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評價錄取:如何兼顧自主與公平

綜合評價錄取:如何兼顧自主與公平

晨霧/ 轉帖

綜合評價錄取:如何兼顧自主與公平

在此次北京公佈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最引發熱議的是一個數字:60%。

北京市提出,將充分借鑑其他省份的經驗,在部分高校探索開展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改革試點,綜合評價錄取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面試成績、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高考成績佔比原則上不低於總成績的60%。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院校範圍。

這一比例引發了巨大關注。有人認為摒棄了僅憑考分錄取的單一向度,向素質教育又前進了一步;但也有家長認為,這種錄取模式,尤其是變數較大的“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會催生招生黑幕。

實際上,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改革並不是北京的首創,此前已在第一批試點進行。浙江作為最早開始“三位一體”招生的省份,已進行了多年探索。上海也在2015年,開始了綜合評價試點的嘗試。

一個可見的趨勢是,裸分進入北大清華的學生越來越少,綜合評價錄取、“三位一體”招生的比例逐漸增大。清華大學招生辦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不排除未來在浙江全部採用‘三位一體’招生的可能。”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證招生的公開與公平,是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需要解決的問題。

1:1.5的測試名單

2014年9月,國務院公佈《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選擇上海和浙江作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地區,兩地將率先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

所謂高考綜合評價錄取改革,是指在統一高考成績公佈後,按事先公佈的比例,從高分到低分排序,確定參加學校測試的名單。通過開展面試或技能測試為主的學校測試,並參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決定最終錄取名單。

2015年,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率先在上海探索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兩校規定,根據高考成績,按院校專業組招生計劃數的1.5倍,確定入圍面試考生名單。

面試這一環節中,復旦大學採取的是專家、考生多輪一對一面試模式,上海交大則採取考生與專家一對多兩輪面試。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招辦主任丁光宏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說,兩天面試,該校共出動具有六年工作經驗以上的正教授400人次參加考核,學生需提交包括自述、入學申請、專業興趣和各種獲獎證書等材料,再經過5名教授共75分鐘的一對一面試。從看材料到面試,每位學生共有150分鐘接受教授們的審閱,這差不多是國際一流大學普遍審核時間的十倍。

為了公平起見,專家、學生均於當天由紀檢人員隨機抽籤分組,面試過程中手機與網絡信號全部屏蔽,面試結束後每位專家獨立評判打分,預錄取結果將公示並接受監督。復旦大學還將面試現場全程錄像,長期留存以防爭議。

最終能決定是否錄取該學生的成績中,統一高考成績佔60%、校測(面試)成績佔30%、考生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10%。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陸靖告訴媒體,這樣的招生機制在評價標準上,旨在探索評價學生專業潛能的科學方法,以及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辦法。

2016年起,在上海探索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高校增加至九所,均為上海的大學,除復旦、上海交大之外,還有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上海大學。今年,浙江大學也加入其中。

這些學校均複製推廣了復旦、上海交大的經驗,按照高考成績排序,以1:1.5的比例確定入圍面試考生名單。最終按照6:3:1的比例,折算考生高考成績、面試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由高到低排序,確定錄取名單。

“三位一體”的嘗試

與上海的試點模式不同,浙江嘗試的是“三位一體”招生。早在此輪高考改革之前的2012年,“三位一體”招生模式就在浙江首次進行,參與招生的是浙江省內兩所普通高校,綜合成績基本按“學業水平測試成績(折算成滿分100分)×20%+綜合測試成績(折算成滿分100分)×30%+高考文化分(折算成滿分100分)×50%”計算形成。也就是說,高考分數佔50%。

2014年,在浙江被確認為此輪高考改革首批試點之後,浙江大學加入浙江省“三位一體”招生陣營。截至2016年,參加浙江省“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試點的高水平大學陣營已擴大至八所,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浙總招生計劃數超過1000名。

與上海的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的流程類似,高校拿出一部分自己在浙江省的高招專業和名額,在高考前幾個月公佈,學生提交申請表進行初評,高校公佈通過初評的名單。高考結束後,高校立刻各自進行面試、筆試,確定擬錄取名單。高考成績公佈後,再根據折算後的綜合成績,按照各專業招生計劃,從高到低錄取。

高水平大學對報名參加“三位一體”招生的學生資質做出了嚴格規定,比如,要求學生在學考中獲得九個、十個A,甚至全A。因此,浙江省的學考成績,不只是用“合格、不合格”來標識,而是用等級進行區分,以滿足“三位一體”招生的需求。

報名通常在高考前兩個月進行,高校要求學生提交全省統一的綜合素質評價表和個人陳述材料。據瞭解,綜合素質評價表上註明了學生學業水平(學選考成績及獲獎情況)、品德表現、運動健康、藝術素養、創新實踐,個人陳述材料則是根據招生學校的相關規定提交。

通過初評的學生,可參加高校“三位一體”的筆試。通常來說,筆試安排在高考結束之後的幾天之內,一流大學的筆試難度都比高考難度更大。2018年,北京大學在浙江的“三位一體”筆試要求學生考五門,其中,語數外必考,另外可在物理、化學、歷史和政治中選擇兩門,同時,物理和歷史中至少選擇一門。

據一名考生透露,語數外的考卷是一本十多頁的冊子,需連考數小時,極為考驗考生的心態和體力。

北大的筆試成績同樣採取賦分的方法,在筆試得到A或者A+的學生,可進一步參與面試。

重點院校的面試考題和自主招生類似。以2017年清華大學“三位一體”招生的面試情況來說,每個考生要面對三至五名來自清華的考官,12分鐘的考試時間被分為4個3分鐘。前兩個3分鐘,所有考生面對的是兩道相同的考題,分別用兩三分鐘論述自己的觀點。第三題為2選1形式,由考生抽籤決定。而第四個3分鐘,則是考官向考生自由提問。比如,如何定義理想中的大學與人生,怎麼看待全國高考使用統一卷。

之後,高校根據初評、筆試和麵試成績,公佈入圍學生名單。待高考出分後,根據折算後的綜合成績排名,確定高校相關專業“三位一體”的學生招生名單。

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一流高校,綜合成績折算方式基本類似。高考分值佔比基本固定為60%,學考成績佔10%,高校進行的單獨測試成績佔比30%。也就是說,無論是上海試點的綜合評價錄取改革,還是浙江試點的“三位一體”招生,他們公佈的高考分數佔比,與此次北京市公佈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改革中的高考分數最低佔比是一致的。

自主與公平的平衡點

2016年,一組北大清華在浙江錄取的榜單在網上流傳,被浙江網友評論為“十分震驚”。

榜單顯示,2016年,浙江省高三考生被北大清華錄取人數為347人,在這其中,通過高考裸分考上北大清華的浙江學生僅有39人(即僅憑自己的高考分數被錄取,沒有任何加分項目)。其他都是通過自主招生、“三位一體”等形式考上北大清華。

浙江省內一家媒體向相關高中和北大清華確認了榜單的準確性。該媒體報道,北京大學2016年在浙江招生203人,其中“三位一體”招生佔50人。清華大學在浙江招生144人,其中“三位一體”招生佔101人。

今年,《金華日報》根據清北兩校的錄取情況,更新了榜單。榜單顯示,2017年,北大在浙江招生200人,裸分錄取12人,清華在浙江招生150人,裸分錄取15人。而根據2018年的預計錄取數,北大清華在浙江共招生350人,裸分錄取人數分別是10人和8人。由此得出,從2016年至今,裸分錄取率從11.27%下跌至5.14%。

而“三位一體”的招生名額始終穩定,甚至逐步上升。自2016年,北大清華在浙江進行“三位一體”招生開始,三年來,清華大學在浙江的招生名額始終在150人左右,“三位一體”招生名額則控制在105人左右。北京大學在浙江的招生名額則在200人左右,“三位一體”招生計劃名額從第一年的50人,上升到2017年的65人,今年則投放了85個名額。

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劉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評價浙江的“三位一體”改革稱,這個方式在打破高考“一考定終身”之餘,保障了高校的選材自主權。“不排除未來在浙江全部採用‘三位一體’招生的可能。”

對於高校來說,這樣的招生方式,無疑擴大了招生自主權。北京大學在“三位一體”招生簡章中也明確表示,這種模式可以“探索建立科學的具有北京大學特色的人才評價和人才選拔機制”。

除了高分之外,需要學生具有什麼樣的特質,可以在面試中進一步明確。復旦大學就在其“三位一體”招生簡章中提出,要“著力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對於考生而言,高考在向非一考定終身的方向發展,錄取方式也在突破一考定終身。

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副主任徐寧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高考統招錄取中高考成績佔比是100%,如今卻降到了60%。這正是‘三位一體’綜合評價錄取方式的優勢。以往單純依靠高考成績錄取,考生的心理壓力特別大,平時表現再好,只要高考沒有發揮好,還是會留下遺憾。‘三位一體’大大彌補了這種遺憾,如果堅持下去,將很大程度上淡化分分必爭、一考定終身的概念,引導考生將注意力放在平時,以平常心對待高考。”

不再簡單地圍繞高考指揮棒,不再唯分數論,必然會倒逼高中生更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上海交通大學一名擔任“三位一體”面試官的教授曾表示,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要求高中生提交的申請材料中包括社會實踐經歷、思想道德品格等評價和相關證明材料,“會引導學生不唯分數論,更多地重視自身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學會自我生涯規劃。”

他也認為,當下的高中生在針對自我探索和外部世界認知還不夠,學生未來在多元錄取的大學入學通道中,還需要更多的生涯發展支持。

目前,在浙江省,除了一批重點高校之外,省內普通院校通過“三位一體”招生的名額,也達到每個學校有三五百人的規模。省內高職院校,也在探索提前自主招生。浙江省一所高中副校長告訴媒體:“這種變化也是新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各個高中,也在根據新高考改革的精神,進行課程改革,開出一些拓展性課程,幫助學生迎接這種變化。”

在這個變化裡,如何保持公平和透明,極為重要。

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丁光宏說,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在綜合評價錄取和三位一體錄取當中很重要。“這個東西代表了這個學生三年的培養軌跡。我們的三位一體錄取也好,包括綜合評價錄取也好,為什麼大學這麼有興趣,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做,其中很重要的是,它跟高考相比不僅能看到結果,而且還能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

復旦大學已經將此量化。“將來無論自主招生,還是綜合評價,或者是高考錄取,在學生成績投檔的同時就把綜合素質報告評價投到網上,而且很規範、很公開。”

也有業內人士對這種招生方式提出了質疑。杭州市的一名高中校長告訴媒體,這樣的錄取方式,對家境普通的孩子是不利的。以自主招生為例,要參加北大、清華的自主招生,學生需要在學科奧賽中得獎。而奧賽,不僅僅要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天賦,更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家境普通的孩子,參加這種培訓,可能會有點吃力。”

紹興市一所重點中學的校長也對媒體表達了類似的想法:“這兩年趨勢很明顯,裸分考北大清華很難,必須要靠奧賽。學校請金牌學科奧賽教練,百萬年薪不稀奇,我們普通學校怎麼請得起?所以北大、清華現在通過學科奧賽提前鎖定尖子生,錄取學生越來越集中在城裡那些重點中學,我們是有想法的。還有,三位一體面試,城市的學生和來自我們小地方的學生站在北大清華老師面前,表現怎麼可能一樣?”

自主權和公平性如何兩全,是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門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畢竟,此輪高考改革要形成的高等學校考試招生模式,除了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之外,另一個要點是公平公正。

信息來源:2018-09-08 中國新聞週刊

http://www.inewsweek.cn/2/2018-09-08/3815.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