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巴彥淖爾——多姿多彩的烏拉特飲食文化

听见巴彦淖尔——多姿多彩的乌拉特饮食文化

多姿多彩的民族飲食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部落屬傳統遊牧民族。歷史和經濟,地理和氣候等諸多因素讓烏拉特的飲食文化既豐富多彩又獨具自己部落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烏拉特後旗,走進民族特色濃郁的蒙餐世界,領略烏拉特後旗民族飲食文化帶給人們的那份激情,見證烏拉特後旗民族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

崇尚自然的烏拉特後旗人對牛羊的宰殺、烹製、食用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習俗和講究。因而在飲食中也獨具民族特色。羊背子〔烏查〕是祭祀、祭典、宴賓待客的特色大菜,屬烏拉特飲食中最高規格的豐盛大餐,也是烏拉特後旗人招待、宴請親朋好友的最高禮節。烏拉特後旗民族飲食中的肉食品分溼肉、乾肉、燻肉等。溼肉就是新鮮肉,乾肉是每年秋季儲肉時,把牛羊肉去骨割條,掛在通風遮陽高處,讓其自然風乾。此肉放置多年也不會變質,特別是牛肉風乾後,放置久了還有祛病保健的功效。烏拉特後旗人有:綿羊肉放久是毒藥,牛肉放久成良藥的說法。在出遠門或尋找走失的牲畜時,烏拉特人也有把風乾肉搗成碎末,製成肉鬆,以方便攜帶。燻肉是把肉分塊抹鹽,放在烈日下暴曬或用柴火、牛糞火燻烤。夏季肉食充足時,為防止肉食腐爛變質多用此辦法。另外還有炒肉、醃肉等多種肉食食用方式。

除傳統飲食外,生活在烏拉特後旗牧區的牧民們還結合當地的食物原料,製作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烏拉特後旗民族飲食在保留傳統的同時,十分注重與漢族飲食的兼容,並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隆重熱烈的“烏查”宴。

听见巴彦淖尔——多姿多彩的乌拉特饮食文化

廚師現場熟練的分解羊背宴

烏查,又稱“術斯”俗稱“羊背子”。是烏拉特後旗民族飲食文化中規格最高的宴賓待客大餐。烏查又有供品、禮品、席宴之分。烏查大餐從選材、宰殺、煮制、食用有著一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習俗講究。製作烏查的綿羊必須體大肥壯,而且年齡適中,特別是羊尾巴要圓潤肥大美觀。

烏查羊在宰殺前要焚香禱告,致頌禱詞。宰殺人要技藝精湛,決不能出現皮面破損和骨頭折斷等現象。煮烏查時,掌握火候十分重要。標準是熟而不爛,脆而不硬。煮烏查很少添加其它調料,只放入適量的鹽,儘量保持和體現羊肉的原汁原味。

烏查裝盤時牧民們一定要體現羊的完整性,並以奶酪,奶皮,黃油,紅棗,糖果裝扮。烏查上桌時牧民們還要詠頌讚詞,品嚐奶油〔德吉〕。這些講究主要是為了表達喜悅之情,崇敬之意,烘托氣氛,把客人的情緒推向更高,把客人的胃口調至更好。烏查在客人食用之前,要在每個部位割下一小塊投入火中,表示先敬天地火神。由於烏查是把全羊獻給客人食用的,主人一塊不留,因此客人在食用前,要由長者或主要貴客取出脊椎和軟肋部分,回贈給主人。

听见巴彦淖尔——多姿多彩的乌拉特饮食文化

烏拉特後旗民間藝人為羊背宴唱祝讚詞

在享用烏查時,牧民們為了烘托氣氛還會歌舞助興。伴著銀盃哈達,蒙古長調,讓你充分感受蒙古民族熱情、奔放的豪爽性格。

烏拉特後旗的奶食品豐富多采,風味獨特。分別以牛、馬、駝、羊奶為原料,有未經發酵的奶豆腐、奶皮子〔烏日莫〕奶酪、黃油、白油。有經發酵後連續躉搗,使油乳分離後製成的阿如拉、呼如達〔酸奶酪〕,毫日麻格〔奶渣子〕。僅奶酪就有幾十種形狀和口味。最後的奶酸水經蒸餾而成奶酒〔阿爾扎〕,經二次蒸餾就成了二鍋頭〔胡爾扎〕。奶食品製做時可根據愛好加一些紅白糖,增加奶食品的口味和營養價值。

不同的牲畜的奶食品風味各有不同。兌奶茶以綿羊奶為最好,做黃油則以牛奶為上,做奶酪非駝奶莫屬,馬奶酒更是與眾不同,別具風味,且對胃病、肺病和風溼性腰腿痛有一定療效。由於近年來人們對民族食品相當看好,所以烏拉特後旗牧民製作的風味獨特的民族食品備受人們的喜愛,成為饋贈親友、美味佳宴的首選。

听见巴彦淖尔——多姿多彩的乌拉特饮食文化

《聽見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Fm107 Am1170)2018年5月2日推出大型系列廣播專題節目《聽見巴彥淖爾》,全天6個時段播出。 節目由資深播音員朗讀講述,後期由專業人員進行製作 。節目將全方位、多角度講述巴彥淖爾市人文、歷史、地理標識、風土人情、著名景點、特色產業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的亮點及其背後的故事。通過發揮廣播優勢 ,讓更多人瞭解、感受巴彥淖爾的獨特魅力。

听见巴彦淖尔——多姿多彩的乌拉特饮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