你是不是想歪了?

不懂就問,這是個好習慣,於是我趕緊找個“明白人”問問。

“明白人”一臉嚴肅地告訴我:這是個老詞兒,很早就有了。古時候農作物沒那麼多。什麼辣椒茄子、玉米紅薯之類,都是後來才到中國的。以前大概只有種瓜的瓜田和結李子的李樹多。

那時候的農村男女估計也沒什麼太多的地方去,轉來轉去不外乎就這點地方。瓜田的意思大概和鑽瓜棚差不多,至於李樹,枝繁葉茂的李子樹下,古人也浪漫啊。不能想,畫面太美,實在連想都不敢想。

看著“明白人”說的都快流口水了,我也就深信了,還差點出去批發。幸虧多個心眼兒又查了查。一查嚇一跳,原來兩回事。

瓜田李下到底怎麼來的,哈哈哈哈哈,你是不是想歪了?

“瓜田李下”其實出自漢朝劉向的《列女傳》。原話可不只是四個字,原話是:“經瓜田不躡履,過李園不正冠。”後來漢末曹植寫《君子行》,也寫到: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這裡面意思呢,都是說瓜長在地上,如果你在瓜地裡整理鞋子,別人會以為你是在偷瓜;而李子長在樹上,如果你在李子樹下收拾帽子,別人會以為你在偷李子。所以在瓜地裡低頭彎腰弄鞋子,在李子樹下抬頭伸手弄帽子,都是惹人猜忌有嫌疑的事。後來人省事,慢慢把這一句完整的話語精煉成了四字成語。就是我們常說的“瓜田李下”了。

瓜田李下到底怎麼來的,哈哈哈哈哈,你是不是想歪了?

順便說一句,這個瓜肯定不是西瓜。內地有西瓜大概是五代和宋之後的事。不論劉向還是曹植,都算是漢朝人,自然不會有西瓜。這個瓜大概指的是甜瓜或菜瓜之類的本土作物。

瓜田李下到底怎麼來的,哈哈哈哈哈,你是不是想歪了?

這都哪跟哪啊,差點“驢唇不對馬嘴”的弄擰了。

我猜肯定不是我跟“明白人”這麼想。你別笑,就說你呢,舉著手機跟真的一樣。聽到瓜田李下,你是不是也想成“鑽瓜棚”了?

瓜田李下到底怎麼來的,哈哈哈哈哈,你是不是想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