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知識大全,學會這些讀寫古詩詞不在難,趕快收藏學習吧

古詩詞知識大全,學會這些讀寫古詩詞不在難,趕快收藏學習吧

修辭手法

常見修辭:比喻 、比擬 (擬人 、擬物)、誇張、借代、對偶、雙關、頂真、設問、反問、用典、互文、反覆(疊詞)、反語等

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其中重點是抒情和描寫。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間接抒情【“景”(事、物、史)與“情”(喜、怒、哀、樂)“志”(志向、情操、愛好、願望)】

描寫:細節描寫、點面結合、正側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明暗結合、樂與哀(樂景寫哀、哀景寫樂)、工筆細描與粗筆勾勒(白描)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託物言志(感物抒懷)、諷喻(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抒情

表現手法

創作方法:賦(鋪陳)比、興

描寫:細節描寫、點面結合、正側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明暗結合、樂與哀(樂景寫哀、哀景寫樂)、工筆細描與粗筆勾勒(白描)

對比(烘托、襯托)、渲染、想象、聯想、象徵、含蓄、抑揚(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

以景結情、無理而妙、翻因為果、反客為主

篇章結構

開門見山(首句標目)、曲筆入題、卒章顯志、首尾呼應、總分得當

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以景結情、以小見大、重章疊句、倒裝

知識清單一

知識清單2:易混淆概念詳解(加學生例子)加比對 拉近距離

(1)有關描寫的易混淆概念

細節描寫:用極細膩的筆法,精細地描繪人或事

白 描: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

正面描寫:直接地描寫人或事物

側面描寫:通過描寫對象周圍的人或事物來寫本體,使用權所描寫的對象更鮮明、突出。

動態描寫:描寫人或事物處在行動或變化之中的動態

靜態描寫:描寫人或事物處在相對靜止狀態

(2).有關抒情的易混淆概念

直接抒情:常通過議論感嘆的方式直接抒發情感

借景(物)抒情:通過景物的描繪來抒發情感(由景生情)

寓情於景:將感情融匯在景物中來抒發感情(情景交融)

知識清單3:常見表現手法的作用及示例

比喻、擬人、象徵: 化平淡為生動,或化深奧為淺顯,或化抽象為形象。

借代:引人聯想,使表達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

誇張: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鮮明地表現出作者對事物的感情態度,增加語言的生動性。

對偶:增強詩詞的音樂美,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鍊,抒情酣暢。

排比: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設問:引發注意,啟發讀者思考。

反問:加強語氣

渲染烘托:渲染、烘托出……氣氛,表達作者什麼情感。

對比:兩相對照,形成鮮明對比,深刻體現作者的……情感態度。

工筆細繪:繪聲繪形繪色,高低遠近動靜(描繪……畫面,表現作者……情感。)

白描:寥寥幾筆就勾勒出……畫面或形象,表現作者……情感。

反客為主:從對方的角度去設想,取得“一種閒愁,兩處相思”的藝術效果。

烘托:先從側面描寫,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形象鮮明.

用典: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

虛實:虛和實是相對的

襯托:為使事物的特點突出用另一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一主一次)分正襯、反襯。正襯:以悲景襯悲情,更顯其悲;以樂景襯樂情,更顯其樂。反襯:以悲景襯樂情,以樂景襯悲情。襯托的作用是為了渲染一種氣氛,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寫動與寫靜(有聲寫無聲):1、以靜襯動,主要表現動。2、以動襯靜,主要表現靜。3、動靜配合,相映成趣。三者都是為表達情感服務的

實寫與虛寫:虛寫是為實寫服務的。虛實相生可以增加時空的深度和廣度,引發讀者的想象,同時使形象鮮明,並加大作品的容量。

知識清單4

語言風格:清新自然 明白曉暢(簡練生動) 平淡質樸 華美絢麗 委婉含蓄 沉鬱頓挫(深沉凝重)雄奇豪放 婉約細膩 慷慨悲壯多用口語

知識清單5

古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感情

憂國傷時:1、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離亂的痛苦3、同情人民的疾苦4、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建功報國:1、建功立業的渴望 2、保家衛國的決心3、報國無門的悲傷 4、山河淪喪的痛苦5、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7、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鄉懷人:1、羈旅愁思 2、思親念友 3、邊關思鄉4、閨中懷人

生活雜感:1、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閒2、昔勝今衰的感慨3、借古諷今的情懷4、青春易逝的傷感 5、仕途失意的苦悶 6、告慰平生的喜悅

長亭送別:1、依依不捨的留念2、情深意長的勉勵 3、坦陳心志的告白

知識清單6

景物營造的氛圍特點: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明淨絢麗、幽靜深寂等。

知識清單7

古典詩詞意象分類

一、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敘寫別後的思念)

1. 楊柳。它源於《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悽切,對長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係。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後,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等。

4.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託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繫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二、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1. 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願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2.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3. 蓴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蓴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蓴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後來文人以“蓴羹鱸膾”“蓴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如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蓴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使多少人灑下思鄉思親行行熱淚。

4.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此外,還有行為類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古詩詞知識大全,學會這些讀寫古詩詞不在難,趕快收藏學習吧

三、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淒冷、悲涼氣氛)

1.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淒涼悲傷的象徵。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都以梧桐葉落來寫悽苦愁思。

2.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宋詞有李清照《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3.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裡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 猿猴。古詩詞中常常藉助於猿啼表達一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肺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抒懷類意象(或託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1. 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寄託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繫在一起,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溼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採桑子· 重陽》裡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於一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3. 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作者讚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唐人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唐人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詩中的“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也以松柏來象徵孤直堅強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白居易《養竹記》中,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御詠竹》詩言簡意賅地讚美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一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讚美了立於岩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5. 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託悲思。後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類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髮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1. 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3. 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裡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六、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

1. 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 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藉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 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 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讚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5. 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其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悽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七、閒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閒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1. 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 東籬。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3. 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以上介紹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見寓意。其實,不少意象是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如: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悽楚”,虞世南《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而寒蟬則是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悽悽慘慘慼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三國人曹植的 “寒蟬鳴我側”(《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同樣的情思。

知識清單8

常見形象

(1)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並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遊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

如陸游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

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7)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表現了他們忠心報國,獻身邊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車行》則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爭。

(8)愛恨情長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鈴》寫與所愛女子離別時的無限憂傷和別後相思的綿綿情意,塑造了一個愛恨情長的藝術形象。

10、常用術語

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心憂天下、憂國憂民、寄情山水、歸隱田園、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矢志報國、慷慨憤世、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獻身邊塞、反對征伐、愛恨情長、建功立業、憫農憐農、熱愛山川、哀嘆昔盛今衰。

古詩詞知識大全,學會這些讀寫古詩詞不在難,趕快收藏學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