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揭祕:1979年越南的對華軍事戰略

話說1979年,對於中越之間可能爆發的戰爭,越南領導集團是早有準備的。他們不但在政治上越走越極端,投靠蘇聯侵柬反華,同時在軍事準備上也是搞得紮紮實實的。早在1977年,中國還在繼續援越,越南就開始在中越邊境集結武裝部隊。當時越北地區多年作為大後方,越軍只有一個一軍區,主要應付沿海和老撾方向,衛戍任務並不重。從1978年7月起,越南將中國作為了戰爭假想敵,隨即從一軍區中又劃出了二軍區,以一軍區防衛中國廣西方向,二軍區防衛中國雲南方向。同時向兩個軍區增調數個作戰師的部隊,加強北方邊境各省、市、縣的軍事力量,並組織省隊、獨立團、獨立營、民軍等地方武裝和設立武裝公安屯,又在中越邊境各省推行“淨化邊境地區”計劃,清洗地方和軍隊中的華僑,驅趕華僑回中國等展開一系列動作,加快推進了對中國的戰爭準備。

對越反擊戰揭秘:1979年越南的對華軍事戰略

越南對於和中國開戰的總的軍事方針是:“一線堅守”,“一線取勝”,“獨立作戰”,“以少勝多”。要說越共領導人黎筍和越軍總參謀長文進勇、副總參謀長黎仲迅等越軍高層也是久歷戰陣,是瞭解解放軍擅長集中優勢兵力,正面進攻,兩翼迂迴,穿插突破,運動殲敵的傳統戰法的。越軍搞這種“一線堅守”,“獨立作戰”的東西,是很容易被中國軍隊一點突破而分割包圍的。而且中越兩軍數量相差極大,越軍的反攻兵力有限,還談什麼“一線取勝”,“以少勝多”呢?這種軍事戰略豈不正中中國軍隊下懷?

說來黎筍等人也是無奈。軍事戰略的選擇必然是和兵要地誌緊密相關的。從地理上說,越南國土呈狹長條狀,兩頭寬,中間窄。北部中越邊境是國土最寬處,全長有1300多公里。首都河內孤懸北部,離中越邊境不過170公里。這種地理形勢在軍事上說就是正面壓力大,內部縱深小,一旦被邊境突破就難有迴旋餘地。而且在長期的抗美救國戰爭中,越南的主要工業基地都建在鄰近中越邊境的地區,一旦開戰就可能受到嚴重損失。越南經濟窮困,這點損失也是極為傷筋動骨的。從政治上說,首都河內離邊境太近,如果有失將極為打擊越南的國際形象和越軍的戰鬥士氣,代價太大。從軍力上說,越南陸軍雖然有近100萬人,架子很大,但其中精銳的作戰部隊不過2、30萬,而且還有大部分陷入了柬埔寨戰場,遠水不解近渴。能用在越北地區的不過10萬餘人,並且作戰師較少,主要是地方軍和公安,既要保衛首都,還要保衛比較重要的城市和經濟基地,實在是捉襟見肘。對越南有利的方面也有,越北地區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巖洞眾多、公路稀少,大兵團難於展開,利於防守,不利進攻。因此,為保衛重要城市和經濟基地,黎筍等人主張不能搞誘敵深入,而必須進行“一線堅守”,“不能讓敵人深入我國土,要保衛每一寸國土”,要在邊境就將中國軍隊擋住。

對越反擊戰揭秘:1979年越南的對華軍事戰略

只要“一線堅守”住了,就能為“全國轉入戰時狀態爭取時間”。越軍高層認為,中國軍隊人數雖然比越軍多,但武器差,戰鬥力不強。越南可以“發揮綜合力量,進行全民戰爭”。越軍主力316師的創始人、總政治局主任朱輝珉就主張,要“從第一線打敗敵人的戰略決策出發來策劃生活和防禦、經濟、國防、思想和組織”。這是一種總體戰的構想,堪稱“全民皆兵”。企圖是以地方部隊和民兵齊上陣,在邊境一線擋住中國軍隊,爭取了時間,下面就要越軍的機動主力來進攻了。在積極防禦的同時,越軍高層強調要“主動進攻,積極消滅敵人”。集中主力機動作戰師,迅速轉入反攻,收復失地,將中國軍隊趕出越南國土,進而將戰火延伸到中國境內,佔據有利地區,建立新的防線。此即為“一線取勝”。

那麼為什麼要“獨立作戰”呢?首先就是邊境線太長,進攻間隙大而防衛密度小,防線側翼暴露,守軍容易被分割包圍,堅守各處必須都要具有獨立作戰的能力;其次是越軍在一線能展開的作戰部隊不到10個師,其他的只好用地方部隊和民軍填上去,而山嶽叢林地區交通不便,部隊難於機動,在兵力使用上宜採用小群分散的形式,要能各自為戰;三是縱深空虛,能用於機動作戰的兵力也不多,部隊進退騰挪間要能應付各種複雜情況。因此,越軍高層強調各個戰鬥單位要“獨立作戰”,堅決拖住中國軍隊,從各個方面沉重打擊中國軍隊。越軍還有一個著名的口號:“為了打敗北京,要做到每個人是一個戰士,每個鄉是一個陣地,每個縣是一個堡壘,每個省市是一個戰略地域。”

最後是“以少勝多”。黎筍等人認為,越軍的總兵力比中國軍隊少,但單兵戰鬥力強於中國軍隊,游擊戰術高超,只要發揮越軍的長處,高效地利用攻守形勢,就能戰勝中國軍隊。越軍高層就多次反覆向部隊強調,要“善於以小勝大,以質量勝數量,善於以少數打多數,同時又合理地集中力量以多打少,以最少的力量和戰爭手段奪取最大的勝利”。在戰術上,採取以游擊戰為主,輔之以陣地戰和反擊戰,根據不同的地形條件和作戰任務,靈活運用各種作戰形式,最後“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贏得戰爭的全面勝利。

對越反擊戰揭秘:1979年越南的對華軍事戰略

總的來說,一旦爆發戰爭,在從國境線至縱深20公里範圍內,越軍就以地方部隊、公安部隊和武裝民軍憑藉既設陣地、有利地形和多重火力堅決固守,阻擊和殺傷中國軍隊於邊境;在20-50公里縱深範圍內,以作戰師機動出擊,利用一線越軍堅守爭取的時間,將部隊展開實施機動防禦和進攻作戰,進而徹底打垮和消滅中國軍隊。這種以遊擊、陣地和反擊相結合的戰法,進行持久作戰,耗光拖垮敵人,是越軍在長期的抗法、抗美戰爭中練成的得意戰法。可以說,越南領導集團的軍事方針是弱勢小國對抗強勢大國的不對稱戰法,有歷史上的成功經驗為依託,是越南人當時的必然選擇。法國和美國都敗走了,加上有蘇聯的戰略支援,中國還能怎麼樣!

那麼實戰結果如何呢?

綜觀越軍在1979年戰爭中的戰略戰術運用,確是精心設計,本土有利,全民皆兵。戰爭初期,也給中國軍隊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然而,越軍的作戰方針有其死穴,就是戰略上想象得很好,但力量不集中,運用不恰當,組織未有力,連堅守防禦都做不到,更不要說還想反攻倒算了。戰術上則過於依賴地形與陣地,很少實施機動反擊,實行的是消極防禦;強調獨立作戰,通常不以兵力互相支援,結果被各個擊破;火力分散配置,部隊之間協同差,遠戰火力弱,攻擊能力差,難以抵擋擁有強大炮火優勢的中國軍隊大兵團進攻;雖然擅長游擊戰,但在中國軍隊的兵力、火力優勢面前,無法逆轉戰爭大勢;最根本的一點,越軍面臨的是其前所未見的大兵團作戰方式,無論在戰爭準備上還是戰場心理上都遠遠未能適應,戰略上過於消極導致戰術上的被動保守,戰役指揮上也與中國軍隊差了幾個數量級,最終只能是一敗塗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