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40年:中國創新的文化高地

中關村40年:中國創新的文化高地

5%和95%,這是屬於中關村的一組數字。光鮮亮麗的聯想、用友、百度、小米、京東等企業之星屬於金字塔頂上的5%,這些從失敗者堆裡爬起來的勇士,屢敗屢戰終成夢想,而他們的背後95%的創業企業和創業者變成了中關村的鋪路石。誰說他們不是中關村璀璨星空的一份子,勇於挑戰自我、加入中關村創業大潮的天驕和英雄?

解放思想,破除禁錮,敢為天下先;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不以成敗論英雄……經歷了40年風雲變幻的中關村,業已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精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創業者前行,創造輝煌。

“敢為天下先”開啟科技人員“下海”之門

中關村地區是高等教育、科技研發的密集區,也是中國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思想文化交融的區域,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科技報國的文化,成為“民主科學”文化思想的傳承和延續。

作為中關村第一批科技創業者,四通集團段永基說,創業之初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爭議聲中不斷打破舊體制的束縛。當時很有名的“四自原則”是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一點看不到組織安排的影子。改革開放之初,中關村人率先打破鐵飯碗,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時期,一批科技人員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在全國率先開啟科技人員“下海”創業的實踐。

“中關村第一村民”紀世瀛說:“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知識分子都有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中關村就是在那個時候迸發出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活力。”

1983年1月25日,經中央批示以後成立了北京市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中國誕生了第一個民辦研究所。1990年,中央新政關於新技術擴散大方向正確一經面世,那種強烈報國熱情一下子爆發出來,華夏所服務部聚集了大批的高級頂尖的知識分子,那時候稱呼他們為“科技游擊隊”。機遇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當時面臨的卻是一場滅頂之災,中關村第一家民營企業遭遇了鉅額合同違約官司,一夜之間,華夏所被查抄關門,數年心血被付之一炬。在哪裡栽倒就在哪裡爬起來,遭受巨大挫折的紀世瀛帶著原班人馬重整旗鼓,重新創辦了現在的北京市理化應用技術研究所理化所。沒有死掉就勇往直前,北京市理化應用技術研究所理化所在以後的日子承擔了國家軍事裝備的研製,以精湛的技術發明創新,前後有九項裝備被列入了正式軍備。

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從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到全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與改革開放一起,與技術革命浪潮一起,不斷突破體制機制束縛,走上一條永不停歇的創新之路。什麼叫中關村精神?就是那種勇於創新,勇於冒險,打不倒,掐不死,還仍然為著國家民族,那種社會責任感,那種敢於承擔重大項目,敢於向核心技術進攻,那種攀登高峰的精神,就是中關村精神。

鼓勵創業寬容失敗中關村的獨特文化

如果說“敢為天下先”讓科技人員突破了體制的束縛,那麼“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中關村精神則是中關村迸發創新活力的不竭動力源泉。

在中關村創業,經常會是屢創屢敗,屢敗屢創,但中關村總是對失敗寬容,正是這種寬容鼓勵了更多創新意識和創業者的出現,也形成了現在的中關村文化。

洪博,來自四川,中國科學院博士畢業後開始在中關村創業。HI現場是一款用於現場活動大屏互動的軟件產品,能夠以最少投入獲得最佳辦會效果。這個產品已經是洪博第三次創業的成果。2012年碩博連讀期間,他和同學一起開發了一個送外賣的網站,失敗了。2014年,他又創辦了全國首家農產品源頭直供互聯網平臺——阿農,很快就拿到了500萬元的融資。但一年多以後,面臨嚴峻的市場形勢,不得不把大部分員工都裁掉了,創業再一次以失敗告終。但這並沒有讓洪博退縮。一次他去次參加某主題會議,發現會議現場的內容太過單調,且主持人、嘉賓及會議參與人員的互動也沒有足夠的氣氛。經過會後的仔細調研,他發現,舉辦各種會議是非常龐大的市場,而市面上的很多產品非常初級,無法滿足大多數會議舉辦方的需求。為什麼不做一款用於現場活動大屏互動的軟件產品呢?想到就去做!洪博立刻召集技術人員開始做研發。“沒有投資人,這件事就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做的,成功則歡喜,失敗也沒什麼,大不了從頭再來!”現在的HI現場軟件已在80萬場活動中使用,可謂是一戰成名。

在中關村,像洪博這樣的連續創業者還有很多。走在熙熙攘攘的中關村大街上,看著年輕創業者們忙忙碌碌的身影,很容易想到一些響噹噹的名字:柳傳志、俞敏洪、李彥宏、張朝陽、劉強東、雷軍、徐小平……在他們的創業生涯中,哪個沒經歷過失敗?他們都是連續創業者,而且一直在創業的路上不斷前行。

數字顯示:中關村90%的公司企業都倒下了,剩下的不過是鳳毛麟角,比較成功的也就是5%左右,所以中關村的發展史是一部奮鬥史,由永不言敗、永不放棄的創業者書寫。中關村的希望,就來源其中一個重要的基因:頑強的創新創業、冒險競爭和拼搏的精神。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無疑是中關村文化的典型內容,是核心。在中關村創新的道路上沒有失敗者,跌倒了可以從頭再來,沒有人會取笑你。

“雙創”文化讓每個人都可以為夢想而創業

2011年開業的車庫咖啡是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的第一家創業咖啡館,當時這裡還叫海淀圖書城。一個三個人的團隊在中關村租用辦公室,每月至少要4000元以上。而在車庫,買一杯美式咖啡就能工作一天,只需22元乘30天,660元。這種創業咖啡館後來成為創新型孵化器的雛形。

創新創業這個詞最早便出現於中關村,是從中關村傳到全國的。2014年6月12日,長約220米的海淀圖書城步行街華麗變身,正式更名為“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為全國首條以創業為主題的特色街區。成立之初,已有車庫咖啡、3W咖啡、Binggo咖啡、36氪、聯想之星等十餘家知名創業服務機構入駐創業大街。整條街匯聚了科技媒體、天使投資、創業培訓、創意書店、創意硬件、集中辦公區等多種創新創業元素。開街四年多來,中關村創業大街在促進創新創業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據統計,聯合入駐機構累計孵化創業團隊2921家,其中海歸和外籍團隊355家,獲得融資團隊1038家,融資成功率35.5%,總融資額277.8億元。

“如果沒有與創業大街的這場緣分,我們在中國的落地、發展一定不會有這麼順暢。”初創於英國、在中國設立新公司的“翻易通”中國區總裁黃海說。

三年前,將人工智能技術、人工翻譯眾包模式結合的“翻易通”團隊參加了在中關村創業大街舉行的一場國際項目路演大賽,並獲得了移動互聯網組別的冠軍。幾個月後,公司在創業大街附近的寫字樓里正式落地,成立了中國公司。“創業公司起步時默默無聞,在創業大街的這次亮相為我們做了很好的背書,國際團隊容易遭遇的產品體驗、水土不服等問題,創業大街也為我們進行了培訓輔導。創業大街的國際業務發展越來越好,還成了我們翻譯服務的客戶呢!”提起團隊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幫助下落地的故事,黃海如數家珍。

在早期,創業這種詞被認為是艱苦奮鬥,拼命工作,指的是大慶的創業精神;而現在,創業被理解為自主、自由地創建、發展自己的公司和事業,這便是中關村創造的一種文化。將創新、創業連起來說便是中關村文化的核心。

“雙創”文化從中關村走向了全國,也走向了世界。中關村已成為全球的創新中心,這裡正在吸引著全球的創新機構和創業者入駐。6月12日,在中關村創業大街迎來開街四週年的日子,一群國際客人特意趕來為其“慶生”。在創業大街國際創新集市上,來自德國、法國、韓國、奧地利等地的數十家創新企業“擺攤”亮相,吸引大批外籍人才來“趕集”。經過4年發展,中關村創業大街已經從國內雙創地標成長為國際創新團隊落地中國的第一“窗口”。

“雙創”文化讓中關村文化走向了世界,吸引越來越的全球創業者來到中關村,開啟自己的創業之旅。

中關村的發展從科技人員下海,順應當時市場需求組裝兼容機開始,逐漸走上以自主創新創業為特徵的發展道路,先是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科技開發公司迅速增長,隨後相繼誕生了聯想、方正、新浪、搜狐等一批科技產業領軍企業,同時也孕育了柳傳志、王志東、王小蘭、李彥宏、雷軍等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經過40年的積累和沉澱,中關村文化的概念越來越清晰。科學與民主是五四留給中關村的傳統,中關村文化是“五·四”科學與民主精神在當代最好的體現,這種體現更多地將科學民主與市場經濟高度融合。中關村的“四自”原則便是科學與民主的最好體現。中關村文化發展的過程是繼承傳統文化、開拓時代新貌、尋找自身特點的過程。在探索中,中關村人形成了對科學、民主更深的認識,並結合科學、民主,用實踐理性來探索市場經濟。中關村成為中國最理性的探索市場經濟的地區,中關村文化也是科學、民主、市場經濟在一個地區的高度凝結。

中關村文化正呈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在全國乃至全球推廣開來,讓中關村的文化符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知和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